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光:穿行在历史的院落

2013-12-29 00:00:00宋明霞
中国经济周刊 2013年29期

初见孙旭光,恰逢他陪同南非政要游览恭王府,深灰色唐装,儒雅的气质,风趣的谈吐,颇有中国范儿。

作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的掌门人,在恭王府这个曼妙之所诗意地工作,着实令人羡慕,而孙旭光本人也从不掩饰这份幸福和自豪,他常动情地描绘:“蓝天白云下,海棠缤纷,紫薇艳丽,竹子秀美;黄昏时分,喧嚣退去,独坐在园子里看天边夕阳,霞光悠长,大美不可思议……”

海棠雅缘

每年4月是恭王府“海棠雅集”盛大开幕的时节。

赏花、品茗、听曲、吟诗、挥毫、抚琴,一时文人雅士汇聚,佳词翰墨飘香。而在孙旭光心中,最难忘的是与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那份弥足珍贵的海棠雅缘。

恭王府海棠雅集由来已久,自清代恭亲王奕时期便是定制,至辅仁大学时期还成立了海棠诗社,之后逐渐消歇。

2010年4月,周汝昌先生致信孙旭光,倡议在恭王府重新设立海棠诗社。“一个府邸,修缮得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空间,想要尽可能地恢复原貌,必须将其精神活动加以复原,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先生所言正是孙旭光多年的心愿。

不久,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围绕海棠雅集重启的工作全面展开。

春和景明,海棠花开,2011年4月21日,恭王府“海棠雅集”重新开启。时值95岁高龄的周汝昌先生特意为海棠雅集写来贺诗两首。郑欣淼、郑伯农、李文朝、周笃文、吴钊、陈平等学者、诗人、艺术家莅临恭王府,月下赏花品茗,或赋诗填词,或挥毫泼墨,或弹奏古琴,雅韵绕梁,古朴典雅。孙旭光即兴表演,心中喜悦全部赋予华美昆曲。

“我们的海棠诗社,在首次集会、发题、开社之后,获得的反响之迅速,质量之优美,大大超过了预计估量,我得知后,喜不能寐……”周汝昌欣喜于海棠雅集的成功开启。遗憾的是,2012年初春,周先生因病溘然长逝。

“自2010年4月始,持续了近40日,录制先生讲述恭王府与红楼梦关系的讲座资料,字句间广征博引,史料详实,已成为恭王府文化建设的珍贵史料。先生时值93岁高龄,想到收集资料之浩瀚,工作量之繁重,顿感心酸与钦佩。”悼念周汝昌先生,孙旭光几度哽咽。

“百年老树拂红墙,新送青芽几缕香。曾赏万宁春夜雪,更怜数袭粉霞妆。一年复始花眯眼,千载兴衰气荡肠。梦里棠林收硕果,我帮芹圃负箩筐。”今年已是第三届海棠雅集,穿行在历史的院落,“我帮芹圃负箩筐”是孙旭光给自己的谦卑定位。因与周先生的雅缘而开掘的文化宝藏将长久地滋养恭王府。

让美峭立

“恭王府一路走来并非都让人感到幸福和自豪。两天卖一张门票,一年只收入5万元。”孙旭光说,上世纪90年代初的恭王府还是愁云惨淡,“几经变迁,文物流失殆尽,一旦敞开大门,面对兴致勃勃的游客,拿什么来展示?无论1988年花园开放,还是2008年府邸开放,都面临着‘无中生有’的问题。”

现实是“五无”的窘境:无文献记载,无参照物,无见证人,无研究专家,无充裕资金。

“与故宫比文物,与颐和园比空间,一万年也比不过”,在活与死、动与静、轻松与庄严间,恭王府努力地找寻自己。

“尽管再大再高贵,恭王府终归是个家,温馨优雅必不可少。府邸12个四合院,哪儿种海棠,哪儿种紫薇,哪儿种玉兰,仅一个花草就大有讲究,让每个院落代表不同的心境,那植物的布置就要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孙旭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从点滴入手,高起点接近历史原貌,看者无意,种者有心。

按照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让游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全方位熏陶,渐渐成为恭王府的整体营销思路。

对此,孙旭光娓娓道来。

很多游客因和珅而来,而一旦进门,却发现恭王府所要给予的岂止是和珅,以恭亲王福文化为核心,多姿多彩的王府生活扑面而来。继续向前探究,恭王府已倾情翻开《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无论人际关系还是衣食住行,恭王府与荣宁二府接近度最高,史料又有大量佐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醉入红楼,找寻就从这里开始,从摇曳翠绿的一片竹林到一段情再到一个理,从家族悲欢到王朝兴衰……

这还远远不够。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从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雅趣到现代养生,从园林艺术之美到精神灵性之美,恭王府一笔宕开,把游客从精致的生活空间引入博大的文化空间。

这就是孙旭光引以为豪的节奏和韵律:让游客诗意地行走,自身诗意地经营,恭王府终于开启了它的繁华与生机。

探寻无涯,恭王府仍然在执着地寻找自己。顾客盈门、行业翘楚,在同行啧啧赞赏的时候,恭王府却顶着压力推出团队游客预约制,主动减少客流,保护文物;把旅游单位转向历史文化旅游单位,推动王府文化走向世界。

“企业赚钱是为了扩大再生产,事业赚钱是为了扩大内涵,”孙旭光常这样讲,那么,在他心中,恭王府更大的内涵是什么?

“对于满腹经纶的满清贵胄来说,王爷只是他的命,不是他的选择,或许诗与美才是他的选择。诞生于王朝中国,恭王府是它的前身,文化中国才是它内在的美丽,文化中国更是它未来的选择!”孙旭光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