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好意演变成一种伤害

2013-12-29 00:00:00孙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4期

在教育实践中,为了能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很多教师都喜欢在课后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每次布置完之后都不忘对学生叮咛要好好做。开始的一遍、两遍学生们还能认真对待,积极主动完成,可是三遍、四遍之后,学生们就开始应付了事了,有的学生甚至干脆不做。很多教师对此总是很不解,认为自己煞费苦心精选习题,苦口婆心阐述其重要性,学生怎么就是不领情呢?直到最近偶然读到一篇短文我才幡然醒悟。

短文大意为: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一碗,觉得很满意;于是杰米扬请他再喝第二碗,喝完第二碗后朋友感觉已经吃饱了,不能再喝了,可是杰米扬还在不断地央劝:“再喝点,再喝点。多喝汤有好处!”说着,就给朋友又盛了一碗。此时朋友已经吃得不能再吃了,但是为了不辜负杰米扬的美意,就勉为其难把碗里的汤喝了。“这汤好喝吧,来,再喝一碗!”杰米扬说着就要给朋友再盛一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于是丢下碗筷,拂袖而去,再也没有登过杰米扬的门。

读罢这则故事,我深受触动:杰米扬的本意是想诚心款待好朋友,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原来,凡事都应讲求“适度”,过度的热情也是一种“伤害”。正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人在受到某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或语言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时,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道理呢?育人者难道不应从这则故事中警醒吗?别再让自己的好意演变成一种“伤害”。

首先,育人者要跳出传统思维的定势,学会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育人者要想让自己的教育取得理想结果,首先必须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意思,并心甘情愿地接纳自己的意见。如何才能巧妙而不生硬地说服学生理解、赞同自己的想法或安排,并心甘情愿地照此执行呢?这就要求育人者及时修正自己的育人理念,主动降低自己的“绝对权威”,自觉摒弃“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了解、研究学生;要在准确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及内心需求的基础之上,正确审视自我,努力让自己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尽可能和学生的成长愿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天赋都能得到尽情发挥,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

其次,育人者要练好“适度引导”的基本功,讲究到位,及而不过。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与责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阻碍成长,这就要求育人者必须练好适度教育、引导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到位而不缺位,平时在生活、学习、情感上与学生多交流,经常到教室、宿舍、家庭去了解学生所想所急。另一方面是辅助而不越位,育人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是“辅助”“指导”,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长进行“调味”,既不能擅自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也不能随意提高标准,拔苗助长,而是根据不同孩子自身的特点,运用不同“刀工”“作料”和“火候”创设各种活动相机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在活动中把搬运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体验知识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各种美好意愿才会被学生接受并认可,进而彻底摆脱事与愿违的尴尬境地。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在育人实践中育人者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育人理念、方式和方法,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自身“潜能”的基础上,自然地施加教育行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如此,育人者的良好憧憬和愿望,才会真正绽放迷人魅力,而不是错误地演变为伤害。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海阳,2651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