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可是,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就一定会成功。换句话说,就算读再多的书,如果无法把它吸收并变为自己的东西,也是无用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要自己了解书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推论加以吸收,这样的阅读才会影响孩子。
每周去图书馆,我都会指定一本书,让我的三个孩子(爱丽丝、彼得以及南希)同时阅读;然后在周末的下午,我们全家人会针对这本书进行讨论。
为了让孩子们可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会建议孩子们把阅读的感想简单地写在纸上。“好好针对这本书思考,不论什么都可以,然后把想法简单地写下来。”
没想到,他们刚开始只是简单地讲述故事的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之后,话题逐渐变得广阔。而原本只记着简单几个字的纸条,逐渐变成了短句,进而提升到成为一篇简单的文章。在这段期间里,孩子的思考力也越来越强。如果阅读图书后受到感动,他们便会具体地写出哪一点让自己如此感动。而书中出现的人物,他们的行为起因为何,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等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最后甚至对那本书提出反对意见,并以自己的方式改编。我们人人都是如此,只认同自己所表达的部分。所谓写作,其实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通过写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在写的过程中,孩子以语言为媒介,把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和想法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换言之,写字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为了完成阅读的最终行为。
爱丽丝、彼得以及南希从小就养成了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的习惯。就算阅读一本书,他们也比他人思考得更深厚,更会把它吸收并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不仅如此,到小学中年级为止一直没有特别表现的彼得,上了高年级以后,甚至还培养出自己创作科学小说的兴趣。从小在写作方面一直表现不甚理想的彼得,在某一瞬间突然发光,写出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科学小说来。彼得当时所写的小说,就连大人们看了之后,都认为具有非常独特的构思和创意。
我不准孩子们在图书馆一次借很多本书。我首先会让他们筛选出真正想看的书,并让他们反复读两三次,直到对书的内容完全理解为止。而后让孩子们对那本书写下内容及感想,看一次与看两次后写下的东西,其理解与深度截然不同。
不过,让孩子写下针对图书内容的感想时,我绝不强迫孩子必须如教科书上所要求那般去写,而是让孩子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为我认为,比起所写的内容,“写”这个动作更加重要。而且,当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大人们也不要期待教科书式的答案,那是因为大人们的思维已经被定型,忘记如何自由思考了。不过,对于思维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在一本单纯的书中,发现许多无穷无尽的题材,并不断地去想象和推论。
就算只是阅读一本书,只要能充分地熟读,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书,同时也是用心灵在看书。如此一来,不必刻意地教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领会自己思考的方法。
有了家长的引导,孩子们可以从书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进而为走入社会打下基础。千万不要忘记,孩子们所写的每一行字,或在阅读每一本书之后所表现出的感想,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