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初探

2013-12-29 00:00:00黄欣华
中国教师 2013年12期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确立了“用教材教”的新方法,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部分语文教师片面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合与拓展”策略,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教学质量的低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整合与拓展”学习范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整合与拓展”策略是有机的,能自然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基于此,笔者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谈三方面认识。

一、精心选材,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在学习教材之前,笔者建议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智慧,精选主题阅读材料,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

1.细化单元解读

现行教材已明确指出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训练重点及精读与略读篇目,因而在集体研讨时,教师应侧重对单元内容的具体解读,力求熟悉每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手法。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以此为指南拓展阅读材料,增强阅读的针对性。

2.精选拓展材料

教师在围绕单元主题、结合精读篇目扩展阅读材料时,可从五个角度着手。一是从作者本人入手拓展相关阅读材料。作者的背景资料、其他作品及创作风格都是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重要内容。二是从作品内容入手拓展相关阅读材料。对作品语句的揣摩和品味,对情节的想象与补充,相关内容链接、必要背景和专家书评等都是拓展阅读的重要内容。三是从写作手法入手拓展相关阅读材料。四是从文体知识入手拓展相关阅读材料。五是适当增添歌曲、图片、录音和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合与拓展”,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教材内容与相关阅读材料该如何“整合与拓展”是一线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对课文精读细品,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大量阅读的目标;如果在一节课内阅读多篇文章,就会出现“泛泛而读”的现象。通过摸索与尝试,笔者意识到两点:一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形式多样,二是在教材内容与阅读材料的“整合与拓展”方面应做到大胆、灵活。

1.“纵向比较”阅读

“纵向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就要善于利用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教师可联系之前教学过的《为人民服务》一课,让学生在“纵向比较”阅读中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再进行课后练笔。

2.“横向整合”阅读

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有“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爱护周围环境”的专题。旨在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上升到“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破坏自然环境”的高度。后者是对前者内容的“整合与拓展”。因而,在教学“爱护周围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横向整合”阅读的方式,即在学生自主阅读四篇课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的基础上,通过单元综合课对重点字词、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技巧和重要语段等进行梳理归类,然后利用剩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机融合”阅读

以课内一篇课文为立足点,从内容、写法等角度带动课外相关主题材料的阅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有机融合”阅读。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整合语文教材中的零散内容,并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将其置于阅读教学情境中,再认真揣摩教学流程。

例如在教学《猫》(作者老舍)一课时,广东省教学名师张红把单元教学分成若干模块。针对第五课时的教学:张老师从周而复的《猫》中节选一个片段,从夏丐尊的《猫》中节选一个片段,然后将上述两个描写猫的片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有机整合”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自读理解”“批注情感”和“分享交流”这三个环节了解了三位大师笔下猫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自然过渡,提问学生:“老舍先生又是怎样看待家里的母鸡的呢?”就这样,《母鸡》一课的教学开始了。通过“有机融合”阅读,学生感受到老舍对猫爱如子女,对母鸡敬如母亲的情感。张老师找到了课内教材与课外素材的契合点,把零散的知识与人文内涵有机整合,较好地进行“有机整合”阅读,达到高效阅读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提出质疑:“既然蔺相如有智有勇,那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呢?”其实,理解了这一难点,就理解了将相不和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出示了“廉颇屡获战功的相关资料”:

公元前298年,廉颇灭楼烦。公元前286年,廉颇取齐国重振昔阳。公元前283年,廉颇再次伐齐,长驱深入齐境七百里,攻取战略要地阳晋。东部最富强的齐国从此再无力威胁赵国。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四方,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公元前259年10月,秦国65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战国时代最悲壮的邯郸保卫战打响了。年近七旬的廉颇受命指挥赵国军民顽强抵抗,终于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

在阅读材料前,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廉颇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不仅理解了课文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意思,更理解了相关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而明白了将相不和的原因。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继续提出:“蔺相如真的只靠一张嘴巴吗?”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另一教学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化解教学难点,用浅显、生动的阅读材料阐释、说明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

还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介绍。于是,杏林子不幸的人生、坎坷的命运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敬重这位作者。同时,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巧妙导学,增强阅读教学的能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学习语言的规律,尝试语言的练习,形成语言技能。此外,在拓展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比较异同法”赏析文章,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整合与拓展”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采用“整合与拓展”策略。此外,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拓展”策略不是无序的、盲目的。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将“整合与拓展”策略与课文有机结合,使“整合与拓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环翠园小学)

(责任编辑:吴婵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