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的中国遭遇

2013-12-29 00:00:00杨城
今日文摘 2013年11期

说起“自由女神像”,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总是矗立于美国纽约哈德逊河口的那一座,其实就在中国广州的黄花岗公园里,也有一座自由女神。如果把这两座塑像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她们都头戴冠冕,身穿长袍,右手高举一把火炬,如同一对姊妹。

和“美国姊姊”相比,中国版的自由女神像无疑寂寥许多,甚至连许多广州本地人也不知道她的存在。而她在这片土地上已屹立近百年:1921年,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她跨越了一万多公里海路,被从美国运至中国,安放于黄花岗纪功坊顶端。

近百年来,她出没风波里:忽而被拆除,忽而被重塑,消失又重现,重现又消失……

“最光荣之纪念”

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的枪声消散后,烈士遗骸暴尸街头,幸得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葬,烈士遗骸才得以归葬黄花岗。

辛亥革命后,整修黄花岗墓园由广东省议会提上议程,但因时局动荡,直到1917年,烈士墓地仍是一抔黄土,“不封不树”。

1918年,同盟会元老林森到广州军政府上任参议院议长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营建黄花岗墓园,在面向海内外募捐的启事中,他写道:“海内志士牺牲无数生命……始将满洲君主推倒而造成共和政体”,然而几年过后,“环顾国中,除黄花岗一抔乾净土外,无一纪念标志,足以唤起国民观感”,希望能建纪功坊于黄花岗,为“最光荣之纪念”。

林森自幼偏好艺术,又曾在美国生活多年,深受自由民主理念之熏染,他把这些理念都运用在了烈士墓园的营建中。向来支持中国共和革命的北美华侨,则对黄花岗墓园的建设给予了热切支持。1921年,由北美华人捐献、仿纽约自由女神像的石雕像从美国运抵广州,安置在纪功坊的层层叠石之上。

自由女神像的前方就是自由钟墓亭。两者相互呼应,寓意明显:女神像“右手拿火炬,意为用火炬照亮黑暗,左手拿槌,意为‘敲响自由钟’以‘唤起民众’”。在自由女神像的脚下,还分别站立着两只展翅欲飞的自由鸟,寓意革命党人为自由而奋斗的精神。

孙中山为纪功坊手书了“浩气长存”四字,刻在正面的墙壁上。1921年底,孙中山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的序文中写道,虽然民国已历十载,“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望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否则的话,“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失去自由的“自由女神”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他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对共和的背叛,却毕生没有见到“真正中华民国”的实现。

由孙中山一手创建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身后,一步步变成了一个信奉专制和强权的政党。1928年9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宪政理想尚未绽放,就成了明日黄花。以国民教育为例,从1928年起,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力推的党义教育在教学中贯彻,“分布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党史、党案于各学科中,为渗透的普遍的教学”,辛亥以来曾蓬勃发展的公民教育迅速被吞噬。

《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提及这段历史时说:“很难确定,自由共和国由一个充满生机的理想,是何时变成了遗忘其目标的。也许中国人对于在宪政制度下政治家的正直与诚实,期望过高和不切实际。正常的政治妥协被视为背叛,策略上的转变被当成缺乏原则的证据……由于参与者热衷于派系斗争,使宪法体制也耗尽了自身的活力。”

矗立在黄花岗上的自由女神像,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一个任人打扮,甚至任人亵渎的“小姑娘”。

在当时身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眼中,自由女神像已不再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理想标志了。1930年,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议决成立修筑(重修)黄花岗委员会,随即拟定重修黄花岗计划。

该计划的第十条这样写道:“纪念坊上之自由神,为外国人崇拜之偶像。七十二烈士墓,为崇拜中国革命先烈而设,不宜有外国偶像在坟场中。若取‘还我自由’之意义,可将该自由神迁往适当地点,只作点缀品,惜技术上太恶劣耳。”

