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学院近年来快速发展,160多所国内高校参与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高校应进一步重新审识评价孔子学院的作用,促使其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孔子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明确将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项功能,摆到当务之急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中国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从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挂牌至今,短短8年时间里,孔子学院已在108个国家布点达890多个。全国160多所高校参与孔子学院建设。通过点对点的合作办学,孔子学院不仅搭建了中外高校语言教学的桥梁,而且为双方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一条捷径。
一、孔子学院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搭建了新平台
(一)人员交流平台
队伍国际化是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前提。以往很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国际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翻译发表层面。虽然翻译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成效却并不明显:一则是由于翻译不准确,不符合国外阅读习惯;二则是由于话语体系和文化差异,即便在国外期刊发表,外国人也未必能够看懂并且接受。要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首先要培养、锻炼一支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准确进行中外话语表达和转换的队伍。2005年至今,全国高校先后派出1.7万余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各国孔子学院任教。与其他类型访问学者不同,这些教师、志愿者置身海外教学实践最前线,通过与外国学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逐步克服了话语体系和中外文化差异,学会了用贴近外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的交流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介绍当代中国。这些人回国后很快成为高校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的骨干力量。
此外,合作举办孔子学院还拉动了国内高校留学生数量增长。仅以汉语师资培训项目为例,从2009年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开始,已有130多所高校招收了1万多人次来华攻读学位,为110多个国家培养本土汉语师资力量,还有80多个国家10万人次来华短期培训本土汉语教师。这些以“请进来”方式培养的人员回国后都必须从事1年以上的汉语教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活的“中国读本”,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辟一条崭新的渠道。
(二)文化交流平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在传播语言的同时,更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这种双向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的潜能,引领文化自觉、自信的潮流。2009年至今,国内60多所高校先后派遣90多支师生文艺小分队,赴70多个国家300多所孔子学院开展文艺巡演上千场,吸引80余万人观看。与正规海外商演或宣传演出不同,这种大学生文艺巡演“小分队”每支不过10人,灵活机动,深入各国大学校园和周边社区。师生们既演节目,又能够熟练地用当地语言和观众交流互动,准确揭示节目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因而受到人们热烈欢迎。我驻外使领馆高度评价巡演的作用,“一场演出堪比十场报告”。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激发了参演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一次外国行,一生中国情”。很多师生表示,巡演经历终生难忘,要加倍努力学习,储备知识,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事业接班人。除了“走出去”,孔子学院还实现了“请进来”,成为中国民众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新渠道。2012年,对外经贸大学实施“I Singing Beijing”项目,选拔来自7个国家的孔子学院的20位青年歌唱家来华,学习用中文演唱中外经典曲目,并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演出。美国密歇根大学交响乐团通过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牵线,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举行交流演出。
近年来,许嘉璐、袁行霈、杜维明、舒乙等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到各国孔子学院开展文化巡讲。“世界汉学大会”“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研讨会”“中国-西班牙文明论坛”“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等大型高端学术会议,已逐步形成国际化的品牌,为各国汉学家开展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孔子学院的功能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教学本身,不断延伸着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的新触角。
(三)学科合作平台
孔子学院还发挥了整合文、史、哲学科资源的作用。国内20多所高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基地”,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整合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开展软实力战略研究;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联手建立东北亚基地,跨校跨学科开展语言教学法国别对策研究;武汉大学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采取“产学研”结合模式,推出系列汉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在合办孔子学院过程中,发挥双方文学和艺术领域研究优势,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翻译出版铁凝、莫言等当代中国作家优秀文学作品,在欧美产生了巨大反响。新疆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通过与相关国家的院校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直接取得一手资料,分别开展中亚问题研究和非洲问题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借助举办孔子学院论坛的契机,与15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校际多边合作。美国西肯塔基大学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建立实验室,加强双方在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研究。美国阿德莱德大学与山东大学在社会保障、农业现代化、农村人口流动等多项目开展合作。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媒,正在开启中外高校优势互补、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新篇章。
二、拓展孔子学院“走出去”新平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师资队伍数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各国汉语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等问题,一直是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瓶颈。
