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收购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双汇国际将以每股34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已发行的1.388亿股股份,收购价相对于2013年5月28日的史密斯菲尔德的收盘价(25.97美元),收购价的溢价率为31%,从溢价水平上看,应是相对合理的一桩大买卖。
这一收购案光是接下发行股的盘就是47.2亿美元,同时双汇将接下史密斯菲尔德24亿美元的债务,整个交易总额是71亿美元。这天价收购,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史上,是相当罕见。此前,数个大宗收购案中,联想收购IBM的PC全球业务,花了12亿,吉利收购沃尔沃花了18亿美元。
以小“欺”大的复杂内情
双汇2012年全年业绩报表的数据显示,2012财年公司总营收397.04亿元,同比增长10.81%;实现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28.85亿元,同比上涨116.25%。而据史密斯菲尔德2012财年数据,其总营收为131亿美元,折汇后相当于是双汇的2倍,实现净利润为3.61亿美元,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30.71%。从数据上看,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是“大象”,但是头走下坡路的大象,业内人士把双汇收购称为“蛇吞象”或“小猪吃大猪”,是比较形象的比喻。
世界上成功的收购都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比如宝马收购MINI。
与之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中资银行支持、地方政府背书、自有资金充裕等因素不一样,双汇国际收购案似是一场国际风险资本早已经谋划好的结局。双汇起家于一家小小肉联厂,即便做到了中国最强,也顶多是个靠低技术含量和廉价劳动力而获得国内最大肉制品生产商的名号。双汇的国际眼光是从其在香港创立以风险资本为股东的双汇国际之时就产生。国际风险资本从一进入双汇企业之时就在算计着一个资本退出的最佳机会,他们需要一场这样的“以小搏大”的收购以拉高股价。这样国际资本运作的收购,使得公司在收购前省去了大量的事前成本,其收购模式更易于被双方国家所认可,应该说,双汇收购创造了一个供后人学习借鉴的案例。
双汇收购的利益点,着眼于风险资本家的利益,属短期性的,虽非是双汇的本质利益,但运作收购中契合于一体。双汇的本质利益在于企业的真正成长,如双汇老板万老所言,要学到史密斯菲尔德先进的技术与一流的管理经验与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意义大于作用
双汇收购的意义在于中国企业告别了一个历史阶段。大约十年前,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问题专家森克·贝斯特莱因断然表示,中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失败会多于成功”。国际收购市场上,跃跃欲试的中资企业被看成是一窝蜂挤进豪华名牌连锁店的暴发户,这些资本市场上的“新贵”,持着“买个路易威登包”那样简单交易心态,在没有全盘考虑的情况下就把钱袋子扔给了对方;也有很多国际观察家把这些“还不会走就开始跑”的企业视为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的“红顶商人”,在缺乏创造股东价值的商业动机下,冲击着国际并购市场的潜规则。正如历史事实所证明,早期“走出去”者多半折戟沉沙,遭遇“壮士断腕”命运。
双汇收购还创造了一个历史,就是如何用国际资本的力量达到国际化。
回想过去,中资企业大多在国家的扶持下成功“走出去”,但注定着一直“长不大”。到2009年5月,在经过多少“浮”与“沉”的洗涤之后,中资企业开始表现出国际并购市场上一名成熟的角逐者的本色,他们在决定是否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开始制定清晰的战略依据,从小口小口“吃”起步,到大宗巨额跨国并购,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建立团队,到能敏锐地了解和判断一笔交易理念,跨过了只是希望扩张全球的网络或者规模来进行收购的盲目期。
这里有中资银行开始绕过“有毒资产”向海外寻找合作伙伴的成功例子,有中铝与美铝战略全作,通过资本市场规则,成功收购力拓的精彩案例,也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向海外扩张的众多成功案例。2009年上季度中资企业在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能源等领域并购市场上异常活跃,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表示,2008年中国对外收益达825亿美元,增长8%,总体上看是在盈利的。但从2012年财年报表上看,之前一直认为“不错”的这些中资企业,却往往经不起国际市场与政治的风浪。
双汇收购的再一重意义就是对目标企业的未来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管理层将会照单保留,史密斯菲尔德将会借双汇之道,畅达于中国国内市场。这些的收购后规划与评估,是之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时往往忽略了的。记得贝格咨询公司顾问施米克尔曾在五年前说过,中国人往往以买便宜货的形象出现,而到整顿生产的时候,他们却低估了费用。如2002年TCL收购案。TCL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奈德电视机公司,等到接手时才发现,他们所买下的“施奈德”只是个只有几十名员工,其制造核心力量已经转移到匈牙利的一个破产后剩下的“壳”而已,为了给这个“壳”背上的债务“赎身”,TCL付出了意想不到的代价,在德国的业务陷入困境,不到半年宣布放弃。TCL后来才发现,施奈德是一个款式过时、技术落后的品牌,已陷入破产而且无可救药。TCL收购德国施奈德电子和法国汤姆森公司业务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商的“虚名”只保留了半年,余下来就是对TCL的永久性创伤。
双汇收购的目标公司,除了与美国军方或许存在的供肉制品合同而产生敏感度之外,并不存在太多“国家安全性”障碍,目前报道出来的竞购者也并无强烈的收购意愿,双汇凭借内地庞大市场容易的预期,搏下美国“大猪”,成功率比较大。如果没有受到美国海外并购专门委员会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排斥,以及史密斯菲尔德大股东没有反悔,这桩令人瞩目的收购案将使中国企业置于国际资本关注的最前沿,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借双汇模式,开拓广阔的国际并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