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误区;对策
心育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开展的一种主题班会课。这种班会课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以解决心理教师不足这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是大面积、高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学生受益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对班主任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总结出了班主任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选择主题较费时间
初次尝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班主任,总是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主题,选择的主题能不能具体操作、适合不适合学生。另外,有了主题之后,选择相应的材料也较费时间。由于积累的素材、经验不足,故选择过程较费时间。
对策1:
一是班主任平时要多积累、多挖掘素材,二是建议配套相应的教材。在学校即将开展心育班会课时,应该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平台,不仅可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而且方便教师经常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二、容易转到传统班会课
班主任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在语言、情绪甚至理念上很容易转到传统班会课上。这与班主任多年形成的“说教式”教育习惯有关。由于班主任不论是在日常课堂教育中,还是班会课上,一直都是权威,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尤其在语气上容易回到传统的班会课。特别是在做游戏、学生体验、讨论时,班主任会觉得课堂乱,没有秩序,一旦没控制好情绪,方法不当,就会导致整个课堂冷场。学生再也不愿、也不敢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了,课堂又回到传统的班主任一个人“说教”的形式了。
对策2:
在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要尽快做好自身角色的转换,要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上,自己是心理辅导教师,而不是班主任。理念首先要变,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的高度,尽可能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倾听者。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也敢于交流表达了。
另外,心育班会课上应避免“价值观”的教育,比如,珍爱生命、尊敬师长、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等主题,一说到“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已经知道老师下面要说什么话、要讲什么了,就没有兴趣再去听。再者,这些主题更多的属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易于上成传统班会课。
三、就课论课,不敢涉及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
有些教师刚开始上心育主题班会课时,为了与学生更和谐,不愿选择那些敏感的话题。比如说班里存在个别学生说脏话的问题,虽然教师很想选择这个主题,但一想到在班会课过程中难免会与学生发生冲突,就没有选。再比如说班上存在上课没人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传纸条、有个别人说话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教师怕与学生在课堂上有直接冲突,所以也没有选择相应的主题。
对策3:
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是要解决学生发展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所以选择主题时,应根据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系列心育班会课,但不要急于解决所有问题,随着技巧的娴熟,可以慢慢涉及这些主题。
四、热身活动与主题展开部分容易脱节
在一次“我怎么了”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上,一位班主任选用了“抓手指”的游戏,起到了很好的热身效果,学生们一个个都很兴奋,热情高涨。班主任觉得是时候了,于是立即引入主题,原本想肯定会有效果。结果,学生们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个个都收回了刚才的兴奋,低下头不吭声。
对策4:
心育班会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主题不易太敏感;二是选择实用性的主题,尽可能少涉及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话题;三是不能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你想干什么;四是通过游戏等活动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其内心真实想法完全释放。
五、学生在热身游戏结束时,不易收回
热身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但每次热身结束之后学生太兴奋了,不容易从游戏中走出来。班主任若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在情绪上会失落,往往带着情绪配合老师完成剩下的内容。这对后面的课堂及情绪控制都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对策5:
在选择热身游戏时尽量选择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这样结束时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过渡到主题,这时过渡语就很重要。过渡语可以很自然地将话题从热身游戏环节过渡到主题上。学生不会觉得突然,也不会突然情绪低落,影响效果。
六、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乱没有秩序
为了让学生在上心育班会课时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班主任不能批评学生,要和蔼可亲,创造一种轻松的环境。这就难免一些班主任在操作过程中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且一旦学生兴奋起来,开展讨论时,或者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教师有可能会出现课堂失控,最后导致课堂混乱没有秩序,甚至出现跑题的情况。
对策6:
班主任的思路要清晰,对学生出现的跑题和“奇思妙想”要善于引导,要根据与主题关系的大小和对主题与下一环节的贡献多少分配相应的时间。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和学生约定一个手势或者一句“请遵守秩序”这样的话。如果有人说话,不认真听,教师可以依据约定来提醒他安静。这样事先约定了,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学生不认真参与,教师可以放心提出来,因为之前已经有约定了,这样对其内心的冲击就不会很大。
七、课堂上学生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在“我怎么了”一课中,我让学生就所看到的材料分析一下自身状况时,学生都不吭声,或者说的都是空话套话,一片假繁荣。但我明显感觉到学生是有话可说却不愿说或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对策7:
这种情况年级越高越容易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时,班主任要思考是否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们,课堂上的发言,课下不许外传和议论。也可以让学生把心里话写下来,交给可信赖的人,或者不记名写纸条,再一一分析解决。
八、课堂情境缺乏真实性
情景表演如果不到位,就会让学生看不明白或感受不强烈。在某一节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打架的场景,学生认为这只是表演而已,所以打人者嘻嘻哈哈,被打者也笑嘻嘻的。这样一来,下面的学生也跟着笑,没达到班主任预先设定的效果,没有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当然也就激不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对策8:
事先告诉情景表演者,表演要尽可能的真实。另外,创设一种自然的情境,可以让两个平时就爱打架的学生“实地表演”,效果可能就会好一些。比如教师正在上课,忽然甲学生冲进了教室,又立刻回头将后面的乙同学也拉进来了,这时候教师就问“怎么回事?”两人相互推托,最后动起手来。过程很自然,下面坐的学生一定会信以为真,体验过程真实,后面的讨论肯定也会有话说而且不显得生硬。
九、学生不屑与教师交流
由于现在学生涉猎知识的多渠道以及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比教师更能赶得上时代的潮流,学生总觉得老师有点落伍,与老师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他们用一些网络语言、“火星文”交流时,一些教师往往不知学生所云。如果长时间“听不懂”又不去研究一下,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便不愿与老师交流了。
对策9:
教师要放下架子,要向学生“请教”:“你可以教教我吗?”“这个你是怎么知道的?”主动从学生那里学习、获得最新的信息。比如现在的网络用语或者是有些学生爱玩的一些游戏,教师可以通过QQ,或者是QQ空间等与学生交流,进而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十、感觉到课上完了,不知道效果如何
班主任用心上了心育主题班会课,上得也很成功,学生也很高兴,但就是不知道这种班会课实效性如何,学生受到教育没有,与传统班会课相比是否真的效果更好些。因为很多主题是属于发展性的,可能涉及的问题学生现在暂时并不存在,但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是必然出现的,主要起到预防作用,所以总觉得课上完了,效果不能立即产生。还有的主题是需要在后续时间里加以巩固应用的,比如学习方法、注意力、策略类等主题,只能通过后续一段时间的应用之后才能看出效果。那么后续的巩固工作怎么做,经过一段时间后,怎么评价有效性呢?
对策10:
一是班主任要相信肯定会有效果;二是设计主题时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追踪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层层深化;三是在平时的相处中多观察学生是否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及时寻找原因,调整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玉门油田教育分局教研室,酒泉,735019)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