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课堂应该是直接分科进行还是应该先集中探索一般性的课堂教学要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以分科的方式进行绿色课堂的探索,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探索的成果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学科甚至是具体的一课,即教研成果缺少普遍性。因此,集中探索绿色课堂的一般性要点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思路。
不能依靠个别学生来推进课堂教学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课堂内容,第二个是老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技术或艺术,第三个是课堂过程的设计与组织。就我们所看到的这节课来说,课堂过程的设计与组织是更为值得注意的方面。
就本节课来看,课堂过程的推进有过分依赖个别同学的现象,在流畅性和参与性方面还存在着改进的空间。在数字记录中,本班共有29位学生,15位学生没有以个体形式参与课堂;共有14位学生进行了65人次的个体参与,如个体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被叫起来读书;在65人次的个体参与中,其中的4位学生被进行了45人次。在很多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只有这4位学生举手,他们的回答成为教师可以进行下一环节教学的标志或机会,因此这4位同学实际上构成了课堂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实际上,这是一个课堂过程组织的问题。
从基本理念上看,绿色课堂特别要突出自信,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投入。这种自信与快乐不仅要源于课堂内容,而且还要源于课堂过程组织。绿色课堂的组织应该是让学生积极投入的,能够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在课堂过程组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而且这个问题在课堂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过渡价值,但是与此相应的是只有几位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从课堂过程的流畅性和参与性来看,虽然这几位学生能够保障教师把教学过程向前推进,但课堂过程的参与性就出了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经常出现此类现象,就会出现几位基础好的学生占据了多数个体参与课堂的机会,需要教师思考的是课堂过程的设计是不是超越了学生的发展水平。
课堂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因材施教,现在也可以称为“以学定教”。这种基本原则意味着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便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求很高,即便我们的教育理想很高,但是都需要把学生的现有水平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课堂的平等参与还与课堂教学技术的使用有关。比如说在编码这一课。教材给学生的最后一个题是要给学校的学生做学号,这个编码其实是相当困难的。编码的技术在计算机编程中是非常核心的技术,好多程序编得好是因为它的编码好,好多程序不好是因为它的编码太复杂了。那么,在这个内容中,有一个知识的梯度。如果这个梯度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的话,那么在知识要求比较浅的时候学生们都能发言,这个时候再习惯于找那几位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在难的时候又只能再找这几位学生,那么,这节课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好。因此,知识梯度的问题就是一个共通的问题。从学生参与来说,这看起来是一个课堂过程组织的问题,事实上又是与课堂内容的组织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有公平意识,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课堂教学的精神追求
绿色课堂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方面,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精神追求方面。课堂教学的一种高位精神追求就是要实现非常高位的学生发展目标。对于具体的课堂来说,精神也是需要的。比如,对数字编码的课来说,我们可以追求一种人文化的数学。为什么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内容很多,也不会感觉到忙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明确的精神追求。具有特定精神追求的教师很明白,自己在课堂上应该关注什么和忽略什么。
从课堂的深层追求上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是精神的聚焦。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特级教师,她的叙述方式引起了我的兴趣,在关于教学的对话中她的说话方式是:“我理解数学是什么,我理解小学数学是什么,我理解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那么我现在该做什么。”她的创新是一个思路层面上的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改进。一般来说,课堂技术方面的改进只能让我们高效,不能让我们富有品质。所有优秀教师的优质课,都不一样,都有个人特色。从这点上来说,课堂教学的高层要求是个性化的,我们主要处理的一般问题只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水平。但就高效而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哪个维度的高效。
就教研来说,有很多人追求能够把个体化的课堂经验转化为更为普遍的经验,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研究不能太具体,要关注课堂中共通的问题和要素,要学会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基本的归类。进行归类就是一种聚焦,比如语文课堂我们可以聚焦在如何深刻地把握语文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如何处理知识的梯度。通过教研,如果我们一旦在这类问题上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样的教研就能真正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就能真正产生促进普遍意义上的课堂改进效果。
关注教师的深层学科素养提升问题
绿色课堂的建设需要关注深研教材的问题,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这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从以往的教师培养体制来看,很多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经历了最为扎实的学科素养教育阶段。但是,这里面会出现当时的学科素养教育水平就不太高、现在任教的学科和当时学习的学科并不对应,或者学科知识本身发展很快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制约这些教师在自身所教学科上的基本专业素养。更为紧迫的是,如果一位教师在这个方面有一定问题,这是很难通过日常方式来解决的。从现代教师日常的学习来看,进行比较多的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学科专业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技术学习,很少会涉及普遍性、根本性的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除非,个别教师接受在职的学历教育。
就本次活动所涉及的课程来说,教师在深研教材上还可以面对很多深入的问题,比如:怎么理解语文、怎么理解字词句段篇、到底为什么要编码、哪些地方要编码、编码和不编码真正区别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等等。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些问题是处于学科内部的问题,也是需要教师运用深层学科专业素养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具有深层的学科素养,教师才具备把课讲透的可能。从教师培训来说,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深层学科素养上对教师进行提升,这是很多学校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