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毛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一直在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如何?另外,近几年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的情况时有发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毛振明:其实不论看不看监测的结果,我们都已非常清楚,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非常不好。我们实施体育学力监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监测结果让国人惊醒,知道学生的体质的问题如此严重,过去我们一直告诫大家中小学生体质在快速下降,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作为佐证,可能有些人还有些不信,可能想中国学生的体质没有像我们说得那么严重,甚至认为是体育人在虚张声势、危言耸听。现在通过学力监测和四部委的体质监测结果,我们的国民开始惊醒:原来我们孩子的体质真的已经差到了这种地步!我们的国家、民族的硬实力在快速地消失!我们以肥胖症为例,现在北京中小学生中有超过20%的孩子被检出肥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将来中国有一半的人是肥胖和过度肥胖、生活自理困难的话,那国家还有充足的兵员吗,我们还有多少GDP呢?这些我们必须让国人充分地予以高度的警觉。
监测的第二个目的是要让我们在惊醒之后,能去改善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在学生体质增强的工作方面到底是差在哪里了,我们的工作应该如何改善,为了这个改善我们必须要做什么。例如,现在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锻炼意识和习惯,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以前的体育活动中,没有让他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可能还遭遇了无谓的失败,所以他们不爱锻炼了,惧怕体育了。而那些酷爱打篮球的孩子们呢,严寒酷暑都阻挡不了他们打球的兴致,因为他们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一天不打球就浑身难受。这样的运动乐趣是那些情愿整天宅在家里玩电脑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由此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更换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把他们引导到操场上来,于是我们的课改的任务就明确了。
还有,学生的锻炼方式是否科学,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运动的常识,这也是要关注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在锻炼中崴脚了会不会护理?碰到运动中骨折、流血、昏厥、溺水等意外时,学生会不会控水、清理呼吸道,会不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运动结束后,学生知道该喝点什么、吃点什么,该如何营养?在冬天运动时,在水中游泳时,他们是否知道应该注意什么吗?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学力监测要发现问题,要寻求方法的。
还有,学生如何更好地习得体育运动的技能?现在课外打篮球时很少见到女孩,因为许多的女孩没学会篮球,她们想打不会打,她们想去游泳不会游,想打乒乓球不会打,想跳跳绳也不会跳……现在很多孩子缺乏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就无法进行锻炼,更谈不上针对自己的身体需要来开展多样化的锻炼。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想通过“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质量监测工作告知广大体育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的,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自己所在地区体育工作的差距所在:是知识不够还是技能不行,是素质不好还是健康素质太差,等等。因此,监测的价值在于促使全民惊醒和知道改进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工作。
最后,关于怎么看待学生晕倒在操场这种现象。第一,我非常焦急;第二,我觉得不可理解。在过去如果有的人站着站着就晕倒了,那一定是饿的,是营养不良,或者有什么突发病。而现在晕倒就不是这样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就是站得太少了。想要克服这个现象,就是要加强锻炼,我觉得只需两个月的时间即可以克服。如果今天锻炼学生站10分钟,明天让他站11分钟,后天让他站12分钟,大后天让他站13分钟……就这么循序渐进地锻炼,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晕倒了。而且,要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要站得住,还要能站在风里、雨里、雪里。日本的中小学生在冬天都是着短裤短袖上体育课,有的学校还让学生在冬天光着脚上课间操,上体育课。所以,解决我们中国孩子晕倒这件事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锻炼、锻炼、再锻炼。
《中国教师》:2012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这将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毛振明:“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件事太重要了!中小学的体育一定要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术,这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让每个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的、自信的现代生活方式。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体育锻炼的擅长项目,他就没有自信,没有喜好,没有起码的锻炼方法。我们在公园里经常看到有人在踢树、撞树,甚至还有挂在树上的,千奇百怪,社会中充斥着不科学的锻炼方式。如果一个人连一项体育的擅长都没有,那么,第一,他的余暇生活会枯燥不少;第二,他的健康生活少有保障;第三,他少了一群一起锻炼、一起娱乐的朋友;第四,他没有对身体的自信。一个身体健康、体态匀称的人,他在众人面前是有自信的,他走路都会抬头挺胸,这就是良好的“身体自我”,这种自信还会迁移到其他的生活领域。若一个人能擅长某项运动技能,比如在学校篮球比赛中驰骋球场,连连得分,那他就会成为大家的焦点和明星,他也从中会倍感自信,感到生活的快乐。因此,每个孩子都要“擅长至少两项的体育锻炼项目”,从而受益终身。
