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费管理的财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3-12-29 00:00:00王秀云王红张园张立
会计之友 2013年5期

【摘 要】 政府对科技活动投入的有效管理成为引领科技研究方向、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切实提高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已成为当前科研管理领域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文章从系统论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构建了科技经费管理财务指标体系的研究模型,并根据相关研究和概念操作化的方法,运用粗糙集筛选了指标,最终确定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追踪评估的科技经费管理财务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层的权重,逐层写出个体判断矩阵。最后,提出指标体系构建后应进一步确定对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评价实施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 系统论; 科技经费管理; 指标体系; 权重

引 言

科技经费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将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逐年增长,接受政府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大幅增加,在科技项目实施与管理中,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科技失信行为屡屡发生,如重申报、轻执行,项目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当,项目质量低下等,甚至出现了项目承担者将研发经费挪作他用、给其他部门走账、边缘化成“小金库”以及政府管理人员利用职权进行寻租等现象。这些行为一方面造成了科技资源的低效运行;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科技投入风险,影响了科研活动投入的持续性。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经费管理的比较研究;二是科技政策和制度创新与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三是政府公共经费支出与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局限:一是关于科技经费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政策导向问题,而没有将科技经费管理所涉及的主体、活动类型等放到一个系统框架中来研究;二是目前的研究未形成一套客观、完整的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与其项目负责人诚信动态的测评体系;三是对协调机制和宏观控制方面研究的比较多,但从整体上研究管理机制的比较少,同时监督机制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缺失。

为此,借鉴先进国家的科研方法和理论,结合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学机制或体系,以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避免项目资x/CwkNGHNiHpzKXCPuV2PNH3dDanP3BucL7z+EBeu+w=金分散分离、权力寻租、科研资金严重流失、浪费,切实提高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已成为当前科学宏观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本研究是在对现有科研经费管理调研的基础上,以科学化管理为目标,以系统论分析为指导,对科研项目经费及负责人实施全过程的动态评测管理体系,以建立一套基于政府财政投入的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的指标体系。

一、科技经费管理财务指标研究模型的构建

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根据系统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的分析,科技经费管理必然要受到科技活动周期、科技活动成本、科技活动范围等因素的约束,并具有多目标性、生命周期等多重属性,如图1所示。

一般而言,科技经费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科研项目,通常将科技经费管理的活动划分成若干项目阶段,以便对各个阶段的一个或几个可交付的成果及项目绩效进行检查,使项目管理处于受控状态,保持科技项目管理的高效性。

将科技经费管理划分为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和追踪评估四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在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目的是监督项目的执行进度,以期达到无论从理论、科研创新方面,或是从实际生产方面所产出的效益最大化,并对一些不成功的项目能够尽早发现,减少后续资金的投入,以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而项目评价和选择指标体系是项目评价与选择的核心,它直接影响项目评审的质量与精度。因此,为了给出一种合理的、便于计算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并结合科技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得到原指标体系,继而用粗糙集方法对原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筛选步骤一是对原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集C={ai}(i=1,…m)进行离散化处理,并对评价对象和评价结果进行划分,将评价对象和评价结果划分为多个等价类,以此确定等价关系R(C);二是对每一个指标依次求R(C-{ai}),即依次从原指标体系中剔除指标,考察该指标对于原指标体系的依赖性;三是如果R(C-{ai})=R(C),则ai为指标体系C中可以剔除的冗余指标,否则,ai为指标体系中不可剔除的必要指标,意思就是若从原指标体系中剔除该指标后,分类精度仍保持不变,则认为该指标是冗余的,可以剔除;四是筛选后的指标体系为RED(C),RED(C)={ak|ak∈C,R(C-{ak})≠R(C)},即不包含冗余指标的最大集合,最终制定指标体系。

科技经费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立项评估和追踪评估两个阶段,同时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立项评估和追踪评估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立项评估指标

立项评估是以绩效为核心,对科技项目立项依据、研究方案与方法、完成条件和能力、进度、周期和经费核算合理性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前景等方面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它通过科学地衡量、比较、分析、评价科技活动的预期绩效,来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学理性的择优机制,提供监控优化的依据和方法,形成综合评判的尺度标准。在立项申请时,先对申请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申请材料完备、申请手续符合要求、申请人具备申请资格进行审批,参考李新荣、常天义等的研究文献,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中期评估指标

