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审计困境和挑战并存。文章在对被审计客体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全程跟踪社会化保障审计的要点,认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审计应该依次实施“六审”,即审决策、审资质、审契约、审管理、审服务、审绩效。
【关键词】 社会化保障审计现状; 改革架构; 后勤保障社会化“六审”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现阶段军队后勤领域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以较少投入获取较高效益,对军队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军队审计在保障社会化进程中如何才能有所作为,为推进保障社会化改革保驾护航,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是审计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亟待探究。
一、改革与困境——社会化保障审计现状剖析
(一)两大缺失
缺失一,社会化保障改革作为被审客体本身市场运作尚不规范,增加了审计难度。国家对实施军队保障社会单位的资格、条件和能力要求没有政策约束,这就导致社会保障单位各自为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缺失二,社会化保障审计配套法规不完善。社会化保障审计属改革项目审计内容,组织开展社会化保障审计的专项法规制度尚未出台,审计内容、程序、方法、标准等不够明确,导致开展审计缺乏法规制度支撑。
(二)两点悖论
悖论一,审计主客体相悖。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审计条例》第二条规定:“一切有经济活动的军队单位和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接受审计监督”,意即军队审计部门只有在军队内部实施审计的职权。社会保障力量不属于军队单位和部门,对社会保障力量的审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悖论二,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相悖。保障社会化过程中,保障单位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军队主要追求军事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尤其是军事行动和战争更是如此,这与保障单位目标相悖。
二、全程跟踪社会化保障审计要点探究
(一)“全程跟踪式”审计方式选择
之所以采取“全程跟踪式”审计方式探究社会化保障审计要点,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化保障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要防止承包方短期行为和后勤职能部门管理中的前紧后松现象;二是社会化保障关系到军人的衣、食、住、行,利益关系密切,要加大审计力度,全程跟踪审计方式比较有效。
(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架构剖析
审计工作首先要建立在对被审客体的准确认知之上,被审客体本身决定了审计工作要点。探讨后勤保障社会化审计要点,必然先要剖析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从后勤自我保障系统到后勤社会化保障系统,本文以其结构图来示意,改革路径一目了然(见图1、图2)。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审计要依次实施“六审”
1.审决策。审计部门应要求后勤职能部门及时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保障项目决策进行审查并专门建档,审查每一个保障项目从评估、决策、申请到实施的全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审查项目、范围和内容,委托代理模式选择是否经过了认真调研论证,是否符合上级规定和保密要求等。
2.审资质。社会保障单位的选取一般采取招投标方式决定,招投标的公正透明直接决定保障单位资质合格与否。招标审计,复核投标单位的资格条件;开标审计,查阅开标会议的公证书和现场记录;定标审计,走访审标人员,了解定标依据和标准,审查其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3.审契约。军队与保障单位依靠合同这种契约关系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审查乙方资质、范围、履行合同的能力;审查合同的内容条款是否详细、全面;审查合同的真实有效性;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双方是否严格履行规定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4.审管理。一是行政手段到市场手段管理方式转变审计。要审查被审计单位对社会化保障法规和管理规定的遵循情况;社会化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内部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能否规范有序运行;管理人员在对保障项目实施管理时,是否正确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纠正供应单位的不正当行为,对保障单位的奖惩是否符合规定。二是供需“缺口”审计。自我保障模式下,军队标准经费也就是需求价格比较低;社会化保障模式下,承包方要实行“综合式完全成本核算”,供给价格肯定要高于需求价格,供需存在缺口。保障社会化审计要通过审计来改善管理,增强效益意识,缓解经费紧缺。
5.审服务。保障社会化后,军地双方是对等利益主体,军队审计部门是否有权对地方保障部门审计,审计主客体悖论如何解决?本文以为解决之道就是充分利用地方审计力量。军队审计部门可以将审计任务的一个或几个项目委托给地方中介机构,或者由军队与地方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共同完成,既保证公正性、权威性,又考虑到了军队的特殊性。审服务把握两点:一是审保障服务质量,要审查保障单位具体的保障方法、措施是否符合平战时及战备、保密等有关规定,能否高效率运行;二是审服务利润,要审查社会保障单位是否按照国家财务核算与管理规定建立账目、单独核算,服务利润是否超过规定比例,有无随意扩大成本开支范围、侵占军队利益。
6.审绩效。一是审军事绩效,审查承包方能否把各种物资、劳务保质保量及时供应部队,尤其处突任务中,供应单位能否提供应急保障,满足部队需求;二是审经济效益,主要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保障的成本分为社会化前的成本和社会化后的成本,两者之差即为经济效益,以此审计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审社会效益,审查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改善军民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李波.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审计初探[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4):92-93.
[2] 陈德云,任宏伟.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审计实务研究[N].中国审计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