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的第一天,一大早起来,天竟然晴了,许久不见的太阳让人们心情大好,快过年了,笼罩京城上空长达将近一个月的雾霾终于散去。
从1月初开始,北京先后遭遇了四次严重的雾霾天气,浓雾笼罩着天空,镜头中远处模糊的天安门一次次的被当做北京空气污染的证明。“北京咳”被外国人白纸黑字地印入了旅游指南,“上半年邀你看海,下半年为你上演‘雾里看花’”也成了很多外地人的真切体会。
在毒雾中锻炼着视觉,苦等着清风的人们,不能不痛定思痛。
当雾霾笼罩,我们焦急地询问该怎样防止雾霾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口罩成了抢手的商品,广告已经打到了百度搜索的首页,有网友说,以前在公司谁戴着口罩肯定会引起同事“围观”,“现在谁不戴口罩围观谁”。
当前方的视线模糊,我们用行为艺术引起关注。1月13日下午,北京空气污染严重,一个小女孩手持气球站在三里屯广场上。女孩的鼻子接着呼吸管,吸着气球中仅剩的空气。环保志愿者通过这种行为艺术呼吁公众关注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有网民调侃,“现在连喝西北风都要中毒了。”演员宋丹丹也在其微博上发出了一张雾霾下的北京照片,并说“在北京出生长大生活了五十年,出国潮及各种诱惑都没能让我离开这个可爱的城市,今天我脑子里一直在转,我该去哪里度晚年呢?”这条微博引来了34000余次转发,18000余人的评论。
中央领导人说“要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当问题没有在这一时刻爆发,抑或某一时刻的问题暂时消失了,我们还会那样重视那尚未解决的根本问题吗?
漫天笼罩的雾霾难免不让人把现在的北京和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北京相比,当年有媒体提问北京,有一些国外的运动员由于担心北京在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问题,说要戴口罩,甚至戴防毒面具来北京参加比赛。
而当时有中国媒体是这样回答的:“外国运动员担心个人身体健康可以理解,但发展到要戴口罩的程度,就有些夸张了。国际奥委会的相关官员已经表示,北京的空气质量并不比其它举办奥运的城市差多少,不会妨碍运动员比赛。在国际奥委会官方认可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仍要带口罩参加奥运,除了认知差异,主要与一些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的负面渲染有关。”
“歪曲报道掩盖不了事实,北京的空气质量也不会因为一些西方媒体的刻意炒作而恶化。只要外国运动员发现北京的空气并不像西方媒体渲染的那样可怕,相信谁也不会在炎炎夏日,戴着口罩走向赛场。”
但如果这次雾霾天气发生在夏天,运动员带着口罩走向赛场的场景肯定不难看到,因为就连交警也不得不戴着口罩执勤了。有网友曾经写道“曾经,当别国运动员戴着口罩来北京参赛时,我们指责是故意让我们难堪;曾经,当别国机构公布这座城市空气的PM2.5指数时,我们斥责是有意给我们添乱。今天,在厚德载雾、十面霾伏之下,我们的交警终于也戴上了口罩。我们终于发现,正视我们最好的镜子,往往是别人;而正视缺点最大的障碍,往往是自己。”
时隔四年,北京的空气依然清新如初吗?很显然不是,不要怪天气状况不好,让污染全部沉积。当雾霾笼罩,我们希望风快快吹来。然而不要风来了,就忘了雾霾带来的伤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我们总说,污染是长期工业化、城镇化多年积累下来的,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工业机构和产业结构,造成了现在这种污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确实,为了治理污染,国家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2012年9月9日,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表示,新版空气质量发布平台2013年1月1日上线。2012年10月6日,北京35个PM2.5监测站点试运行数据全部上线发布。针对本次严重污染过程,北京市于1月29日启动更严污染防控应急措施,要求103家重点排污企业停产、工地停工,燃煤电厂等降低污染排放、公车停驶30%,力求从工业、扬尘、燃煤、机动车四方面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其中,北京市交管局启动应急方案,发布了“停驶措施”启动指令。经过第一天的监控,共有875辆公务车在29日违反停驶规定出行。然而这样的措施,在市民看来如杯水车薪,并没有对空气质量带来改善。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机动车、重化工业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可以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出现。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全国3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
还记得1952年的伦敦“大烟雾”事件,那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当时人们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周后才发现许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这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这一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限制高炉,等等,不一而足。
洁净空气法案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基础上,英国各地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运动随之展开。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2012年的伦敦刚刚继北京之后承办了夏季奥运会,如今的伦敦已经摘掉了戴了一百多年“雾都”的帽子。而据统计,从1月1日到31日,北京的雾霾天气数量已经多达25天,仅有5天没有雾霾。
毒雾面前人人平等,当空气污染已经到了每个人都无法忍受的程度,质疑和治理的声浪不能仅仅停留在民间,官方的信息也不能仅仅是“有所作为和任重道远”。
就在雾霾消失、太阳出来的的第一天,我中“毒”了,嗓子难受至极,不断的咳嗽是对空气污染的抗议!雾霾走了,伤害却仍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