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夏

2013-12-29 00:00:00周十万
世界博览 2013年16期

七月中旬里出了梅,天气一瞬间就热了起来。

在研究室里闲聊天:“暑假做什么?回家?还是去旅行?”有人回答:“还是去古本祭打工——去年也去了嘛。”

京都一年三次古本祭(旧书市),8月的一次却和另两次不大相同。会场设在下鸭神社的森林里,四周溪水、轻风不绝。来的书店也分外多,不像10月时大多是本地书商,也不像5月时多见价昂之书。入口还一如形形色色的“夏祭り”似的,支了卖刨冰和香肠的摊位,逛书摊的人流中也不乏木屐浴衣、手持团扇的,手牵手的情侣不时可见。与其说是书市,不如说是节日。

所以叫“祭り”(节日)嘛。

随雨潜入夏

空气里开始有夏天的感觉,大概是6月。这时先是洛北的贵船神社办起贵船祭,紧接着下鸭神社就开了萤火虫茶会。点点萤光在深夜的溪流和树叶间飞舞,发源于附近的名点心店也来支起摊子,虽然价钱不便宜,柜台前仍然立时排起闻名而来的长龙。远处的凉棚里传出来一阵阵乐声,溪边的萤火虫观赏入口前,拉开了一条蜿蜒曲折的人龙,不时能听到年轻的妈妈操着大阪等附近地方的口音大声数落自家孩子。

进了6月,梅雨就来了。天空总是一层淡淡的铅灰色,雨云在城市上空徘徊。然而这时街市中却正热闹。散落在各处的神社和寺院,连那些平时并不开放给公于众的,纷纷办起了夏季特展。所谓特别开放。

开放的大多是庭园,开放的原因则大多是花季的到来。不同的庭园以不同的花草闻名,或是绣球花,或是半夏生。于是虽然还是淅淅沥沥的天气,穿梭城中、往来游赏的人却络绎不绝。等到了6月末,梅雨虽然还正在兴头上,街边的超市和点心店们却都兴冲冲地挂出了招牌:“6月30日夏越祓,要吃水无月(一种三角形状的红豆葛粉点心)才平安。”

梅雨、花展和时令点心拉开了夏天的帷幕,一进7月,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的便是袛园祭了。

八坂神社里面,祭礼仪式一桩桩做过来,可以从1号一直铺排到31号。河原町一带的几条商店街,整个七月里都挂了神灯庆贺,商店们更是一起贴出袛园祭期间大减价的招牌来。哪怕是毫不相干的运动鞋连锁商。

袛园祭说是一个月,但其中最热闹也最和平常外人相关的。却还得说是月中的宵山与山鉾巡行。

所谓宵山,就是为装饰完毕的山鉾点上串串灯火,供人们在夜间往来观看。宵山以前说是只有7月16日一晚,近些年早变成了连续三天的晚间大狂欢。

天才一擦黑,三条和四条之间的几条大街小巷就封了路。人流滚滚地从附近的几个电车站里涌出来。每一座山鉾下面都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歌者,放开喉咙邀揽客人。

她们大多还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看着最年长的也不过才高中毕业。

女孩子尖亮的声音和从山鉾上传下来的锣鼓声织在一起,甚至压过了两旁摊档的声音。人们游荡在食物、啤酒和音乐中,不由得也跟着开心起来,一把甩开平时的面具,戴歪了才在路旁买的鬼脸面具,举着酒杯、咬着糖果,边走边手舞足蹈起来。

宵山过后,就是袛园祭中也堪称最重头的戏码——山鉾巡行了。7月17日一早,河原町大街两旁早就被等着评点今年的山鉾和小童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被选上当神车上的小童,既要长得俊秀,也要家门高贵,所以不仅是对本人、对其家而言据说也是极大的光荣。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教授,在几十年后还不忘在自传里提一笔当年被选入袛园的荣光。然而和选上神车之后不断的礼仪排练、一日的日晒雨淋等种种辛苦相比,或许还是观赏者更幸福些。如果正好住家在山鉾经过的沿途,从窗口探出身去就看得到巡行,那更是绝大的幸福了。

于是年年都有人感叹:“路边人实在太多了,根本抢不到位置……去年我是跑去高岛屋(百货大厦)的楼顶咖啡座占个座,点杯饮料可以坐着看半天,视野特好。今年就没这好事了。”

炎热生诸祭

说起来,京都的夏天也实在是太热了。城市的四面被一座座的山围住,山中间又穿流着几条河。冬天里潮湿寒冷,到了夏天,就活活是一个小蒸笼。于是有俗谚说:“京都人享受着日本数一数二的春花秋月,那代价就是日本数一数二的冬寒夏暑。”在这个古都里,海岛国家所特有的海风几乎吹不到几丝,山们早把它挡了个严严实实。在临近比叡山的地方,时常可以听到山巅呼啸的风声,然而等到了平地,那风早已是强弩之末。

