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有泪弹不弹?

2013-12-29 00:00:00Consuelo,张雷,董如峰
今日文摘 2013年12期

那天上午10点,Anna从老板的办公室里冲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冲到自己的座位上,呜咽了大约3分钟。原本开放的有着各种声音的办公区,因为Anna刻意隐忍的哭泣,一下子气氛被冻住了。几乎所有项上脖颈都以不同的角度转向她:她趴在桌上,肩膀一起一伏。

“Anna今天在办公室里哭了!”这个消息像一场小台风,扫荡了整个公司。虽然没有人在微博上和微信上披露一个字,但是,谁/时间/地点/为什么/结果,相关的新闻要素,一个不缺地、迅速地被描述着和传播着。

你我她“在办公室里哭了”……这样的情形在今天的职场一点儿也不少见。调查显示,73.4%的人曾经在开放的办公室里泪奔——当然,如果你有独立办公室,那我们就什么也不说了,这级别的一般是“鲍丝”和高管,遇着非哭不可的情形,独立办公室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背着人哭个把小时也没有关系。在公认不能轻易弹泪的职场,什么样的哭泣才是让我们担心自己的职业形象会受损的?就像Anna这样,崩溃了,必须哭,但却只能冲到自己开放的办公位上哭——不管什么原因我们在办公室里失控哭了,正是这种开放的环境和同事们复杂的目光让我们纠结。

我们做了大量调查,采访了在职场哭过的白领们、“鲍丝”们以及职场达人、心理专家对职场弹泪的看法,请看我们的调查小结。

结论一:

你哭了不会丢掉工作,也可能获得安慰,但职场还是不相信眼泪

今天在职场上更多地表达情绪已经被鼓励,但是其中可能不包括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误会了,这里的“会哭”更多是指会撒娇求助以及摆困难要资源等)。你可能听到过脸谱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的相反意见,她的宣言是“你想哭就大声哭出来吧!”她说,她在工作的时候也哭过,她甚至还鼓励其他人也能这样做。嗯,你愿意相信桑德伯格的话吗?好吧,这一切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先混到她的位置上,先有她那样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她那么能干,扎克伯格为毛要阻止她偶尔哭一下呢?可是你以推销员角色哭一个试试?你的老大肯定长草一样疯狂地在心里动着把你扁出去的念头。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大家对哭的理解跟原来不一样了,我们更宽容了,也更鼓励人们释放各类情感。但在开放的职场环境哭泣,就是说人的行为和这个行为所发生的场合,似乎不太匹配。”心理专家董如峰说,“我们的文化普遍认为办公室就不是哭泣的地方,我曾接触过一个做奢6076d5d6c5a79ba3125146a3dca71c71侈品的公司,他们的老板曾专门开会,明说以后不管什么原因严禁在办公室里哭。因为职场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的执行单位,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地方,很多老板认为这对团队是具有破坏性的。”

结论二:

你看到的在开放的办公环境里的哭泣,多数是不可控的压力爆炸

“我至今都特别羞愧,不堪回首!但是我当时无论如何控制不住我的哭,就觉得胸口这里堵着一桶又―桶的委屈,按都按不下去,越想止住哭越止不住。”Audrey说,她是突然想到,隔着的那个格子间里跟自己明争暗斗的Eva可能幸灾乐祸地微笑且鄙视的目光,一下子止住了哭的。“我觉得我败了,年底的晋升肯定是她的了。当时真想给所有看到这一切的人做个大脑手术,把这一幕从他们的记忆里删除!”

当我们问到人们在职场哭泣的原因是,有3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挨了老大或主管的批评,太委屈”;另有27.3%的人表示当时的哭泣是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叠加。“你自己的状态就像一只等待点燃的爆竹,只要给点引信火星子,就会哭起来。”董如峰说。

职场不是妈妈的子宫,不是一个安全的、包容的、温暖的、可以给予你抚慰的哭泣所在。心理专家董如峰认为:“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控的瞬间的爆发,因为在哭之前人们都已经竭力地控制了。”确实,谁愿意在可能评判自己脆弱的老大面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面前、甚至可能暗暗期待自己倒霉的办公室“敌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此脆弱的一面呢?所以人们在公开的办公室哭泣的时间基本都不长,甚至就两三分钟,因为“人们需要尽快结束哭泣的小孩子的状态,表现得像个成人。”

结论三:

你所担心的对自己职业形象的影响,确实存在:不够职业化!

