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在考察美国的教育过程中,您认为美国教育体系(社会、家庭和学校)中的哪一种教育形式对您触动最大?
不同的中美选择
苑立新副主任:一天,我们在加州州立大学听一位教授的讲座时,这位美国教授给访问团的老师们出了一道这样的测验题:在儿童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项,你认为哪个或哪些因素更为关键?教授要求我们中国的老师把自己的选择项贴到相对应的标签上。访问团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标签贴在了“学校”和“社会”两项上。教授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很是诧异,他说,同样的测验,美国教师的选择却与此正好相反,他们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家庭”一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做完这道选择题,不同的结果和教授的诧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对同一道选择题,这样的选择差别背后有着怎样深层次的理念和行为差异呢?
美国人之所以认为家庭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与他们对孩子早期的成长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儿童,特别是学前的孩子,如果父母仅仅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知识环境,只重视帮助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成长,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具有独立、自信、善良等品格素养,而这些品格素养的形成与孩子对世界产生的各种依恋关系相关,而孩子对世界最直接和最基本的依恋关系便是亲子依恋。也就是说,只有从小与父母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他自身才能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才能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和行为,才能够产生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记者:那么美国人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和认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苑立新副主任:也正是基于对家庭和亲子关系重视的观念和认识,美国的家庭特别重视孩子的抚养方式,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时间和机会。
全职妈妈和“家庭幼儿园”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并非是美国父母的重要选项,这是因为,美国的父母非常重视密切亲子关系的建立,他们认为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老师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和孩子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她们难以履行父母对孩子的亲情责任,所以很多美国的年轻妈妈会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
另外,美国的“家庭幼儿园”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走在美国的街道上,经常会看到有年轻的女士手推一种特殊的“宝宝车”,这种“宝宝车”一般能坐四五个孩子。我们以为推车的可能是幼儿园的阿姨,可通过了解,原来推车的女士很多都是车上某个孩子的妈妈,其它的都是同社区的孩子。美国很多年轻的全职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积累了丰富的早教经验,她们希望在带自己小孩的同时再帮社区的其它家庭带孩子,这样既可以给孩子找了玩伴,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既有亲子关系又有社区社会关系的“幼儿园”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作为“园长”的妈妈,她的亲子体验与教子责任相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比较而言,在重视亲子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父母做得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教育理念不同造成的,但也有客观的现实原因。当前,相对于美国,我国的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经济负担需要妻子和丈夫共同来承担。所以,我国的父母们绝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这样的家庭状况,使得父母们不是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是交给祖父母来带。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是我们的父母忽视或不能有效培养亲子依恋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班回家去吃亲子餐
美国父母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责任感非常强。就拿下班回家这件事来说,美国的父母们下班后,很少安排去娱乐场所或是餐馆应酬,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他们把回家和孩子、家人一起吃晚餐看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听美国朋友说,当和孩子们围坐在餐桌上吃饭时,往往是孩子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父母们听孩子讲自己的故事和趣闻,同时父母们也会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自己身边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的互动,是亲子沟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无形中密切了各种家庭关系,使家庭更和睦和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