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意义
小学低年段学生识字量小、记忆力强,朗读对他们的意义在于“识字”和“积累”;小学低年段学生初步具备语感,朗读对他们的意义在于系统、密集、专业且高于生活的语感训练。正确的朗读需要良好的语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着眼细节,深入一线,并沿着明确目标_归纳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思路进行研究。
二、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是: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等;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是: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等。可见,小学低年段的朗读教学目标应遵循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根据“正确、流利和有感情”这三个要求,将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目标具体化(如表1所示)。
只有明确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目标,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教学才有方向和抓手,才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朗读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存在三个问题。
1.朗读不正确
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即用标准的普通话准确地朗读文本。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低年段学生存在朗读不正确的问题,具体包括四点。其一,读音混淆。学生常将词语中两个字的读音混淆。例如,“团圆”一词,学生能读正确,而单读“团”时,学生可能错读成“圆”。其二,环境字音错误。学生生长的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影响较大,虽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标准读音,但在生活中学生耳濡目染,于是,形成错误读音。其三,方言语音错误。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朗读受方言影响较大。例如,北方的学生常将前鼻音错读成后鼻音,将后鼻音读得过重。其四,逐个读字错误。这类错误主要表现在儿话音强调和轻声重读方面。
2.朗读不流利
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流利的朗读是以正确的朗读为基础,并比正确的朗读具有更高的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低年段学生存在朗读不流利的问题,具体包括三点。其一,丢字、加字和倒字。例如,学生易将“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读成“咦,青蛙为什么没来参加?”其二,回读。回读,原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能引起情感冲突与升华的词、句、段反复朗读。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会出现好像“结巴”一样的回读。例如,针对“有了家,带娃娃,不怕风吹和雨打”这句,学生会回读“带娃娃”。其三,停顿不当。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句逗停顿不当。由于学生不知道各种标点代表的停顿时间的长短,所以出现停顿不当现象。二是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因为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语感,所以未能处理好长句中的停顿。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段落意识不强,以致常常疏忽段落间的停顿。三是两个极端。有的学生朗读时一字一顿,有的学生朗读时没有停顿,甚至读得喘不过气来。
3.朗读没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即将文字内化为感受,再用琅琅之声表达。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低年段学生的阅历尚浅,加之有些朗读内容没有经过筛选,所以朗读仅限于“模仿”阶段,缺乏足够的感情。具体表现为三点。其一,唱读。在小学低年段学生的阅读中,唱读实质是只顾读音,不解字、词和句义。其二,歧义。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常常令人产生歧义。例如,“小猪说:‘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满身土!’”这句话,学生在朗读时没精打采,声音很小,且含糊不清。学生的解释是:小懒猪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解释会产生歧义,无法获得大家的认同。其三,模式化。一些学生虽然朗读正确、流利,但缺乏个人色彩。这样的朗读是模式化的。例如,“孩子,你在哪里呀?”和“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两句话,若按照模式化朗读,无非就是处理为疑问的语气。其实不然:前一句应是疑问的语调,表现着急的语气:后一句应是陈述的语调,表现嗔怪的语气。
四、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教学策略
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实施有效策略。
1.树立朗读典范
小学低年段学生初学朗读,且模仿力较强,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树立朗读典范。具体包括三点。其一,适时范读。范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应注意三个要点。一是在开课伊始范读,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使学生感知朗读内容的全貌,还让朗读训练以更高的标准进行。二是在体悟重点字、词、句和段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并在这时范读,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读出非同凡响的感受。三是在学生朗读不当时范读,以起到有效对比、纠正错误和对比提高的作用。其二,语速控制。小学低年段学生识字量小,因此,要求教师的范读语速相对缓慢,并应注意字词的发音和长句内部的停顿。其三,夸张表现。针对初学朗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有夸张的表现,即既要有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又要有目光、表情、动作和姿态等体态语言。
2.规定朗读形式
其一,灵活多样。小学低年段学生在游戏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教师应注重朗读形式的灵活多样,使学生体会朗读的快乐。例如,可采用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和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其二,慎重选择。具体应注意两点:一是不仅注重朗读形式的丰富,更重视朗读形式的有效;二是朗读形式的选择应以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依据。其三,注重感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感受力尚浅的特点,可采用三种朗读方法。一是音乐、图画和动作等辅助的方法。例如,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明白“一群”的意义,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这一感悟。二是创设情境。小学低年段学生人生经历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便更好地朗读。三是联想与想象。例如,在教学《锄禾》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夏天的正午,农夫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痛苦感受,只有通过想象,获得感受,学生才能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情感。
3.讲究朗读技巧
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教师应向其传授必要的朗读技巧。关键有两点。其一,选材的技巧。所选朗读材料应适宜学生阅读,且教师提出的朗读要求要合乎学生的水平。其二,评价的技巧。小学低年段学生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意义重大。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针对初学朗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教师评价应具有可操作性,即既要评价字音的朗读是否正确,又要评价情感表达是否准确。二是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小学低年段学生往往缺乏朗读的勇气,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鼓舞人心,使学生充满勇气,敢于朗读。
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是教育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教师应针对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