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啊古城

2013-12-29 00:00:00瞿明磊
今日文摘 2013年16期

前些日子,我与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台湾大学建筑规划学者夏铸九一起考察云南古城保护问题。我们去时兴致勃勃,回来却感叹:“国在山河破。”

先说大理古城,洋人街建了不止一条,酒吧街泛滥。夜晚逛街感觉像回到了上海。我们本想寻找天堂,却因为无法改变消费方式,又重造了地狱。这有意思吗?城市人想寻世外桃源而来到大理,看到的仍是大家在酒吧喝酒的醉样。丽江早无宁静,恰因不明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原建筑与原居民同时保护”,将原住民迁出,实际是将古城之魂抽离。今天的大理重蹈覆辙。

大理武庙原来是老居民聚集休闲的地方,虽然破旧但生活气息很浓。近年,政府大兴土木,重建武庙,新建的武庙威武庄严,中心是大广场,周围是几层商铺,结果老居民都不见了:谁还会呆在一个空荡荡的水泥地上聊天呢。

国际上关于古城保护有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场精神”:认为无序的居民生活反映了一个城市的高生命力。一定程度的杂乱无章也是城市景观特色,应当保护,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

国际古城保护区规则有提到:应防止为追求9156374ff523f9f72e6f83397536b069商业吸引力而进行人为“美化”。武庙败笔就在“美化”二字。

两位专家对人民路石铺台很感兴趣,石铺台是古镇老店面的特色,方便居民与老街坊坐在街边,隔街对话,专家认为这才是古镇特点。

我们和大理镇镇长聊天。镇长是大理古城人,他雄心勃勃,还要继续迁出几个古城老建筑中的老年茶室。台湾专家对此感到悲伤,老人家是古城最重要的财富,我们却要把他们“扫”到角落里。

夏铸九先生在崇圣寺山门前,不肯进门,他愤怒地说:“崇圣寺仿唐建筑,没一个细节是对的,墙不对,柱础不对,鸱尾不对,梁也不对……”他的认真让我们汗颜。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原真性,故有“保护胜于维修,维修胜于修复,修复胜于重建”的说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一条铁律:已经全部毁坏的文物不得重建。部分毁坏建筑重建时,则要尽量用与原材料接近的建材。

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指出,“建筑遗产应以其原真状态和尽可能多的类型传递给后代,否则人类自身的延续性将被破坏。”

黄永松与夏铸九建议,如果一定要建大理王宫,宜用小体量玻璃宫殿,使建筑隐藏在树丛中,或用宋式建筑大木作结构,并将“大理王宫”改称“王宫博物馆”以避做假之嫌。

在大理古城,随处可见新建的建筑,墙面画上白族图案,便称仿古建筑。夏铸九认为这是拙劣的仿古。真正的仿古,应当研究当地古建的类型,把建筑分解到最基本的逻辑单元,如白族建筑中的合院、门楼、照壁、跑马廊,只有复制这些元素,才是真正的合规仿古建,而不是现代建筑加点白族图案就构成了所谓白族风格。

丽江古城已旧貌难寻,两位专家没兴趣久留。当我们飞到香格里拉,看到独克宗古镇保存尚好,稍许欣慰。不过据说当地政府要在古镇外新区建一个万国建筑式样的洋人镇。这让夏铸九摇头感叹:“不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