关于文件中提及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我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执教、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来说,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必须得这么做。设想,连全校学生的体质都下降了,都三年下降了,那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还被评为优秀与先进,再说这个国家在倡导着素质教育,在奉行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谁会信呢?我认为对这个规定和要求,大家都不会表示反对,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个规定落实。因为,这个规定与我们现实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分歧。现在公众认可的好学校是指哪方面呢?主要还是指升学率高的学校。只要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为什么不给这样的学校评优评先呢?于是矛盾就出现了。我觉得,将来应该找出一些不惜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升学率,而且升学率也大幅度提高的学校先开开刀,警示一下,引起社会关注和大讨论,然后正确引导,逐渐端正公众对好学校的认识。
如今,我们在“智育”方面是“一票否决”,在“德育”方面也基本上可以实现“一票否决”,但是在体育方面的“一票否决”可能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要有魄力,敢于与不正确的世俗做抗争,还需要各地的领导有勇气先开“第一刀”。对于不关注学生体育健康的个别地区与个别学校,我们不但要在行政上“一票否决”,在社会舆论上也要“一票否决”,在对这个学校的支持上在短时间内也“一票否决”,不管你升学率多高,只要学生的体质不达标,就不认你是个好学校,谁都不认。
《中国教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您认为是否可行?
毛振明:对于在高中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我本人的态度是:热情地赞扬、衷心地期待、冷静地对待、冷眼地观察。这种在高中学业考试中加入体育的做法以前也有过,如过去有《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提出学校对于体育不及格、体质不好的学生,不应该让他毕业、升学,但是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了。因为,在这样一个由学校掌握,不像高考那样会“晒”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有严格公众监督的评价考核中,用体育的评价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升学,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在现阶段的实施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校长如果遇到一个体育不合格但学习成绩达到一本重点学校的学生,他会怎么做?所以,我赞成在高考中加入体育分数,而不太赞成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目前,体育科目考试还没有进入高考的评价体系,仅仅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探索在什么时间点考、什么学生考、加入何种考试中、考试的方式和方法、考试的内容、如何对待考试结果等。在现阶段,是先有一个信号、一个提倡、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是先喊一声“狼来了!”我希望重视体育举措的这个“狼”能真的来,而且有很好的效果,而不只是一声挺吓人的呼喊!
《中国教师》:那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如何开展呢?
毛振明:体育评价,主要指体育学业评价。这是体育学科的难题。用我的话说是:体育的评价是“开头不齐,结尾不齐”。
何谓“开头不齐”呢?如,一米八的孩子与一米五的孩子一同打篮球,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学业结果必然不同;又比如,一些孩子一直刻苦练习跑步,但还是跑不过某些根本不练习的孩子,因为那些孩子的先天素质好。如果我们只按跑得快慢和篮球打得好坏来评价的话,那对于因为身高和先天素质永远都跑不快、打不好的孩子来说是个打击,不公平。加上技能的储备和生活水平的不同影响,使得体育里这种现象很多,这是体育学业评价的难点。
何谓“结尾不齐”呢?是指体育要将孩子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健身能力教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现在体育的状况是这个“到达点”没有,即便有也没有达成共识,更不清晰,这与其他成熟学科相差甚远。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可以明确要求小学毕业生要掌握2 500个汉字,初中毕业生要掌握3 500个汉字,但是体育学科在这方面却差得很远,我们说不清要学什么,学到哪里,要大家都学一样的并都能学到一样的程度是几乎不可能的。如高个子学生篮球打得可能很好,甚至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了,但他的体操可能很差;而矮个子学生呢,体操、武术做得很好,但打篮球打排球很差。我们怎么评价这些孩子呢?谁及格谁不及格,谁优秀谁不优秀?可见,体育学科的评价工作与其他学科的确很不一样,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现在我们普遍地以篮球的投篮作为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即在某一距离将球投进篮筐就算得分,其实这并不合理,因为即使投篮投得很准,都进了,也不一定就意味着他会打篮球,有些篮球打得很好的孩子也不一定比他投进的多,因为会打篮球的孩子更擅长在动态中和实战中投篮。所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如何使评价指标科学合理,是我们正在研究、正在探索的课题,是体育评价必须逾越的难题。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体育课标的课程目标,将原有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块内容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您认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把握课程目标的变动?
