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中期开始,八旗子弟两极分化,穷旗人生活艰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表面上看,清政府对旗人照顾很周到,北京内城房屋完全拨给旗兵居住,政府按时给予钱粮,到光绪时,普通步兵的工资已涨到每年17两,外加20斗米。旗人名下的房产、土地严禁买卖,就算旗兵借了高利贷,法律也有明文规定:他们可以少还,甚至不还。
政策如此优惠,八旗子弟为什么还会变穷呢?过去归因于他们生活腐化、不会经营。这道出了一部分事实,却不全面。事实上,他们的贫困,也与商家盘剥有关。
清政府给粮,但按季度发放,都是南方运来的老米。呈暗红色,需碓房加工,否则无法食用。碓房奸商鼓动他们以米换钱,旗兵生活圈子小,性格憨直,往往堕入彀中。到了季度末,家中无粮,又要到碓房购粮,商家趁机提价,旗兵买不起,只好赊账。如此恶性循环,常把整年的口粮都抵押出去。
当时碓房多由山东人经营,俗称“清兴于山东,亡于山东”,说兴于山东,尚可喜、耿精忠等人是山东人,他们的火炮部队大大提高了清军战斗力;说亡于山东。吃碓房搞穷了许多八旗兵。
也有一些八旗子弟能抵御诱惑,不以俸粮换钱,可遇到家中有丧事等,急需用钱,不得不求助于碓房。
清政府按月发放银子,旗兵们为什么不花这个钱呢?因为白银并不是法定货币,须换成铜钱才能流通,这就给钱商以机会,每到发饷时,银价就会大跌,而旗兵家用已罄时,银价又会大涨。为缓解旗人经济困难,乾隆曾赏赐每人半年薪水,可银子还没发到手,市场银价便一落千丈。
用度紧张,法律又不允许买卖地产,旗兵只好以出租的名义,变相卖房卖地,虽然亦有法律禁止,奈何穷旗人太多,法不责众。没有了不动产,八旗子弟生活更无着落,只好冒着被开除旗籍的风险,从事商业、苦力等“贱业”。
清代初期,北京内城居住的汉人极少,到康熙时,城内大量旗房变相卖给了汉人财主,清政府几次清理,均告失败,只好听之任之。
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皇帝对旗人贫困化的问题高度重视。乾隆时,曾提供600多万两白银贷款,帮穷旗兵渡过难关,3年后,还将其中300多万两亏空一概免除,当时政府年收入不过四五千万两。投入如此巨大,收效却小得可怜。
清政府希望用非市场的手段“恩养”八旗,曾有官员建议,增加饷银,废除俸粮,让八旗子弟到市场上买食品,但康熙认为,遇到粮价波动,会伤害了这些人的利益,他舍不得让商人从中赚一笔钱。然而,他超越市场的设计最终却既扭曲了八旗,又扭曲了商业,实在得不偿失。
(卢泽霖荐自《北京晨报》)
责编: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