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墙

2013-12-29 00:00:00文澜
中华家教 2013年4期

父亲不喜烟酒,也不爱喝茶。一辈子只一个嗜好那就是买书。

原来我家老宅是典型的北方农村一明两暗的格局。进得堂屋,左手西屋里,迎面的山墙上层层叠叠,放眼望去全是书。古人有云:“汗牛充栋”。那书确实顶到了房顶。

整个山墙上全是父亲自己动手做得一层层的书架,山墙长约六米,有七八层的样子,架子和板子都是用膨胀螺丝固定上去的。因为最上边的一层已经顶到了屋顶,所以取书要用折叠梯。这个开架藏书的方法,量大,省钱,省时。

书都是分门别类的。冬天天冷,孩子们可以在炕上看书。我家的原则是,书是看的,要放在最方便拿的地方。随手拈来即可阅读。那个时候孩子们还小,大一点的小学一二年级,小的幼儿园大班,常见的场景就是每一个孩子都人手一本书,在那里默默地看。其实阅读是要有气氛的,当别人都在默默看书的时候,最闹的孩子也会拿起书来看,这就是熏陶与感染的作用。家里的书房也要有大学图书馆的氛围。

看书也有规矩,看完了要放回原处。书架上贴有父亲写的纸条:“阅后放回原处。”孩子们都知道每本书是有家的。看完书让书回家,有个办法,拿书的时候顺势把旁边的书横过来放倒,像是给书留个门儿,书就能准确地回家了。书有了固定的家,查找非常方便,熟了伸手即得不会错。

爱护书也是必须的,不能折角,也不能在书上写画。

孩子们的书也是多种多样。童话类的,寓言类的,最多还是科普类的,有《我们爱科学》,还有《房屋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奇妙的半导体世界》、《南极捕鲸记》……

爱看书的孩子知识多,成熟得早。当自己的书读得差不多了,她们也会涉猎大人的书籍。看什么书则由她们自由选择。

小侄女偏爱《三国》。先是看小人书,再大点就看原著。不认识的字也好办,可以请教姐姐,连字典都不用查。她很小就知道,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你要考一考她:“杨修字什么呀?”她会告诉你:“杨修字德祖呀。”一点也难不住她。而今她已经远赴美国专攻化学专业了。再也不是那个拿着《宝黛话红楼》翻来覆去看的小女孩了。

孩子阅读的地方要相对舒适暖和。冬天的时候孩子看累了也会做一做游戏。那个年代正热播《红楼梦》。分配角色的时候,六岁的大外甥女说:“某某,你来演王善宝家的吧。”令我惊异的是,王善宝家的是红楼梦一书中不起眼的配角,只是在抄检大观园时,为虎作伥地风光了一把,一个孩子难能可贵地记住了这个反面人物配角,这也和她喜欢看《红楼梦》有关。最近,作为光学博士研究生的她,因论文被选中,还去了一趟圣彼得堡。

以后又搬了家。父亲依法泡制,把整墙的书架搬到了楼上。规模大了,藏书多了,做工比原来也精细了。

南宋大诗人陆游喜藏书,书过万。他形象地称之为“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比之陆游,我家的藏书要逊色很多,只不过是一面墙而已。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满墙书香下走出了七个大学生。

当下,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不断地改善,有条件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家里要有一个读书的地方,那怕是屋子的一角。书要开架集中放置,分门别类,方便阅读。当这个基本条件有了,其它就可以因人而异了,比如桌椅,灯光等等。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传承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时代进步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好环境,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