毛振明:我们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二者合并,原因很简单,我们觉得原来的课程目标太多,太杂也太虚。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都是2001年课改时新提出来的。当时,是依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三维度,即人的健康不单单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结合WHO的提法课标将课程目标扩展成了五大领域目标及其下位248个目标,太繁杂了,不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更无法予以落实和实现。所以2011年版的课标进行了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其实,我们过去提出的:勇敢、顽强、坚毅、开朗、活泼等都是心理的目标,而组织性、纪律性、合作、竞争、公正等则是社会适应的目标,只是称呼不同,我个人认为这些目标可能更具体、明确。
我建议,一线的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在于:运动技术的习得和身体的强壮,再加上体育所能培养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我希望体育教师要牢牢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坚守体育学科的特点,首先完成体育学科应尽的责任,把自己的事做好。不管体育课程目标如何变动,教师们都不要沉迷于词藻表面,而要始终牢牢把握体育的本质功能,清晰与其他学科教育和教学最本质的区别,做好体育最能、最应该为学生做好的事情。
《中国教师》: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运动的技术、身体的强壮以及优秀的品质呢?
毛振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教好运动技术。过去有一阶段在体育中有“淡化运动技术”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学生健康就行,不用拘泥学了什么运动技术。我们要说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运动技术,他就不能很好地参加运动锻炼、不能利用身边的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和有趣的体育活动,这样人可能因为没有体育的技能和自信而宅在家里,甚至沉迷于网络、麻将、吸烟喝酒甚至赌博吸毒,这样的人哪里有健康可言?身体健康必定是依托在学生的健身能力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之中,所以,体育教师要培养终身体育的人就必须首先要把运动技术教好。
第二,要在体育课堂中抓紧时间充分锻炼学生身体,并在锻炼身体过程中,告诉学生锻炼身体的众多要素,如锻炼负荷的问题,营养、安全和方法等问题。在体育课堂上,我们要重新提倡“课课练”,就如我刚才所说,让学生每节课都站那么几分钟,然后单腿站立几分钟,再单腿闭眼站几分钟,当然不光是站,还有各种走、跑、跳、投、支撑、攀爬、悬垂、搬运、角力、平衡、叠罗汉等,如此循序渐进地练习,将来我们的学生怎么还会晕倒?
