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总量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如何对这些固定资产实现高效管理,是高校财务部门所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引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和报废三个环节进行研究,并对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探讨,以期对提升高校管理效率、更好地服务高校教研活动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固定资产;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扩建和国家投入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总量在近几年大幅增加。固定资产的增加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多的缺陷、高校管理层没有予以充分重视、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等。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可帮助高校财务部门认识和处理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和浪费,防止高校资产流失,进而达到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目的。
二、高校固定资产PLM理论的引入
(一)PLM理论的基本原理
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典型的产品生命往往由培育、成长、成熟、衰退和结束期五个阶段组成。PLM是对产品从培育期到结束期进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来提升产品的效益。PLM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需求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及管理、制造过程管理和产品回收管理,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价值链管理等。PLM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术,同时也是促进组织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并结合管理技术帮助管理者以最高效的方式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益。
(二)高校固定资产分类
高校应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指导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制定详细的目录作为固定资产PLM管理明细核算的依据。
本文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某高校的情况,将其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其中,房屋和建筑物主要包括高校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如教室、道路、空调、电梯等;专用设备主要包括科研设备、教学工具等专门化资产,如机电设备、仪表仪器等;一般设备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家具、桌椅等;文物及陈列品指高校所拥有和接受捐赠而获得的古迹、纪念物品等,供教学、科研或是收藏和展览使用,主要包括模型、艺术品、文物等;图书指高校所拥有的图书馆藏书和电子化书籍,如纸质图书,超星、万方电子数据库等;其他固定资产是指没有在上述固定资产中界定的固定资产,如高校内的珍贵树木等。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PLM流程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从购买、使用保管到报废等过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管理。本文将PLM理念引入到其中,就是将高校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逐层分类,每一具体的固定资产都具有其类别。这样每一个固定资产就像企业的一个产品,通过固定资产在各个阶段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出使高校固定资产效益最大化的方案。
根据PLM理论,本文将高校的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分为购入、使用及管理、报废三个阶段,其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本与其效能、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由图1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应是减小成本线包围面积的同时,增加效能线包围面积。本文通过对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内三个阶段的管理运作流程进行分析,以找出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案。
购入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开始阶段,目前高校的主流购置流程是使用部门提出需求,拨付资金,填写固定资产购置卡片,当购置金额大于规定金额时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招标工作,进而确定买家、付款和验收等。目前该流程中的可行性分析过程往往过于简单,尤其是对高校所需要的高端设备进行招标过程中需求方与中标方相悖的问题缺乏较好的处理方式。
当固定资产验收合格后,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管理阶段。由于高校规模较大,所管理的固定资产类别繁多,许多固定资产在交付给使用部门后,责任机制和监管措施并没有到位,容易导致使用者因为自身问题而使固定资产加速损毁等情况,需要在强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固定资产在达到其使用寿命,或是无法继续为高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提供服务后,应当进行报废处理,这一阶段主要是处理好固定资产的报废核查和变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高校固定资产购入阶段的管理
(一)完善可行性论证流程
完善目前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信息平台,保证高校管理部门对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性,这些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品牌、使用时间与寿命、日均使用次数、存放位置和使用效率等。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信息平台,但缺乏使用效率和日均使用次数等关键信息。在实现了完整信息的前提下,使用部门在有需求时可以提前提出使用申请,管理部门根据申请需求结合就近原则找到最适合、可使用的仪器设备,开具固定资产使用单,实现资源的共享。
可行性论证的过程需要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专家和主管部门在可行性报告中阐述自己的建议,通过会议形式或分别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各方的意见应保障其独立性。针对目前固定资产可行性论证中信息的缺陷,可以在可行性报告当中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日均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间段等预估性信息。在该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寿命时将实际信息与预估信息进行比较,为下一次可行性报告的预估工作提供参考,增加下一阶段可行性论证的准确性。
(二)完善招标阶段的管理
可行性论证流程过后是招标管理环节,高校根据自身规模和财务管理制度,往往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固定资产需要进行招标。对于高校来说,需要进行招标的固定资产往往价格较高,因此,招标能够帮助高校降低购买成本。尤其是高校所需要购买的仪器等设备属于高精尖设备,对技术和售后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制定综合评价的标准来对投标方进行考察是较为合理的方法。高校可以通过对投标方的产品、服务和商务能力设立一级指标,再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设立二、三级指标,通过赋予指标权重和评分范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投标方进行评分,以帮助高校找到最符合期望的投标方。
四、高校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总额大,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而维持这种系统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管理情况来制定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包括审批、购买、报账、验收入库、报废等程序,使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有规可循。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或调整,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即集中式管理、分类管理和宏观管理。集中式管理往往由校长统一管理,各级领导亲自负责执行;分类管理则是将固定资产按类别分类划分到相关的部门来管理;宏观管理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目前的主流管理模式是以账物分管为指导来进行归口管理,即校领导统一领导,财务部门全权负责财务核算工作,而后勤集团、设备处等归口部门负责使用。这种模式实际使用权和占用权不一致,导致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建议实行“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上述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体。在该管理模式下,分级管理不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院级、系级管理人员兼职监督管理,使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并结合奖惩机制,将其管理工作与其考核挂钩,在提升固定资产管理hW2wCNUOfLzWIA4tMxqb7FjmK2cGuSFwLrUe0bAogRQ=效率的同时将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校内部固定资产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固定资产效益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高校,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所涉及的指标要充分考虑到其在高校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基于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来制定指标。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的普遍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指标(表1)。
五、高校固定资产报废阶段的管理
(一)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
当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年限或使用部门认为其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固定资产进入报废处理阶段。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提出报废原因,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但对于某一部门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可能仍然在某些部门具有使用价值,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合理的调配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层层审核制度,由系、院、校层层审核,根据需要按顺序进行系内调配、院内调配和校各学院之间的调配;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应对报废信息及时公示,以方便有需要的部门查找。
(二)大额固定资产的处置
许多高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由于评估环节薄弱导致其剩余使用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包括要报废的大额固定资产如何进行评估、由谁进行评估和评估方法等。大额固定资产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评估人员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在评估结束后,应提交评估报告,不应报废的应通过调配机制继续使用,符合报废标准的进行报废处理。对于进行变卖的固定资产,应对变卖收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
六、结论
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逐渐凸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当中,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将其理念引入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划分,即购入、使用和管理、报废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各阶段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并讨论了解决方案。在购入阶段应完善可行性论证和招标管理工作,使用阶段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模式和效益评价体系方面的建设,在报废阶段应建设合理的调配机制,并加强对大额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 何彩华.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举措[J].中国总会计师,2009(7).
[3] 邱希善.固定资产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4] 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