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迅猛普及,贴吧作为网络的伴随产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校园贴吧无疑是在现实校园之外又重构了一个虚拟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场所。构建一个和谐的虚拟校园,对实体校园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校园贴吧”的发展现状,分析“校园贴吧”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师生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和谐“校园贴吧”。
一、“校园贴吧”的发展现状
纵观“贴吧”帖子的各色内容,主题可谓五花八门。从贴吧的表现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类:
1.谩骂类:听取骂声一片
在一些网站的校园贴吧里,常常出现学生使用低俗、恶毒的语言批评教师的现象。不仅如此,一些学生之间针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往往也会引发对骂式的人身攻击,使“校园贴吧”充斥着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某校贴吧最近一则跟帖十几楼:“我,我,我,真的是很讨厌你啊。没有人能敌得过你。某某,素质教育的败类。请你不要影响我的爱国热情。”学生的谩骂帖子占据了贴吧的绝大部分,而且部分帖子甚至指名道姓的评论某某老师和某某班干部。
2.咨询类:问出心声来
少部分帖子是属于咨询类的,主要参与者是新生、新生的家长和毕业生。新生主要是询问在校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能够和在校生交流,得到一些建议。家长是询问学校的发展状况,比如学校的师资、高考成绩、教师水平等。毕业生主要关注母校的发展变化。这部分帖子言辞是比较平和的,基本上表达了真实的心声,而且可信性非常高。
3.讨论类:争得枪声响
“本次篮球赛预测”楼主发出讨论的主题帖,楼下的不断跟帖:“沙高好不容易有一场篮球赛。预测一下啦,几班比较厉害!”“貌似8班比较厉害”“觉得九班会赢”“我们的老太太啊,可不希望我们赢”“她算好的了,某姐姐都不想让他们参加”……关于篮球赛的跟帖上百个。通过热烈的跟帖可以看出,学生的青春热情是需要释放的,他们有共同的话题需要讨论,无疑,校园贴吧就是个很好的途径。
4.晒客类:晒出自信来
“大家看看啊,我兔子美女哦,虽然我的两个小兔子耳朵很白,但我很爱她的哦,因为我厚厚的刘海、厚厚的头发把我的耳朵都遮住了。你们说我美不美?”从帖子中可以看出,学生是非常自信的。这类的帖子占的比例比较大,选美选秀也只有在网络平台上才能如此大张旗鼓进行。可以看出学生这方面参与热情高涨,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5.祝福类:喊出真性情
“收集祝福——给何潇鸣,潇鸣呐,虽然去了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我们还是会想念你的,会好好读书的。支持潇鸣的,就来祝福吧:让我们的鼓励成为彩色糖果,照亮这个世界!”“祝福,潇鸣加油!”从帖子中看出发帖和跟帖的学生对要走的教师表达了很好的祝愿,帖子中表现出学生之间的真实感情,贴吧成了学生释放自己真性情的空间和平台。
二、“校园贴吧”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贴吧”作为虚拟校园平台,能够给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交流机会,学生在无权威的条件下自由表达思想观点,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心声和需求。“校园贴吧”作为虚拟校园具备很多实体校园没有的优点,它是学生思想的晴雨表,师生交流的平台,提升学校教育的指南针。
1.反映学生思想的晴雨表
由于贴吧是匿名制的,在贴吧中大家彼此不认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帖、跟帖,这种条件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权,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体现。根据笔者对帖吧的了解,无论是谩骂、讨论,还是晒客和祝福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其中,就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的兴趣点,清楚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学生对某重点事件的导向。学校也可以根据发帖内容判断学生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加强引导。
2.加强师生间交流的平台
“校园贴吧”是Web2.0,主要功能是互动式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网络平台,“校园贴吧”为广大学生、教师与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心情、探讨学习、表达思想。如果对“校园贴吧”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民,将会使这个虚拟校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改进学校教育的指南针
“校园贴吧”里所反映的各种事情并不全是莫须有的,绝大部分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是学生有意见的。假设学校对学生在贴吧里反映的食堂饭菜不好进行调研改进,提升饭菜质量;假设学校就学生在贴吧里谩骂的某位教师进行教育,改进他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假设学校就学生在贴吧里讨论的校庆活动邀请毕业生返校参加……学生能够察觉到学校在关注着他们讨论的贴吧,自然就会自觉地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如此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改进学校教育。
三、全员参与共同构建和谐“校园贴吧”
构建和谐的“校园贴吧”,不单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家长的引导更不可少,整个社会都应该为建设和谐的网络添一份力量。
1.教师要从容大气应对批评,加强沟通,正确引导
我校的一位教师找到在网上骂他的学生,态度强硬地要求学生删除帖子。虽然一段时间来,针对他的帖子不在了,但是帖子真的是从学生的心底删除了吗?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日子,帖子又如洪水一样泛滥开来,除了“强权”,教师难道别无他法了吗?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融爱心、激情、学识和智慧于一体,宽容学生,不但给他们尊重和信任,同时也给自己快乐和如意。试想如果那位教师能够宽容地处理学生的骂声,后面如洪水一般的骂声就不会再现。而我们另一位智慧的教师没有去追究学生的名字,而是跟他进行跟帖聊天,在真诚的你来我往的对话中,了解了该生的想法,并通过交谈使该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后来该生在贴吧上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成为一名捍卫学校贴吧文明的“小卫士”。有时候严厉批评学生的错误,远不如学生自己反省来得深刻。因此,我们教师要争取有大度宽容的境界,还要有宠辱不惊的气度。
2.学校要淡定理智引导贴吧言论,构建和谐校园网络
对学校的管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和师德水平,谁最有发言权?肯定是学生。面对校园贴吧的不和谐状况,学校既不能对学生一味放任,也不能绝对禁止学生的发帖行为,而是应该改善贴吧的语言环境。首先,应该加强贴吧的管理,采取技术手段将不健康的内容屏蔽。其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定时进入“校园贴吧”浏览帖子,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对学生不当和不文雅的言论及时进行纠正,并发表正面的吧贴,引导学生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再次,学校也可以在贴吧上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最后,开展丰富的活动,分散学生注意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兴趣活动,并及时根据“贴吧”的思想倾向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把精力转移到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分散他们上网发帖的注意力。
3.家长要积极充电认知新事物,参与校园网络建设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马云驰认为,现今社会已离不开网络,网络环境对90后的负面影响早就产生了,贴吧现象只是一个较为代表性的案例而已。马云驰表示,“如果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一起玩耍或干有兴趣的事,他们就不会选择上网。是快节奏的家庭生活和现行的教育模式导致孩子上网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不能怪孩子,应该反思的是教育本身”。她认为,“不能因贴吧事件就限制孩子上网,家长应该适时引导,比如家长要主动学习电脑知识,和孩子找到共同语言,与孩子一起寻找上网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地看待“校园帖吧”这个现象,对这个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能参与进来,共同建设和谐的网络平台。“校园贴吧”是一个虚拟的校园,是学生的另一个家,我们都有责任维护好这个家,努力让每个学生少说脏话、不说脏话,多发表健康积极的帖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家园。
4.社会要有序推进网络和谐建设
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早在2001年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部门就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特别是自2009年7月1日起,所有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都要预装“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社会要合理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地参与网络,党和国家有责任,学校以及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共同建设这个和谐的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1.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