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思政理论课教学对象“90后”高职生的成长规律

2013-12-29 00:00:00罗崇光
中国市场 2013年45期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化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殊性。正确认识思政理论课教学对象“90后”,把握高职生成长规律,为科学定位高职思政教学对象以及提高思政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参考,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职生;思政理论课;成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89-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高职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高等职业化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特殊性。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作为考核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可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着落点应该放在发挥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即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高高职生综合素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困惑。思政理论课教学对象从以前的“80后”到现在的“90后”,整个群体各方面特征差异较大。正确认识思政理论课教学对象“90后”这一群体,是改进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之一。本文从“90后”高职生入手,探索其成长规律,从而为科学定位高职思政教学对象以及提高思政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提供参考。把握高职生普遍成长规律,了解每个阶段高职生的特征,分析群体个别差异,有针对性辅导教育,通过正确引导,释惑解困,促进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帮助其成长成才。

什么是成长规律,《方法大词典》注解:成长规律即人才成长过程的若干共性或一般性规律,为个人选择适当的成才道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人才成长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90后”高职生在大学三年这个成长的黄金阶段,他们因个体差异,其成长道路不一定相同,但仍可探寻其一般规律。高职生成长规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纵向探索大一、大二、大三阶段规律,从横向探索思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规律。

1新生阶段——适应探索期

大一新生阶段是高职生的适应探索期。新生在适应高中与大学这一转变中,学习、生活、人际、思想、心理等方面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都会影响“90后”高职生日常生活和自我发展。思政理论课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正确引导“90后”高职生逐渐适应,并不断探索自我发展的方向。

1.1从横向探索成长规律特征

(1)思想活跃但不够成熟,信息灵通,接收各方面的信息量大,存辨真伪能力不够强。自我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不明显,参与欲望强烈,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2)学习环境宽松和学习内容深化,学生学习表现明显松懈。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跟高中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学习的安排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紧密部署,新生入学普遍都会感到较为轻松。但学习内容较高中更有深度,专业性的学习,导致新生产生迷茫。

(3)“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一方面希望自己独立,另一方面初次远离家人,因缺乏自理对家人存有依赖性。入学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生活自理等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

1.2思政教学侧重点

这个阶段是高职生健康人格培养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新生思政理论课教学需加强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学习兴趣的建立、生活能力的提高。新生进入大学,第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军训。通过军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职生国防观念,培养高职生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激发高职生爱国爱集体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注重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建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素质,培养一定的哲学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迅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兴趣及特长,掌握适合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充分认识自身专业,制定大学期间学习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确立职业目标及职业发展方向。通过思政理论课堂学习,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逐渐培养自我独立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2大二阶段——转型储备期

大二学年,“90后”高职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进入转型储备期。学习和生活全面开展,思想修养进一步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本阶段是高职生完成转型,储备自我能量的最佳时期,也是高职教育三年中最关键的一学年。这一时期,高职生思想观念逐步成熟,学习目标确立,生活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

2.1从横向探索成长规律特征

(1)思想方面有了进一步深化,会开始思考涉及人生、价值、未来相关问题,“三观”形成,思考的问题往往是成长带来的一系列困惑,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增强,自尊和希望被认可的想法强烈,一旦没被认可,思想波动大。自我独立意识迅速膨胀,思想特别活跃,与外界接触较大,特别是来自网络等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受外界因素影响非常大,对社会形成的不良现象还不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判别标准。

(2)学习目标和态度出现明显分化。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能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知识面,努力提升自身学历,为就业做好技能储备,这是转型比较成功的一类学生。部分学生学习不求上进,沉迷网络,专业学习不理想,学习态度较差,没有学习目标,抱有“混文凭”的想法。

(3)在生活方面,大二学生自理能力增强,但面临着较大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宅”现象,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不愿“走出去”;网络现象更为突出,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谈恋爱现象普遍,多为不成熟的爱情心理萌发。

2.2思政教学侧重点

大二阶段是成才的黄金期,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重点放在高职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其一,促进高职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修养。深化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培养健全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性格,乐观向上,自信自尊自爱。其二,引导学生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为人处世能力、创新竞争能力等。其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逐渐形成符合社会和自我实际的就业择业观,为融入社会储备重要的就业能力。其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遇到的成长困惑,恋爱、沉迷网络、贫困、学习困难等问题。

3大三阶段——稳定发展期

稳定发展期是指高职生通过大一适应探索和大二转型储备期,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储备专业技能和其他知识,进入毕业就业阶段。经过两年的学习,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观”基本定型,思想个性稳定,但面临着发展的现实问题——职业选择及就业。

3.1从横向探索成长规律特征

(1)思想上紧迫感增强。在这个阶段,高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基本结束,开始走向实习岗位。学习较为认真,已确立好学习目标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学生,此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就业问题上,客观分析自我,抓住各种机会,筛选就业信息,积极面试就业。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择业就业紧迫感和迷茫感并存。

(2)毕业择业伴随心理问题。就业迷茫心理,部分学生自信与疑虑心理交织,部分学生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不敢面对就业或干脆逃避就业。就业心态不良问题,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抱怨、气馁,心理承挫能力较差。

(3)择业观念错位现象明显。没有摆正择业观,对职业期望值偏高,择业带有较浓厚的功利色彩。没有正确自我认知与定位,随意签约,“骑马找马”。不珍惜个人诚信,在校期间签约后毁约,频繁跳槽,眼高手低,缺乏责任感。

3.2思政教学侧重点

按照思政理论教学安排,思政理论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两学年期间全部修完,因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一般大三阶段不再开设。但大三阶段的思政教学不能由此终止。高职教育是职业化教育,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职生规范的职业行为,严谨且敬业的职业观念,较好的职业素养,为毕业后进入生产、管理、经营基层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大三阶段横向成长规律特征主要表现在高职生的就业心理、择业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思政理论课教育应重点从这几方面展开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的教育应该是设置在大二阶段。而大一、大二阶段应该提前培养学生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确立职业目标。大三阶段思政理论课教学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疏导心理困惑。

“90后”高职生在三年的职业化教育中表现不同的阶段性成长规律,因此,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所有教育特别是思政理论教学不断改革创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确保增强高职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化教育培育对象最终要走向市场,那么市场对高职毕业生不仅注重专业技能,更看重个人综合素质,思政理论教学肩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认识及精神境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郑永廷,朱白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

[3]龚建森,王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省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