在中期阶段,通过对经费预算、执行及审计等基础信息的系统分析,检查、调查进行监督,并通过事后的审计、影响分析和绩效评价等对科技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主要是针对经费使用的监督,考察经费支出是否合理,避免科技经费的浪费和非法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是否严格按照规定: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设备费等支出的管理是否合理;是否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参考王娅妮、石燕的研究,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研究成果和阶段性进展、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解到三级指标。

(三)验收评估指标

在验收评估阶段,审查是否按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参考学者胡兴旺、郑朝晖的研究,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研究成果、财务和会计核算、预算与支出、资金到位和资产管理,并进一步分解到三级指标。

(四)追踪评估指标

对科技项目进行追踪评估,其出发点在于对科研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科研绩效评估包括对人员学历和层次的提高、学术成果、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等综合影响和经验,从已完成的项目和反馈的信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核算经费投入使用情况和成果转化效果等,为今后的科技经费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参考学者徐海燕、肖少平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由于本研究是多层次、多因素的,有些问题难以完全用定量进行分析,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一是建立指标层次结构;二是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三是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四是单层次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研究遴选出包括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教育局、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在内的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20位。所选专家学者工作年限最低9年,最高39年,平均工作年限22年。根据判断矩阵的标度值,逐层写出个体判断矩阵。

在已经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专家对每一层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并且通常是以矩阵的形式存在,即为专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某个因素而言,本层中与其相关联的子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首先,以某位专家的指标权重判断矩阵为例来说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查,求得CI<0.1,故满足一致性检查;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方根法,计算得出该单因素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同理,可确定其他专家的权重及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查。

对专家评判结果进行集合,并且设定各位专家的评判结果同等重要,利用权重算术平均法计算各位专家的权重平均值,即得到指标体系权重,如表4。

同理,运用此方法得到其余指标体系的权重,详见表5、表6。

四、建议

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构建了科技经费管理财务指标的研究模型,并根据相关研究和概念操作化的方法以及粗糙集指标筛选法,提出了包括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追踪评估在内的科技经费管理的财务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层的权重。

在指标体系构建后,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关键是针对目前科技经费管理评价现状如何进行示范性评估的问题,建议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确定职业能力评价主体。成立由政府科技部门牵头,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高校专家代表等组成的评价委员会,负责对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具体的标准制定,根据不同阶段科技项目的情况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第三,开展评价并反馈。在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确立后,对科技项目及其主体展开评价,对评价结果给予反馈。

【参考文献】

[1] 焕亮,余金树.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亟待完善[J].中国审计,2005(19):14-15.

[2] 承彝, 汪照全.财政科技资金的审计重点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6(4):24-28.

[3] Javler M Ekboir.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in Innovation Systems:Zero Tillage in Brazil[J].Research Policy,2003,32(4):573-586.

[4] Odagiri,Hiroyuki.R&D Expenditures,Royalty Payments and Sales Growth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3,32(1):61-72.

[5] Segerstrom,Paul S,Zolnierek,James M.The R&D Incentives of Industry Leader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H.W.Wilson-SSA],1999,40(3):745-766.

[6] D.Guellec,Van Pottel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3):225-243.

[7] Seung-Hoon Yoo. Public R&D Expenditure and Private R&D Expenditure:A Causality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4,11(11):711-714.

[8] Wu Yonghon. The Effects of State R&D Tax Credits in Stimulating Private R&D Expenditure:A Cross-state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H.W.Wilson-SSA,2005,24(4):785-802.

[9] Day-YangLiu,Lon-Fon Shiek.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y Measures on Corporate R&D Expenditure:a Case Study of the Leading Product Development Program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Development,2005,2(3):265-281.

[10] 郑朝晖.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 (4):118-119.

[11] 李新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44.

[12] 常天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中国高等教育,2002(6):32-33.

[13] 王娅妮,王海鹰.科研经费背后有多少腐败[J].半月谈,2006(10):16.

[14] 石燕.国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51.

[15] 胡兴旺.河南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60.

[16] 徐海燕,汪前进,岳忠厚,等.美国科学基金的监督模式[J].科学中国人,2001(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