作为自由理想标志的“自由女神”,从此开始失去“自由”。虽然她曾一度引起知识群体的关注,比如胡适曾在1935年以“粤讴(文人雅士用广东方言拟写的民歌)”的形式,写过黄花岗的自由女神像:“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拿)火把照乜人(什么人);咪话(别说)火光唔够亮,俾佢(被它)吓倒大将军。”但是,在蛮横、颟顸的专制权力面前,她却是相当的柔弱无力。

1937年,广东省政府给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拨付2万元,对黄花岗上破损的设施进行修缮,当局便趁这次机会,拆除了自由女神像,以及她脚下的两只“自由鸟”,并新建了一个圆形的“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取代自由女神像的位置。

历尽劫波后的重生

黄花岗的自由女神像被拆除后没有多久,抗战爆发了,广州沦陷,日军进入黄花岗,墓园里大量林木被砍伐,势薄力单的“黄花岗管理处”也无力在这一时期对墓园做有效的管理,但是,存放在管理用房里的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鸟并没有遭到破坏。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广州市财政局、社会局、工务局等方面组织力量对黄花岗墓园做了整修,黄花岗在大体上恢复了抗战前的面貌,但是自由女神像和自由鸟依然落寞地躺在库房里,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她被人们彻底遗忘。

1949年,失去了整个大陆的国民党带着“训政”,漂洋过海败退到台湾。解放军进驻了广州城。欢庆新生的隆重仪式在大江南北处处展开,国民党留下的痕迹被快速扫除。

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七十二烈士墓,那个“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徽自然被拆,自由女神像也结束了被尘锁的日子,走出了管理用房,再次被安立在纪功坊顶端。但是这一次,她脚下的自由鸟没有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黄花岗烈士墓园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的,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区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

但是,几年后随着“文革”爆发,众多文保单位被红卫兵砸毁,一纸保护公文同样无法使黄花岗烈士墓园幸免,在狂热的“文革”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及墓园内的碑刻,均遭到大范围的破坏。历经风波的自由女神像,在这一次“破四旧”的狂潮中,不仅被推倒,还被彻底砸毁。

1966年冬,自由女神原来站立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两米多高的火炬雕塑。

转眼又是十五载。1981年,适逢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黄花岗之役70周年祭”被操办成了一场重典。中央专门成立纪念筹委会,向烈士墓祭献花圈。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肖隽英先生主持了这次祭奠,方声洞烈士的胞妹方君壁、儿子方贤旭、儿媳刘淑芳、外孙姚康,“三·二九”起义总指挥黄兴的孙子黄仪恭、孙媳黄小洋,严确廷烈士的儿子严秉钧,罗遇坤烈士的儿子罗汉标等,同聚在他们先人的墓前。

在这场祭奠之前,政府拨款重修了七十二烈士墓,修复了地界碑亭,也重塑了自由女神像。

与最初的自由女神像相比,这座由连州青石雕刻而成的新塑像,在造型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女神右手还是高举火炬,但左手原本拿着的槌子变成了一本书,“象征法律,意思是人们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享受自由”。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女神的相貌也有了微妙的更改,正如徐续在《黄花岗》一书中提到的:“神像的脸容是中国型的;长衣脚下的皱纹简化了,从而显出淳朴的美。”

自由女神的变迁史:

1921年至1930年代

纪功坊上的自由女神像右手持火炬,左手执石槌,基座两侧还站立两只展翅欲飞的自由鸟

1930年代至1949年

纪功坊上的自由女神像被改为国民党党徽

1949年至1981年

建国后,国民党党徽被拆,自由女神像短暂回到纪功坊,但“文革”中又被捣毁,一座火炬雕塑取而代之。到了1974年,火炬也被移除。在1974至1981年间,纪功坊顶部空空荡荡

1981年至今

现在我们能在黄花岗公园纪功坊上看到的自由女神像,是1981年重新修缮的版本:右手高举火炬,象征自由;左手持书,象征法律

(谣夜荐自《看天下》)

责编: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