新总理印象

2013-12-29 00:00:00詹国枢
中国经济周刊 2013年11期

新总理李克强终于亮相了。这位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总理,迈着轻松步伐,面带自信的微笑,与几位副总理一道,健步走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面对早已守候多时的数百名中外记者、电视机前急切等待的亿万观众,微微一笑,环视全场,缓缓坐下。

这场首秀,用时不长,共回答记者11个问题。虽然只是一场发布会,但新总理已给人留下三点深刻印象。

一是法制理念。开场白仅138字,非常简短,发条微博也不超限。但它却明晰传递出共和国政府新首脑强烈的法制理念。李克强说:“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两处提及法律,两次排列首位。谈到新政府三项任务,李克强明确表示,“实现这三项任务,还需要有三大保障。一是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二是建设廉洁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三是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又一次把法律放到神圣的位置。

二是民生情怀。一次又一次提到民生、大众、百姓,一次又一次说起特困群体、政府基本责任。“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所以政府要尽力,并且调动社会的力量,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无民生情怀者,讲不出如此言论。

三是务实精神。早在河南、辽宁担任省委书记时,李便以办事稳妥、作风扎实著称。在一个多小时答问中,他不但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宏观构想,更以一个又一个具体数字,表明本届政府将要实现的各项目标。谈到行政审批时说,“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谈到关心困难群众时表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谈到过紧日子时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法制、民生、务实——这是新总理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当然,其思路之清晰、谈吐之睿智幽默,亦可圈可点,尤其笑称自我翻译的美联社记者“应该拿双份工资”、反击提出中国黑客攻击论的记者是否有“有罪推定”之嫌,都是精彩之笔。

美中不足的是,现场记者提问,大都空泛温和,国人十分关心的楼市宏观调控等,均未提及。其实,越是尖锐刁钻的问题,越能与有水平的答问者碰出火花,激发灵感,做出精彩回应。当然,这是提问方的问题,怪不得新总理。

詹国枢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www.ceweekly.cn/special/zhangu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