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引导 让孩子的爱心回归纯真

2013-12-29 00:00:00高荣伟
中华家教 2013年12期

某高校教师:“真、善、美”首要前提是“真”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传承并发扬了数千年。国人将之作为一种快乐和追求,作为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自小都在接受这样的美德教育,我们也一直用这样的词汇教育我们的孩子。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美德、气概却走调了。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其首要的前提是“真”。没有“真”,“善”和“美”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打着“善”的名义,行欺骗公众、追求名声、谋求利益之实,此种行为就是“假、恶、丑”。

面对虚假的时候,人们内心的那种敏感、愤怒和不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社会和公众对“善”心向往之的表现。对这些行为不应止于“不接受”,我们要声讨,对丑的、恶的、假的也要进行谴责和抵制,而不能漠然视之,甚至纵容这样的现象横行无忌。否则,真正的善良与爱心之举就会受到质疑,我们所要弘扬的社会“正能量”将会变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如果不把颠倒了的东西纠正过来,这个社会就会是非混淆,正邪颠倒;孩子们就会分不清对与错,看不清是与非。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那些沽名钓誉、利令智昏者的黑手可能会再次伸出,也许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我们天真无邪的儿童可能就会再次作为演戏的道具任人“摆设”,而这些玷污孩子心灵的“能量”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

在目前法律监管空白的情况下,相关政府机构管理部门应介入调查其真实目的,帮助大众更好地看到其虚伪面目,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唯有如此,才能让含苞待放的花朵竞相健康快乐地开放,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让“真、善、美”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某杂志主编:抵制虚假新闻,还孩子正能量

虚假新闻破坏社会诚信。一些策划公司和个人屡屡玩弄公众的情感和爱心,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社会信任底线。这样一次次的欺骗,只会让人心更冷漠。更为可怕的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他们天真无邪的灵魂受到了玷污,他们的爱心被有意或者无意地给“绑架”了。

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策划者如是说:“因为清洁工真的很辛苦,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站出来,为他们说一句话,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照片拍摄者则称,“做了一件好心的事,却不被社会理解,真的很让我们伤心。”之所以造假是为了“唤醒人们的善心”。

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给孩子以真正的关爱,向他们传递正能量,是教育孩子的起点和基础。关爱下一代,凝聚传递正能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媒体,有责任让孩子们看到更多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譬如某报刊策划推出的《实地见证·雷锋正能量——全国寻访25位雷锋班班长》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公民,有责任遵守“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弘扬主旋律;作为政府,有责任把媒体更好地规范管理起来,把公民基本的道德素养迅速提升起来。

某儿童教育专家:家长应坚守底线,以身作则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缩影的家庭也必将成为“正能量”的培育沃土。为清洁工撑伞的女孩被拉来“表演”,置身其中而不自知。在她看来,自己的撑伞善举“至诚”而“伟大”。而家长举手之劳获取了一笔意想不到的“不菲收入”。这些“至诚”、“伟大”的殿堂如同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在正义面前必将土崩瓦解。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童心是一颗由父母用爱的乳汁哺育而成的晶体。面对虚假新闻与社会道德滑坡,一个沉甸甸的课题摆在家长面前:我们要向孩子们传输什么样的“正”能量?究竟要怎样教育好孩子呢?

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携带者”。在孩子面前,家长首先要努力成为拥有“正能量”的人,乐于助人、积极向上,不管是对家人,对他人,还是对社会都要充满爱心与信任。不管是谁遇到困难,还是遭遇挫折来袭,都要坦然面对。作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上自然就会充满“正能量”。

家长要做到身正为“范”,首先自己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准确地辨别出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的本质。同时应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本领,帮助他们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后记:正向引导,让孩子的爱心回归纯真

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块绿洲,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爱心的滋润与温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地成长。我们在对“绑架”孩子爱心的行为说“不”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此“新闻”先前所传达出的积极意义。如果诚如“导演”此事件的人所说,是为了要唤起民众的爱心,那么,就让孩子的爱心回归纯真,不要让社会舆论再次间接伤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