或许就是因为天气太过炎热,所以京都的夏天里,节庆、祭礼分外的多。也是要转移注意力,更是为了祈求这个炎热的夏天能够无病无灾地过去。夏越祓原是为了消灾,袛园祭本是为了无病。等到了八月里,盂兰盆就开始了。

寺院和神社里纷纷办起万灯会,讲求古礼的人家也会如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在自家供起黄瓜、茄子制成的黄瓜马、茄子牛,迎接亲人的亡灵归家省视,活人们则趁着三天的全民暑假,纷纷挤上返乡的电车,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然而洛中却并不因此而变得空落。夏天的仪式还正在如火如荼的时候。古本祭开到最后,就是盂兰盆了。最后一天的夜里,是五山送火。星星点点的火焰一点点从黑暗中浮起来,亲人的灵魂在火光的陪伴下被遥遥地送了一程又一程。随着这火光的熄灭,暑假和夏天也都到了尾声。远处的海上已经在筹划秋天的渔事,城市也回到了平日的静谧中。

第二篇

肩题:百舞夜行抄

标题:盂兰怪谈

文/油桑

导语:作为日本除元旦以外的最大节日,盂兰盆会是夏天最大的狂欢。

在日本电视剧《大奥》中,有一集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在盂兰盆节的夜晚,大奥里的女中们围坐在一起,在屋中间点上一百根蜡烛,大家轮流讲着鬼故事。女中们在惊恐中说着、听着一个个发生在大奥中的谋杀、凶灵、狐鬼作祟的故事,眼看着最后一根蜡烛被吹灭时,大奥发生了凶案……而最后,负责记录每日大奥事务的御年记,望望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提笔在纸上书写下了:无事。

百物语

这段描写是取自日本盂兰盆节的民间习俗:百物语。这种习俗兴起于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的作家也记录下了这种游戏的玩法。在进行“百物语”的游戏之前,参加的人一律身穿青衣,齐聚在同一间暗室里。 在这间暗室隔壁的房间,准备了用蓝色纸糊的行灯,并且添上足够的灯油,然后点燃一百支灯芯并排在一起。行灯的旁边会安置一张小木桌,上头摆着一张镜子。个人轮流说完一个怪谈后,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摸黑走到隔壁点着行灯的房间里,把一支灯芯吹熄后。接着,从镜中照一下自己的脸才能回到原来的暗室,然后换下一个人。吹熄灯芯的过程中,一样继续说着怪谈,直到说完第九十九个怪谈后,剩下最后一支灯芯,就留着让它继续点着,然后大家继续围坐在一起等待黎明,直到太阳出来了就各自解散回家。

人们都非常小心不让自己成为最后一个说故事的人,也不敢吹灭最后一根蜡烛,因为当时的人们很迷信这样说法,如果说到第一百个怪谈,就会发生灵异事件,所以谁也不敢去碰触这项禁忌。随着时代的不同,行灯也改为以蜡烛来取代,而且新的游戏规则是,最后一根蜡烛必须吹熄,百物语游戏就变成了恐怖的怪谈会。

盂兰盆节期间的活动自然并不仅仅是怪谈。作为日本除元旦以外的最大节日,在盂兰盆节前后,学校放暑假,公司企业也都要放假7天到15天,日本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一时间甚至会产生像中国“春运”一样的景象。

盂兰盆节早先盛行于中国和印度,后来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实行公历之前,盂兰盆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开始,现在一般在8月13日~16日这4天之间进行。一般来讲,盂兰盆会第一天(8月13日)会点燃“迎魂火”来迎接祖先亡灵,14日、15日会在佛龛前放上装饰着各种供品的精灵棚并做佛事,16日点燃通往极乐净土的路标——“送祖灵火”来送走祖先的亡灵。奉的物品经常有水果、蔬菜、挂面、和式点心等,如果是食物的话,主要会供些与死者生前所食之物无异的东西。

盂兰舞蹁跹

日本每个地区的盂兰盆会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地方不同差异也很大。在长崎,各家都会设置“精灵棚”。所谓“精灵棚”是指在客厅设置神坛,将在佛堂供奉的历代先祖的排位全部移出来摆好。然后将供品装在盆舟或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入河川大海,叫“精灵流”。京都的“大文字烧”—点燃松木烧出一个辉煌的“大”字,也已经成为日本盂兰盆节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各地最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

