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城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12-29 00:00:00刘姗姗
中国教师 2013年18期

实现教育公平,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选择一种高效、有序、规范且能直接与教育质量建立互动联系的办学模式,成为当下办学者最重视的课题。本文旨在介绍重庆市涪陵区城乡“集团化办学”(以下简称涪陵城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强调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集团化办学”的涵义

“集团化办学”,即以一所学校为中心,将数个学校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整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内部结构,实行资源共享,利害同当,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城乡差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教育的总体质量,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而“集团化办学”正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重要战略。

二、涪陵“集团化办学”的模式

为了解决重庆市涪陵城区名优学校资源有限、覆盖不广、招生压力较大及城乡薄弱学校规模不大、质量欠优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保障更多城乡学生拥有相同的人生起点,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2009年5月,重庆市涪陵区教委正式启动“集团办学”改革。涪陵城乡“集团化办学”改革坚持“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探索与实践了“合并办学”“集团办学”及“合作办学”三种办学模式。

1.合并办学

“合并办学”,即把城区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归并到相邻的一所名优学校,以扩大名优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育辐射范围。被归并的一般学校,其学校建制由教委予以撤销,人财物全部归并到名优学校,由名优学校统筹管理使用,实行“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重庆市涪陵区现已成功实现城六校与城二校、实验小学与红庙小学的“合并办学”。

2.集团办学

“集团办学”,即由城区一所名优学校和农村1至2所薄弱学校实行“集团办学”。其工作方式是组建以优质学校为核心,以薄弱学校、园区学校或山区学校为成员的教育集团,成立教育集团董事会,实行集团董事会统一领导下的校区管理负责制。重庆市涪陵区现已将涪陵十四中、义和中学和涪陵十九中组建为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

3.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即由城区一所名优学校和农村一所薄弱学校实行捆绑发展。各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各自保持原有办学体制、人事管理、经费来源和行政隶属等关系,“合作办学”的双方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上实现共享。重庆市涪陵区现已实现涪陵十五中与涪陵六中、涪陵城六校与大木乡中心校、城三校与石沱镇中心校及荔枝希望小学与清溪镇中心校的“合作办学”。

本文将列举实例说明“集团办学”与“合作办学”。

三、涪陵城乡“集团化办学”的实施路径

1.加强文化建设

(1)规范办学行为

开展“集团办学”的学校通过集团章程指导和规范各校的办学行为。例如,涪陵十四中、义和中学及涪陵十九中组建的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首先,遵循集团章程。即按照集团章程从人事、教育教学、后勤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对集团与各校的责、权、利进行规约,明确集团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管理体制。其次,实施弹性管理。把管理要素中的“人、事、时、境”按照“文化管人,制度理事,因时而动,创设环境”的管理策略,建立常规工作标准和基本管理制度,着重建设集团安全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研修、行政管理和督导评价等制度。

(2)重塑校区文化

开展“集团办学”的学校努力重塑各校区文化。例如,涪陵十四中、义和中学及涪陵十九中组建的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首先,凝聚校区文化。按照“公共文化共同坚守,特色文化独自拥有”的原则,用“先规范后创新”的策略,积淀和凝练各校区文化。其次,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建设教师精神文化和校园标识文化,按照文化认同、文化参与和文化自觉的路径,以提升十四中教育集团的精气神。最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课程中心统一制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案,让师生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2.优化德育方式

(1)途径拓展增活力

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精心设计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充分体现活动育人,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例如,涪陵城六校与大木乡中心校的“合作办学”。首先,大木乡中心校借鉴涪陵城六校的经验,在周一到周四的13:00至13:40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包括音乐(唱歌等)、美术(绘画等)、体育(跳绳、乒乓球等)及综合(跳棋、象棋等)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其次,大木乡中心校借助城六校的优秀师资力量,改变过去单一的课间操活动模式,每天课间操除全校集体广播操、武术操和绳操外,还有以班级为单位的踢毽子、跳绳、篮球和乒乓球等活动。其中,跳绳项目人人参与。这样,师生随着音乐声,尽情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不仅丰富师生的课间生活,锻炼、愉悦他们的身心,更成为师生沟通、交流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途径。2013年4月,大木乡中心校举办了首届体育艺术节,开幕式中的大课间展示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

(2)队伍建设添力量

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育人功能。例如,涪陵城六校与大木乡中心校的“合作办学”。首先,涪陵城六校定期组织少先队干部到大木乡中心校举行升旗仪式和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涪陵城六校汲取大木乡中心校的经验,实行少先队干部“结对子”活动。除了在活动中引领外,少先队干部还利用电话、QQ和微信等方式开展远程帮扶工作。

3.增强师资力量

(1)教师教学指导

在涪陵城六校和大木乡中心校“合作办学”之初,涪陵城六校校长带领本校数名普通教师及部分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到大木乡中心校听课、评课和导课,以指点青年教师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此外,涪陵城六校教师与大木乡中心校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与深厚的情谊,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提高。

(2)教师互派换岗

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每学期进行教师互派、换岗交流,实践期短则一周,长则一学期或一年,不仅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去农村指导农村教师,更让农村教师到城里向城里的优秀教师学习,实现专业成长的共赢。例如,涪陵城六校与大木乡中心校的“合作办学”。2012年秋,大木乡中心校每周派两名教师到涪陵城六校向那里的优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学习,回校后在教师会上分别畅谈感想与收获,并在周四教研活动时上一堂教研课。2013年春季和秋季,涪陵城六校每个年级派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和一名优秀数学教师到大木乡中心校的相应年级授课一周,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给城里教师提供成长和提高的机会。城乡教师的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农村小学教师安心工作,城市小学教师乐于奉献,并共同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4.提升办学质量

(1)规范教学管理

“集团办学”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相对薄弱的学校逐步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管理,能更有意识、更为系统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吸引学生回流。例如,涪陵十四中、义dzQiGKko36+Oop94Vwamjg==和中学及涪陵十九中组建的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2012年春节期间,义和中学教师达58人,学生仅100余名。学生严重流失,大部分教室闲置,学校险些被撤并。实施“集团办学”后,不仅学生全部回归,更有周边的许多学生要求入学。

(2)提高教学成效

“集团办学”充分发挥名优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师教育及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带动新办学校、相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共同发展,迅速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例如,涪陵十四中、义和中学及涪陵十九中组建的涪陵十四中教育集团。其江南校区先后选派近20名优秀教师到马鞍校区、义和校区担任农村校区的班主任并负责农村校区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以便让农村小学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合作办学”使原来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例如,涪陵城六校与大木乡中心校的“合作办学”。大木乡中心校在参与“合作办学”以前,很多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通过一年的“合作办学”,各年级学生各科的平均分提高了5至30分,不仅让农村学校教师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更让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大大提高。

涪陵城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和“以老带新”,使优质教育资源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扩张,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城区第六小学校)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