“我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出息!怎么能够当着那么多同事,特别是我的下属的面哭呢!我不知道他们会在背后如何议论我!我下次还怎么再召集他们开会布置工作以及批评他们!”Lily是部门里的中阶主管,她至今无法接受的是,自己身为管理者,却像一个遭遇情伤的20岁女孩儿一样梨花带雨地哭。

“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我是个脆弱的敏感的人,不够职业化!”王佳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地对接各个部门以及公司客户,从此,无论是自己的老大还是同事,都不会忘记自己那一场“可耻的、公开的哭泣”,从而会对她产生更多成见,很可能在这里失去发展的空间。

这些对职业形象影响的担心很有道理。让我们来听听管理者们的回应。“在职场中我们既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要保证不影响他人的情绪。”Angela说,她是上海一家外企的销售总监,在一次例行的工作进度总结会上,一个姑娘在汇报时遭到了她的问责。“她在哽咽地回答完我们的问题后,起身走出了会议室,在她关门的那一刹那我看到她脸上的两行泪……我承认那一刻我有一些心疼,但我坚持认为我的批评是对的。我信奉做人不要刻意伪装,而职业化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来反映的。”当然,Angela谨慎地表示:我理解她的哭泣,欣赏她“竭力忍住眼泪的行为”。

经常在电视上出镜的职场达人Rose说:“从职业化的角度说,在开放式的工作环境哭泣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沟通,所以控制好工仰情绪很重要,也是职业化程度的标准之一。比如,我不止一次在洗手间里听到我的同事锁着门放声大哭,或是打着电话哭。这样的哭泣本身对个人职业形象的影响肯定是有的,职场情绪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力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能原谅新来的实习生小姑娘因为做错事而抽抽嗒嗒,但不能接受因为同事在工作进行中的失控而影响工作效率。”

结论四:

哭过之后,要努力做些加分动作

哭总体来说是一个负性的事件,也许我们可以做些加分的动作挽回一些自我形象。比如你冲出老板的办公室回到座位上哭,几分钟后哭完了,又到老板办公室,告诉你的老大:这事儿我觉得您说的是对的,这样,我今天再出一份方案,明天交给您,行不行?

在开放的办公环境里哭的原因要不要向大家解释?董如峰建议,视情形可能需要给予一个相对客观中性的解释,甚至可以把这个事当成一次个人形象的危机公关来对待。

Echo说,即使她在办公室里哭了也会很快止住,然后对围观的群众说“不好意思,有点失控,谢谢大家,现在我可以了。”然后迅速地继续工作,以表现自己的职业化以及对情绪的自我控制。

结论五:

也许你需要静心和放松

刘梅承认,她哭过,但原因不完全是因为工作,她就觉得自己像一只被撑得透明快要爆掉的气球。“我那次就是没有来由地哭了,觉得自己过得太惨了,工作工作没有做好,家庭家庭总起火,到处都需要我去扛,还没人疼我。只不过正好我在那个时间在办公室给小崩溃了。”这正是很多忙碌的工作女性的写照。董如峰说,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以做个练习:拿张纸,理一理自己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任务栏中都有哪些未完成的,要学会划句号,一个一个去解决,为自己的人生减轻负担;还有,要尝试静心和放松,给自己时间和空间,重新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尽量别在职场上哭泣,如果一定要哭,当然得是在深夜,你爱的人或爱你的人的肩头。

结论六:

如果你经常哭,可能你站在了“委屈者”的位置上

在职场哭一次鼻子,天不会塌下来。但我们敢肯定你不愿意哭第二次。夏菲则在办公室公开哭过好几次了,她说:“我担心不定哪天又有什么事让我崩溃。因为每次我哭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委屈。”心理专家董如峰认为,过度的压力和长期的不宣泄,可以让人变得十分敏感;同时,确实有这样一种情形,一个人在一个组织系统里面站在了“委屈者”的角色上——这个委屈者,通常是工作不断加码,她永远能默默承受,领导还经常拿她当挡箭牌而同事也可以没有危险地黑她。“这种情形,有可能是你的人格特质与组织系统的需要,这是一种适应性的结果。如果你是委屈者,则一定会哭,而且哭的次数不会少。”

如果你意识到你站在了组织系统的委屈者的角色上,这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你可以做自己的拯救者。“大家都习惯了你的位置和行为模式,作为组织或者是组织的领导者,在没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是不会做出大的调整的,所以你需要调整你自己。”你可以对上司、对同事都发出明确的信号,尽管这可能让他们不舒服。你也可以选择明智地离开,人挪活嘛,你可以重新开始,在一个新的组织里,站在你喜欢的舒适的位置上。

(余文萱荐自《心理月刊》)

责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