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历史,从雅典到罗马,从西班牙到英国,战争似乎总是大国崛起历程中如影随形的宿命。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既有霸权为维护自身地位,对新兴强国难免猜忌、防范和遏制;新兴强国为拓展生存空间,争取利好国际秩序,也往往会孤注一掷,犯险求胜。因此,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导致与既有霸权国家的战争,取胜一方将作为主角,续写世界格局。
今天,中国的发展聚集了世界的目光。已经没有人怀疑,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终将超越其他国家、崛起为大国,终将实现民族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不同于过往的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文明也历来主张求同存异、和谐包容。走出战争与霸权的宿命,在和平中实现国家崛起,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文明形式演进探索新范式,更是“中国梦”的深层内涵。
战争伴随着伤痛与仇恨,而和平永远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超越“强必霸,霸必战”的思维窠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走出一条尊重各方利益,实现持久和平的共赢之路,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将从中受益。
然而,“将强未强”、尚在崛起的中国,却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传统霸权和既有世界格局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科技竞争、商业规则等各方面的强大压力和步步紧逼,甚至颇有将中国“逼离和平发展道路”之势。和平不属于“无脑”国家,情势如此,就更加需要战略定力和伟大智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作出最准确的战略判断;和平也从不是单方面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意味着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决不意味着为了“和平”可以一味地迁就与退让、可以放弃原则与底线。我们慎战而不惧战;我们深知“好战必亡”,但更深信“忘战必危”。
属于中国的时代即将到来,更加严峻的战略挑战也将接踵而至。追求持久和平、开创新的文明范式,既需要新的体制机制,也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中国不追求霸权,不追求对世界秩序和其他国家的控制,但必须对自身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解决方案进行严肃而缜密的学术和理论分析,以超越既往的战略智慧,确保“人类发展的下一步”在中国安安稳稳地迈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
为了维护和平发展,无论是主张裁军和非战,还是推出自由贸易和新型金融体系,美国都提出了相应的一套机制,并通过谈判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将主张变成新机制,即使可能面临战争风险,但中国依然可能比美国更成功地走出和平崛起的道路。
——熊志勇
没有物质力量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只有掌握了话语权与价值体系,才可以堪称一个主导性的大国。西方大国目前已经出现了若干问题,开始背离了自己的价值信仰。这是中国的一个机会,也是责任。应让西方了解,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东方文明的大国崛起,是能够共同携手为人类创造福祉与和平的崛起。
——张亚中
我们期待,一个能够涵盖大陆与海洋空间的“大欧亚”观念,能够为处理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的事务提供丰富的真知灼见。这一观念反对在大陆与海洋轴心上必然存在地缘政治力量冲突的陈旧观点,也不认同美国的“自由”与欧亚大陆的“封闭”之间存在冲突的陈词滥调。
——岩下明裕
当今世界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个重大因素:一是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基本形成,二是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出现。这两个因素仿佛让“国家们”用“商业理性”武装头脑,进行战争的成本计算,在发动战争的利益诉求与同归于尽之间进行权衡,在毁灭与和平之间进行选择。
——倪乐雄
凭借或运用必要的武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乃是中国古代王朝崛起的根本途径。换言之,希望践履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原则,以和平的方式来完成国家统一和王朝崛起,往往只是理想的追求而很难成为现实的选择。
——黄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