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日益增加,但由于各种原因,民族生的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缺乏交际意识,缺少学习激情等。本文提出了合理进行教研教改、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增强教师亲和力等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民族生;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79-02
1 引 言
近几年来,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 吸纳更多生源,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以我院为例,目前共有在校生54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达到2800余人,比率已占到50%以上,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各种观点和看法最终都将聚焦到人才培养的实际应用能力上,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状况将决定人们今后对高职的看法和态度,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探讨了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旨在引起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 存在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和一些偏远的牧区,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城市地区的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学生来自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环境刺激对于语言学习的刺激不够。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在高职阶段很难迅速进行角色转变,适应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再者,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起步晚,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引导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学生基础知识差主要表现在词汇量偏小,单词发音不准确,甚至不会读,语法知识不系统。他们入校英语成绩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对老师的问题没有勇气回答,甚至连学过的内容也没几个同学能准确地读下来,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如何使高职英语教学尽快适应新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2.2 缺乏交际意识,缺少主体投入激情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偏远地区乃至山区、牧区,由于定势思维、自卑、怯懦等心理现象使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语言交流活动,自我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意识不强,知识面较窄,课堂上主动发言和提问的学生极少。不珍惜课内外有限的英语会话训练和机会,缺乏自信心,开不了口,使他们失去了许多融入英语语言文化的宝贵机会。
2.3 自我评价不当,缺乏积极心态及学习动力
少数民族学生一般认为自己来自小地方,远离英语社会文化,信息面狭窄, 掌握不了灵活的策略,肯定跟不上自主、探究、协作式的高职英语学习。这些惰性想法导致消极情感的出现,如焦虑、抑制、性格的内向、学习动机的缺失等,使他们无法恰当地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英语学习过程,全凭跟着教师走。一系列消极情感极大地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认知效率,导致了学习上的被动、依赖倾向。对这些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变成了一种被动行为而非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情感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由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的民族生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点和情感表现形式。所以疏通情感障碍,建立积极的心态已迫在眉睫。
3 教学中的建议与相应的对策
3.1 合理地进行英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应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特点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这就要求广大的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一原则,正确地因势利导,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相差悬殊较大,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在终极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对基础较差的民族生提出阶段性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够用为度,在全面透彻了解教材编排构架、要求的前提下,每一单元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目的、有重点,融语言知识于阅读能力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只向学生单向传输信息的方式,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经常互动,如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学生互相提问互相答。一旦大多数民族生学生能提问了,表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开始进入了状态。
3.2 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Maslow指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因此,就目前高职院校民族生英语教学状况,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动机,把课程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让学生出于个人需求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强化群体性的工具型动机和外部驱动力,因为目前只有少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外在的工具型动机——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使用,或为了求职升学,或为了老师、父母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或是学习课程的要求,或是市场的需求;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因为融入型动机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条件,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且坚持内在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成功概率大于外在动机的学习者。所以在新生阶段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尤其对民族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高职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规律、英语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教育,以重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升华学生的学习理念,建立远大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
3.3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好奇心
思维活跃是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之一,高职院校的民族生也不例外。但因为他们缺乏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学生慢慢失去了新鲜感。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独立进行创造性思考,创造更多启迪思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鼓励质疑,启发学生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思考机会,既发展了语言技能,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职英语课堂要减少使用巩固记忆性问题,大量运用思索性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在课堂语言交际活动中,要侧重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概括、评判、创造等思索性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包括个人主观意见,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在回答时有话可说,有时还会触景生情,富有感染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经常开展问答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考虑问题的视角。
3.4 加强情感投入,增强教师亲和力
在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大投入情感,因为除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作好投入学习的准备。首先教师要从威严的讲台上走下来,把民族生当朋友看待,利用移情理解,去体会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性格差异,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性格倾向、焦虑程度及情绪敏感度,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安排外向型学生作口头报告、角色表演、朗读等活动,让内向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笔头写作等活动;教师要用“爱心”来对待民族生,要用“赏识”构筑教学的情感基础,绝不能因为基础差而加以忽视。其次,教师要利用课余、课外时间积极主动地和民族生进行友好交流, 尽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走到学生中去,讲课时要和学生有眼色交流和情感共鸣、争取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增加师生间的亲切感,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界限。由于外语教学是一种双向式的心理交流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畅通的交流渠道,教师才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而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要承受母语和汉语两种迁移影响,所以教师要特别有耐心,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改进和完善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以减少影响民族生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要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一句得体的赞扬往往会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2002(5).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郑志恋英语教学中思索性问题策略与思维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