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变异理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2013-12-29 00:00:00赵丽娜
中国教师 2013年22期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一定数量的重复十分必要,但学习并不能从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中产生,毕竟,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异。基于此,我尝试将“变异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拼音教学巧“变异”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声调最难掌握。虽然在日常口语中,学生已在运用这些语音,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声调的存在。因此,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辨别和掌握声调。

例如,教师可利用一些自编的儿歌帮助学生发现声调:一件毛衣yī yī yī,一位阿姨yí yí yí,一群蚂蚁yǐ yǐ yǐ,一片心意yì yìyì。教师发出有声调差异(变异)的语音时,学生便能发现、辨别声调,进而掌握声调。又如,学生常常搞不清声调符号的标调位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可运用“变异理论”。在学生认读“lǎo lǎn lǎng huán hái

jiāo”这组音节时,当音节中出现a时,声调都标在a的上方;当音节中未出现a时,就依次找o,e;当a,o,e均未出现时,就出示“niǘ jiǚ tuī”这组音节,让学生仔细观察。原来,i和u一同出现时,声调符号标注在后面那个字母的上方。这样,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很容易总结出汉语拼音的标调方法。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可将汉语拼音的标调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声调帽子给谁戴?有a在,给a戴;a不在,找o、e;a、o、e都不在,i、u并排戴在后)。于是,学生便学得快,记得牢。

马飞龙和他的同事总结出“变”与“不变”的四种范式:“对比”“类合”“分离”与“融合”。由于每种范式关注学习内容的不同方面,所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对比”,即一个事物、概念或现象在某个维度上不同值或特征的变化。“对比”有助于识别特征。例如,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韵母u和声母相拼,有时会省略u上方的两个小点儿。我在教学时就出示nü、lü、ju、qu、xu、yu等音节,让学生对比。于是,学生发现,ü的读音没有改变,但ü和声母j、q、x、y相拼时,它的书写方法变化了。这样,我编出顺口溜:“j、q、x、y四兄弟,碰到小ü把点儿去,去掉两点儿还念ü。”

实践证明,若没有两个(至少两个)存在差异的实例,学生几乎不可能意识到普遍原理。如果有两个反映同一原理且彼此有差异的实例,那么其共同之处就有可能同其不同之处区分开。这样,学生就易于排除差异特征,进而识别原理的基本属性。

二、识字教学巧“变异”

如果要将一个特定的值从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中分离出来,就必须保持那个值不变,同时让事物之间的其他维度发生变化。那个被关注的、保持不变的方面即“类合”。这种范式在识字教学中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对文中“冻、冷、冰、凉”这组生字可以这样教学。其一,认读“冻”。要求学生观察“冻”的偏旁(“两点水”),然后认读“冻”字并思考其含义。其二,出示四个带“两点水”旁的生字(“冻、冷、冰、凉”),要求学生观察其共同点。其三,要求学生认读四个带“两点水”偏旁的生字(“冻、冷、冰、凉”),并提出问题:认读这四个带“两点水”偏旁的生字,你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能体会出这四个带“两点水”旁的生字让人感觉温度低。这样,学生便总结出“两点水”旁多与“低温”有关的特点。

“分离”即学习者关注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某个变异维度。我们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灵活运用这种范式。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情、清、晴、睛、蜻”这组形声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组生字的共同部分“青”,了解其表音的特点,然后针对每个形声字的不同部分进行探究。于是,学生发现每个形旁都表示了不同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区分形近的形声字。例如,“令、铃、岭、聆、拎”这五个字,既在字音上有同有异,又在字形上有同有异,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变”与“不变”的问题。如果这五个字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字,并已掌握字音,那么重点就是字形的教学。如果这五个字的字音学生还未掌握,那么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字音的差异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更好地掌握字音。

三、阅读教学巧“变异”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涉及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我运用“变异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轻松而扎实地学习。

教学片段一

师:关于“远”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生(阅读相关课文内容):太阳离我们约有1.5亿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师:你关注了这几个数字。换算一下,1.5亿千米等于多少米?

[生板书:150000000000米。]

师:通过这些数字,作者不仅描绘“远”的特点,更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远”的特点。这种说明方法称为“列数字”。如果我把描绘“远”的特点的那段话改变一下,同学再读读,看行不行?

生(阅读修改后的内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五年。”

[生谈感受。]

师:看来,运用“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时,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分两步教学“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首先,通过变换数字的书写形式,使学生初步感受“远”的特点。其次,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晰运用“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时须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片段二

师:文章在介绍哪个特点时也运用了“列数字”和“举实例”的说明方法?

[生回答。]

师:6000摄氏度的高温到底会热到什么程度呢?我还不清楚,你们能帮帮我吗?

[生举实例。]

师:太感谢你们了,举实例让人清晰、明了。虽然你们举的实例不同,但都说明了太阳热的特点,具体、可感。所以,“举实例”是个好方法。现在,咱们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这一教学片段具有两个意义。首先,迁移上一环节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感受相同说明方法在不同段落中的表达效果。其次,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明白运用“举实例”这一说明方法说明同一内容时,所举实例可以不同。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作者通过“列数字”“举实例”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远”“大”和“热”的特点。那么,文中所写的内容和你生活中感受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

师(小结):看来,太阳的“远”“大”和“热”这三个特点之间着密切相关。虽然太阳很大、很热,但它离我们特别远,所以我们拥有比较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内容与生活体验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太阳的“远”“大”和“热”这三个特点之间的关联,最终让学生整体把握太阳的特点。

实践证明,“变异理论”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变异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理解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机制。其次,“变异理论”有助于加强理论思维的创新变革意识,促使教师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有效的改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