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高职家校沟通,共建和谐校园环境

2013-12-29 00:00:00戴晶君
中国市场 2013年45期

[摘要]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其中较为突出的当属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这两大系列问题。作为一个多年工作在高职院校一线的老师,提出了积极启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形式要多样,地位要平等,态度要诚恳,本着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的心态,尽可能地多与家长和学生本人沟通,多一点换位思考,就多一点和谐校园。

[关键词]家长;尊重;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207-02

近年来的媒体报道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这两大问题的夹击,所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也应注重对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这两大问题的关注,作为一个多年奋战在高职高专第一线的老师,笔者意识到家校互动对于一个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生理成熟,但心理并不一定成熟的大学生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1家长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意义重大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学生的态度为儿童今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特别是沟通能力等,对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进入校园后的教育效果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根据现行的教育体制,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并不太理想或家庭情况暂不太理想,因为种种原因,对大学生缺少关爱的家庭还是不算少数的,而此时大学生又正处在心理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期。因此,所以一线的高职高专的老师认为,家校的沟通非常的重要。

2家校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家长与教师是共同教育大学生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教师对待家长要平等、耐心、真诚,使家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形成融洽的、美好的教育氛围。

2.1缺少相互尊重与理解

相互的支持,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有了家长的肯定,就有了老师工作的动力。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合力作用发挥到最大,尊重与理解必须是前提,家校合作要以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埋怨某家长很少与老师见面、沟通……并把这类家长归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渐渐地忽视和远离他们。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家长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又往往是在外地。因此,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家长、给予理解,而不是心生埋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活动安排。例如:学校在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邀请家长到场,当学生在校获得相关奖项的时候,可以考虑邀请家长参加,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也可以考虑邀请家长参加等。

2.2时刻注意保持平等地位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老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主导者,这两者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老师虽然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能自以为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家长是看着自己孩子长大的,对该学生的了解要比我们老师深刻得多,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双方各有长短。如果老师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家长对话,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家长也一定会真诚地配合老师,真正做到家校配合,共同教育。

3具体解决和实施方法

教师和家长首先都要具备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孔子在谈到为政者的行为时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施教与为政的道理一样,都需要以身作则。例如:当遇到有困难的人时,师长们若能伸出援助之手,他的孩子和学生也会像他们一样,相反如果师长们表现出没有爱心,孩子和学生同样也会依葫芦画瓢。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问题和困惑也相应增加,师长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们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需要。若真遇到了问题,师长们也要正面引导孩子,不能胡编乱说。切记,人都不是万能的,总有一些问题会难倒你,其实这很正常。

3.1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入校生的心理测量工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入校之前开展心理测量工作,依据学生入校前的报名资料和档案,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态度,之前学校的相关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对学生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人和事,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要真诚,避免抽象,空洞,要具体,使家长产生信任意识,不同类型家长要采取不同沟通方式。

3.2掌握学生动态,做好在校期间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校心理咨询以在校的大学生为咨询对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为咨询内容,日益受到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它将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3灵活运用各种联系方式,紧密联系家长

3.3.1班级博客网站

首先,班级博客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封闭的班级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丰富学生阅历,使学生的交往方式与人际沟通趋于多元化、多向化,也使得学习和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进行,在博客上同学可以通过留言方式得到老师的帮助,特别是给在外打工的家长多了一个了解自己孩子和学校的平台。其次,班级博客是交流沟通的广阔平台。学生可以就班级中某些现象、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话题;如果学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还可以用新用户留言,新型的交流平台促进师生的交流。家长朋友可以通过博客了解更多孩子的在校情况,还可以通过博客表达家长之声、交流家教经验、提出班级建设意见等。

3.3.2大型的学生活动

高校校园活动兼有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铸造学生灵魂,养成良好气质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和以弘扬科学人文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大学校园活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议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

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能邀请到一些家长的参与,对于活动意义与效果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最后,人们常说“将心比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像对待家人、朋友那样对待我们的家长和学生,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同时也会使自己交到很多的朋友。

我们爱每一个大学生,相信每一个大学生也都会爱我们,我们尊重每一位家长,相信每一位家长也会更尊重我们。

参考文献:

[1]罗福建.大学家校合作:问题、原因与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饶敏,刘永强.大学家校通短信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信科学,2009(3).

[3]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4]李亚军,李启洪.农民工子女家校合作状况的调查研究——以贵阳市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家庭为例[J].青年研究,2011(4).

[5]林玲.家校合作关系的检视——一种批判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3(6).

[6]李丽娟.基于问卷调查的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13(5).

[7]周嵘,王权芳.家校齐合力,学生大发展——创新中职家校合作途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5).

[8]马多秀.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克服[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3).

[9]白喜文,默原,陈子丹.“家校合作”在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10]贺志燕.“90后”特殊大学生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模式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