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尽管外有世界经济迟迟难以复苏的冲击,内有有效需求矛盾不断突出的影响,但在中国政府积极有效的调控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为2013年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2013年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尽管2013年经济继续向好的可能性较大,但经济增速即便回升,回升的幅度也将是有限的。
2012: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的五大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6%。分产业看,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8153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2963亿元,增长21.1%,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75120亿元,增长20.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
2012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逐步回落的局面可以在四季度得到初步扭转。主要原因是,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将继续显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小幅回升的可能性大,出口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低速增长后可望有所恢复,加上2011年四季度同比基数低,预期2012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将会超过三季度7.4%的增长速度,但回升的幅度将是有限的。因此,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在7.6%左右,低于2011年9.3%的增长速度。
2012年,在不断应对经济增速下滑的过程中,一些问题趋于明朗化,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2013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问题一:潜在增长率降低成为现实。2012年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速回落屡屡超出预期,即便采取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也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这固然与世界经济迟迟复苏有关,但也反映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低的现实:一是支撑过去高速增长的因素已经弱化,构成投资的主要方面均增长乏力。二是在投资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和外部需求难担支撑增长的重任。三是从生产要素看,过去曾经充裕的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有鉴于此,必须承认并适应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现实,在未来进行决策时必须确定适当的宏观调控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
问题二:需求固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从中长期看,要更重视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从2012年情况看,之所以做了很多努力却依然没有摆脱经济增速的下滑局面,就是因为推动需求增长的难度比以往加大。从下一阶段看,还要重视扩大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体制机制调整,解决消费率偏低、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例偏低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通过改善供给促进经济增长上。
问题三:在中国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与世界经济和谐增长。过去30年来,中国创造了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一枝独秀,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回升向好,表现出中国超然于世界的独特发展优势。但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独特的发展优势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表现在,中国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经济融于世界的步伐在加快、融入的程度在加深,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广度在拓展、深度在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趋于全面化,这在2012年的经济运行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削弱了中国的出口,而且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对中国进口连续下降,美国、日本、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进口增速也呈现不同程度的较大回落,造成中国主要以出口产品为主的行业生产能力闲置、利润下降。特别是,这些主要对外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难以转化为国内需求的,国内相关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其次,对外贸易的萎靡不振对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明显加大。在对外贸易正常发展时,外部需求和国内需求似乎并没有显著关系;但由于中国出口规模已经近20000亿美元,出口品又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加上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当国外需求急剧减弱后,企业就会减产、利润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货币政策宽松,企业也不愿意扩大投资。出口增速回落还直接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工资水平,并从更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扩大。再次,世界经济的迟迟难以复苏加大了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世界主要国家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困难,纷纷出台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特别是美国出台了第四轮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还会导致部分资金流到中国资本市场。中国宏观调控当局既要集中精力稳增长,还要防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性通胀,更要防范资本流入引起的资本价格上涨,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综合以上情况,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经济已经很难避开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与世界经济共荣共生。
问题四: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如果经济问题与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那么,经济问题必然要受到影响。2012年不仅是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增速回落的一年,也是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一年。从2012年情况看,中菲南海争端以及与中日钓鱼岛争端都对经济产生了影响。从未来情况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对外影响力的扩大,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问题还会进一步突出,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可能趋向常态化,需要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确保经济不受大的影响。
问题五:对于宏观调控的作用要有新的认识。2012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的困难局面,世界各国都寄希望于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解决问题。但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宏观调控并没有出现让人期待的效果。因此,必须对宏观调控的作用重新认识:一是就中国经济增长而言,宏观调控再也不能象过去一样可以包打天下,宏观调控是有其政策边界的。在2012年表现尤其明显,针对经济增速的回落,二季度以来就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但经济增速仍在回落,表明了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在新形势下的有限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二是就国外而言,西方国家尽管是现代经济学的发祥地,在运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经济现象不断复杂的今天,他们引以为傲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比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应该说,为应对这场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西方主要国家使尽浑身解数,能用的政策都用了,但仍在衰退的泥潭中挣扎。
2013:左右经济发展走势三因素
影响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在国内需求面临困难和考验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上升。几乎可以肯定,只要世界经济出现明显复苏,中国经济增速就可以超过2012年。但综合各种因素,尽管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可能会比2012年略有改善,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经济同时面临“财政悬崖”逼近和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有限的考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还有可能突出,日本经济的挣扎局面将会持续,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并限制中国扩大对外贸易的努力。二是国内需求的恢复程度。2012年中国经济之所以持续回落,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矛盾不断趋向突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得不到解决,2013年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大的起色。总的看,2013年,扩大国内需求有一些积极的因素,主要是十八大召开所带来的政治周期效应,各地的发展热情会带动相应的投资和消费,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显现也会从总体上扩大投资和消费,但国内需求特别是有效需求的扩大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是地方政府扩大投资受制于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和土地财政的萎缩,产能过剩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将会影响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信心,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难以明显缓解也会影响企业和职工的收入并限制相应的消费。总之,国内需求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大小。尽管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有所减弱,但在经济困难时期,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仍是决定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根据2013年经济的可能走势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除非经济增速有大的下滑,2013年宏观调控不大可能出台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最有可能的是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度加大力度,并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长远发展上,因此,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是有限的。
综合以上情况,2013年既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存在限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走势取决于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博弈。鉴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均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尽管2013年经济增速超过2012年的可能性很大,但超过的幅度将比较有限,总体而言,201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格局。下一步宏观调控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经济运行走势的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和趋势性问题,尽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巩固2012年三季度以来出现的企稳向好势头,防止经济出现大的回落,但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的客观现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上,要下更大的决心,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加快推进改革进程,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