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提升救援效率

2013-12-29 00:00:00朱学东
中国周刊 2013年5期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

在汶川地震五周年祭即将到来之时,4月20日,四川雅安再次发生了7.0级地震,生命财产损伤严重。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自然灾难。目前人类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灾难的预测防范能力还有限,烈度高的地震,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类似雅安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一发生,人类只有依靠自身的救援行动减轻损失,救援行动越有效,损害就能降低到越小。有效的救援行动需要依靠信息的指引,才能少走弯路,节约救援时间和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抢救生命。在现代社会,有关灾难的信息公开传播,也有助于安抚稳定因恐慌带来的社会不安情绪,同时,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分工。

唐山大地震时,在电话电报报纸信息无法传递灾难详细信息的情况下,一位司机开着解放牌卡车,狂奔近二百公里,到北京报告,全国的百姓了解灾情更少。

五年前汶川大地震时,传播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灾区许多人在通信信号中断前的第一时间,用手机短信发出了地震的消息。救援开始之后,救援人员和四川本地及全国各地的媒体工作人员,在现场发出了众多有关灾害造成的伤害信息。不过,彼时限于信息传播沟通协调及其他问题,致使许多关系救援的重要信息被忽视被湮没,错失了一些重要的救援时间,令人痛心。

相比五年前,这次雅安地震发生后,有关灾难的真实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迅速传播得无远弗届,全国乃至世界都几乎在第一时间,初步了解到了雅安灾难的严重性,和灾区受灾民众所需要的帮助。这主要仰赖这些年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微博等非专业大众传播平台的普及。

雅安地震发生后,灾区民众和非灾区民众,纷纷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传递灾难情况,分享救援信息,督促道路疏通,匡正不当舆论和行为,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媒体时效性的不足,既为政府相关政府部门救援决策提供了信息,也为专业救援队伍提供了救援指引,为在灾后第一时间更多地抢救安置受灾民众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公众通过类似微博等现代技术的传播平台,传递人道精神和关爱,由公众自己独自完成了民间救援的社会动员,这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技术进步居功至伟。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在此次雅安灾难发生后,在灾情公开和投入救援诸多方面,相较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初期的表现,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无论是在舆论呼吁或批评相关行为后迅速调整相关措施,比如取消高速收费,开放无线网络,还是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发布信息和各种诉求,都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赶赴救援现场的救援部队,也开设了相关微博,向社会通报灾情,传递救援现场的诉求,等等,相关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引导后方支持救援行动。一切都是为了救援。

天灾不能完全防范抗拒,但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灾难面前尽可能努力挽救生命,在灾难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既是对不幸逝去的生命的告慰,也是自我救赎的努力。

毫无疑问,信息公开,技术进步,是灾难发生之后人类降低二次伤害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