首先是队伍后继乏人。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1年统计数据,国内开设外语相关专业的院校达6328所,涉及53个语种,在校生总规模120万人,其中英语、日语、韩语三大语种在校生人数占92.1%,其他语种不足8%。开设葡语专业的高校只有11所,教师不到60名,累计毕业生不足1200人。目前,全世界学用法语人数2.2亿,西班牙语4.2亿,德语1.4亿。在这些国家开展汉语教学,不掌握当地语言是非常艰难的。与其说师资队伍缺乏后继乏人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面临难题的话,不如说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的巨大难题。“走出去”,不能只靠一门英语,甚至是“哑巴英语”,而应该是全方位、融入式地“走出去”。
其次是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上世纪80年代,美英等国家的外语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越来越以任务教学为基础,以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跟上这一变革,从理念到标准,从内容到形式,教材编写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外,汉语教材和图书的海外发行更加困难。一方面,国内图书出版机构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海外图书发行产业链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从意识形态、文化安全角度考虑,限制中文图书,尤其是语言教材图书的发行,外国主流书店考虑排架、档期及成本核算等原因,不愿销售汉语教材和图书。
人出不去,载体出不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的尴尬现状。
三、大踏步“走出去”需要实现机制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解决“走出去”队伍问题、载体问题,单纯依靠一两个部门的行政命令难以做到统筹资源。笔者认为,以孔子学院为实验田,创新机制,有助于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成建制、大规模、有成效地“走出去”。具体看,机制创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综合协调机制
各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基本由国家元首担任名誉领导人,旨在提升其综合协调能力。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庇护人是英国女王,法兰西学院的名誉校长是法国总统,塞万提斯学院董事会的名誉主席是西班牙国王。在发展定位上,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定位是“英国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机构”,但业务范围却包罗万象,包括语言教学、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社会与民主法制等,合作对象涵盖了英国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
孔子学院总部目前的机构设置由国务院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主席,教育部、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3个部委组成常务理事会。这一架构本身已经具备了综合协调职能。进一步创新机制,一是要明确归口。要发挥孔子学院总部对内、对外统筹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作用,实现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认证、统一选派及培训教师。二是要出台配套政策。一方面不断提高现有队伍的质量,形成从选拔、培训到派出、管理等一整套办法,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骨干师资队伍。切实解决这支队伍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稳定军心。另一方面,要扩大非英语语种专业招生规模,从源头上解决小语种师资后继乏人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加开对外汉语专业相关课程,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保证源源不断地为“走出去”队伍补充新鲜力量。三是要加强宣传。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孔子学院潜在的价值和作用,很多理工科院校依旧认为,办孔子学院是文科学校的事情。日前,教育部在广州召开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70余所部、省属高校参会,这些学校90%以上都参与了举办孔子学院,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工作总结中只字未提孔子学院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认识上的欠缺。要鼓励并支持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孔子学院建设中,同时,建立并完善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体系,健全孔子学院中外方退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环境。
(二)市场采购机制
通常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一定能够直接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但如果以“走出去”为衡量指标的话,就不能不考虑国外的“市场”能否接受,否则学术研究就只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换言之,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领域博大精深,并非所有成果都能够通过孔子学院这一窗口“走出去”。首先,要深入开展国别、受众研究,挖掘中华文化普适元素,采用多媒体、多语种和网络新传媒技术,扩大影响范围,建立教学案例库,形成面向幼儿、大中小学和社会人士等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其次,要借鉴政府采购的方式,由各国孔子学院师生选单,试用评价“走出去”的产品。听得懂、受欢迎的“产品”,由孔子学院总部采取课题招标、后期资助等形式给予支持,并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第三,要建立新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走出去”受欢迎的程度,形成市场化的风向标,从而激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种企业“流程再造”的方式将会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水平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多元投入机制
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创办至今,百年到几十年不等,一方面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考试认证、培训、制定标准来创收;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竞标方式,继续从政府获得资金支持。孔子学院从设立至今,只有8年时间,基础还很薄弱,国外汉语学习市场尚未形成,实现自收自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国家财政对这项事业的大力投入不动摇,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捐赠,鼓励海外中资企业支持当地孔子学院办学,扶植汉语水平考试、教师资格培训、国际书展、会展等创收项目发展。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出台政策,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及孔子学院建设专项经费,保证国家财政主渠道逐年加大力度;二是积极拓宽社会资金参与渠道,鼓励并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形成千军万马、千方百计支持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3_zcwj/201111/126304.html,2011.
[2]国家汉办. 2008-2011年年度报告[R].国家汉办,2011.
[3]严晓鹏,郭保林. 议孔子学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11(6).
[4]袁礼. 试论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的制度化构建[J]. 华侨大学学报,2011(1).
编辑 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