第三,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有效习得,提升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特别要关注那些已经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的,或者是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孩子们。关注那些太胖的、平足的、耐力差的孩子们,让他们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教学模式中体验成功和乐趣,否则,他们就会和体育运动越来越远。
第四,对学生进行可以融入在体育运动中的那些道德和品质的教育、那些情感的教育、那些行为规范的教育、那些文明卫生的教育等。
教师如果能把这四点很好地做好,使每节体育课中,学生的运动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都能脸红、气喘、出汗,第二天能够有肌肉酸痛感;学生都能在运动中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进步;都能在体育课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认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高了。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教师课标培训工作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
毛振明:2011年版课标发布之后,还没有见到太多的体育课标的培训,与十年前以教材出版社为推动力的大规模的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的热闹场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大家对“课标”这个词已经没了新鲜感。那时光说说“新课标是……”“这是新课标说的”“我参加了新课标的培训”,就足以让旁人目瞪口呆、心悦诚服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二是现在课标的培训“遭遇”了“国培”的热潮,被大部分“国培”给自然地“兼并”了。我认为这个“被兼并”其实挺好的,它可以让空洞的课程理念“被晒在”具体教学计划的制订、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研讨之中,“被反衬在”一线教师生动具体的问题解决学习之中,从而让科学的“学理”“教法”“教程”和“教材”的研究更加充实和有活力。
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的一年来,我也参加着全国各地举办的“国培”,也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北京师范大学承接的教育部示范性远程“国培项目”,关于新课标的培训工作,我为大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要更加指向课改的真问题。教育理念的宣扬和宏观课程的理论可以有,但必须要联系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来讲,而且要针对真问题、难问题,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将教师对体育教学具体问题的思考与改革的大思路结合起来,才能使理念和理论得到实实在在的理解。
(2)要更加突出新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传授。当前体育教学一线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和狭窄,还是锻炼方法的枯燥和单调,还是教师缺乏对现代新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上课内容基本上就是田径和篮排足),还是教师们缺乏对安全、有趣、有效锻炼方法的掌握(一锻炼就是跑,顶多是接力和“贴膏药”)等问题。因此,培训要加强新运动项目的传授,软式垒球、定向运动、排舞、街舞、踢踏舞、轮滑、防身术、羽毛球、踢毽、花样跳绳、腰旗橄榄球、趣味田径、跆拳道、体育舞蹈、乒乓球、网球、心理拓展等都是应该大力进行培训的内容。
(3)要更加突出保健、救护等知识技能的培训。新课标提出要“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但是,体育教师在“健康知识储备”上面临着巨大的“缺口”,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卫生、保健、养生、安全、营养、救护以及运动处方、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当薄弱,因此建议请师范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师多为体育教师培训这方面的内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4)要加强那些传统的老运动项目技能的深度技术和新教法的培训。过去的体育教学在“低级重复”和“蜻蜓点水”的双重干扰下,技术教学不进步,足球就在各个脚背的踢球、运球上打转转;篮球就在双手胸前传球、高低运球、单手肩上投篮、三步上篮上打转转;排球就在下手发球、垫球、传球上打转转,造成学生“学了没学会”“会了几个简单技术但不会打比赛”的不良现象。因此进行这些传统教学项目的方法培训时要注意:加宽技战术内容培训;增加趣味性的技战术游戏的培训;进行“领会教学法”这样的新教法培训;加强专项运动素质练习方法的培训,以提高这些传统项目的教学实效性和实战性。
《中国教师》:如何更好地面对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体质素养,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毛振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永恒的主题,而不应是搞运动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地探讨着学生的变化,因为我们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
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抗挫能力都在下降,他们在体育中的道德行为的文明程度也在下降,面对这些状况,我们如何与时俱进,对他们进行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质比较差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们能够安全地、充满兴致地、有效地锻炼身体?在学生都不会什么技能了,都对体育有所寒心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们学好一到两项比较擅长的运动技能?如何把“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好的做法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中的小个子也能踊跃地去打篮球,大高个也能乐于去挑战体操?……这些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与教学能力,要拥有体育教学的真本事,每天让学生都出点汗,每天都让学生跑跑步,每天让学生都看看蓝天放松放松眼睛,每天都让学生干干净净地来到学校,每天课间休息的时候都督促学生们去锻炼,每天检查检查运动的场地、器材,经常变换变换美妙的课间操音乐……体育教师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再怎么新课改,再怎么新课标,体育教师都要把这些事情做好。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与成就感,让他能感觉到“体育是我的”。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知道伙伴的重要性、知道职责分工的重要性、知道集体荣誉的重要性、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性、知道与集体共同拥有目标的重要性,等等,如果能把这样的品行都教给学生,让大家都以开朗的心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让大家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让我们学生的行为超过《弟子规》中的要求,那中国的体育就能真正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