日本四国德岛县的阿波舞会就是盂兰盆节的盛大庆典之一。在日本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跳舞的傻瓜和看别人跳舞的傻瓜,同是傻瓜的话不跳舞就太吃亏了!太吃亏了!”,意思是看别人跳舞,不如自己跳舞来得快乐。舞者组成名为“连”的团队,比拼舞艺。无论是谁,只要随着日本三弦、太鼓、钲、横笛等乐器的2拍子伴奏起舞,便可以自由参与其中,是令人热血沸腾的舞蹈。从舞蹈形式来看,既有豪放而幽默的男舞,也有美丽而优雅的女舞。跳阿波舞,喜悦自然从心底喷涌而出,身体更会变得火热起来。每当举行阿波舞时,当地便会非常热闹。

YOSAKOI祭则是在四国高知县土佐诞生的另一种舞蹈。土佐的民谣里说:“在土佐高知的播磨屋桥看到了和尚买发簪,YOSAKOI,YOSAKOI”。因为在古代日本,佛教禁止僧侣对妇女怀有恋爱感情。民谣歌词的意思是说一个僧人买了发饰作为送给情人的礼物。歌词中 “YOSAKOI”的意思是“晚上过来”。据说这首民谣在高知十分流行,而YOSAKOI祭正是起源于此。如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YOSAKOI祭是十分现代化的节庆活动,目前已经融合摇滚、森巴、Hip Hop、日本演歌等各种音乐,成为吸引众多年轻人参加的盛大节目。

第三篇

肩题:一年一度灿烂盛事

标题:花火大会

文/落英

导语:日本对于转瞬即逝的凄婉的美是非常推崇的,比如樱花,比如浪花,比如少女,比如花火。

日本人喜欢在夏天燃放花火,他们把花火称为“夏之风物诗”,把观赏花火当作是雅趣十足的事情。在日本少女的心中,一生当中要和情人看一次花火大会,青春才没有遗憾。花火大会是日本夏季的盛事,每年从7月份开始,日本各地都会有约三百多场花火大会。花火,日语即烟花、礼花的意思,每年的花火大会上焰火的数目以千计以万计,放射历时最长的可以达到300分钟,真的可以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比较大的“花火大会”每年的观赏人数都达数十万人,甚至接近一百万人。

据说,烟花大会是从江户百姓在纳凉时欣赏烟花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后来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也有说法认为,该节起源于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时期,为安抚因饥饿或疾病而死去的亡灵、驱散病魔而举办的“水神祭”,在当时的东京(当时被称作“江户”)隅田川的两家烟火制造商,玉屋和键屋为了比赛而燃放各自生产的烟火而得来的。

现在每年夏天,在日本各地都会举行花火大会,伴随着烟火大会还会有庙会一样的活动,会有很多XrreYgAs075ll5RQAk/Or4HmeWZM/rNB+epn3+Yf5wA=应季的商品、小吃的贩卖,还有很多有趣的游艺项目可以参加。因为烟火是指有在晚上才能燃放的,所以相关的游园活动也是在晚上的。参加花火大会的人们或是全家出动,或是呼朋唤友,大家在一起占据有利的观赏位置,吃着野餐,喝着啤酒,谈笑风生地等待夜幕降临,花火绽放。花火大会上,人们都通常都会身着薄棉布制成的浴衣,凉爽又漂亮。因此那些穿着色彩鲜艳的印花布浴衣,与三五闺蜜一起出游的少女,也是一道风景线。少女们手拿团扇,脚踩木屐,参加捞金鱼这样可爱的活动,吃着小摊上买来的苹果糖,实在是比花火还要美丽。

秋田县的“全国花火竞技大会”、茨城县的“土浦全国花火竞技大会”、新潟县的“长冈祭大花火大会”被人评为日本的三大花火大会。不过,这个评比可能不太让人信服,因为日本的大型花火大会实在是太多了。不过东京的隅田川花火大会或许是日本最富盛名的烟花大会之一。

7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六,数万发烟花将平民区的夜空装点得五彩缤纷。从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19世纪后半期)初年,该节庆活动几乎年年举办。近年来,由于周边地区交通量增多、建筑物密集等原因曾一度中断,1978年更名为“隅田川花火大会”重又亮相,此后逐渐成为东京夏季一道固定的风景线。燃放烟花时人们发出的“键屋”(即键屋烟花铺)或“玉屋”(即玉屋烟花铺)的传统吆喝声,就是从隅田川烟花大会前身——“两国川开”烟花大会上,老东京们呼喊比试双方的烟花铺名字,为其呐喊助威的习惯遗留下来的。

观看花火大会的最佳位置是流经东京市区东部汇入东京湾的隅田川周边,特别是浅草站附近,这里常会聚集大批观众。烟花大会过去曾在两国桥附近举办,现在则移至上游,以樱桥下游到言问桥上游为第1会场,以驹形桥下游到厩桥上游为第2会场。因是河岸地,且河面较窄,建筑物较为密集,所以最大只能燃放直径约为15公分的烟花,但是花火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仍然足以迷醉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