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国的性格

2013-12-29 00:00:00鲁江
世界博览 2013年4期

导语:大众汽车和宜家家居的设计都是极尽简单,却能横扫全球,因为他们的设计宗旨就是:“为所有人设计,不能让一半人喜欢,另一半人不喜欢。”

德国:极简稳重的功能主义

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年成立于德国的魏玛,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1933年学院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包豪斯虽然短命,确实每个有意了解德国设计的人都会碰到的名词。从这里开始,大众设计和工业设计成为了设计的真正目的。

包豪斯的衣钵被成立于1953年的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并发展,乌尔姆进一步提出了理性设计的原则,开创了系统设计方法,使设计这个原本感性的东西变得标准化起来,而标准的一大度量,就是德国设计的精髓及准则:功能主义。“德国设计”虽然没有法国的奢华浪漫、没有北欧的温馨鲜艳、没有英国的还残存贵族气,却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它是功能性的、实用的、理性的、经济的、谦逊的和中性的。 ¬

对于德国设计来说,理性、人体工学和功能性是设计宗旨,绝不会因为商业压力而放弃,颇有些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同时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其色彩和装饰——以黑灰作为主要色彩;装饰,就是没有装饰。“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就源于德国设计。功能主义到了极致就是极简主义。

不夸张地说,德国设计的辨识度恰恰来自其简单得没有辨识度。在展会中,德国设计的站台是很抢眼的,因为那一片沉闷的黑灰和即便刻意柔化依旧散发出阳刚气的作品能让热闹的展会有一隅冷清、安静。这种理性的设计也影响到了平面设计领域,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奠基人人之一,德国设计家奥托·艾什主张应该在网格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他希望平面设计可以使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平面设计的文字或图形,以获得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误差率。用工业指导设计,但却毫无幽默感、毫无文化个性。

也正因如此,让德国汽车成为了行业标志,德国车以质量好著称,有的时候到车辆报废年限的时候,车上有的零件甚至一次故障都没有出现过。Martin Kropp(大众CC设计组组长)这样评价自己家的汽车:相对于美国车的大气张扬和法国车的浪漫奔放,秉承了包豪斯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德国车,普遍显得简洁、硬朗而中规中矩,造就了德国汽车沉稳低调和相对保守的外形,也使得德国车往往在技术和工艺上广为称道。

“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能随意改变。大家觉得它代表一种经典、一种价值。”这是德国造型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汽车,很多品牌的设计和形象都深受功能主义影响,比如电子电器生产巨头西门子,它的产品一直以现代和功能性的形式出现,这也使得了西门子成为现代设计的经典之例。

到了90年代,德国的设计师们意识到由于技术差异的减小,产品战略的重点应该向设计方向转移。许多设计机构开始积极研究、分析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市场调查成了设计机构的重头工作。不过功能主义始终是价值观所在。康斯坦丁·格里克是在家居物品设计领域最成功的设计师之一,对整个德国设计影响颇深。作为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常使用最简洁的形式语言来设计产品,其产品具有显著的革新性和通用性。这也是大众汽车的设计原则:“为所有人设计,不能让一半人喜欢,另一半人不喜欢。”

北欧:人性的精密程度

人体工学原则是德国设计的宗旨之一,但是在北欧设计中发挥到了极致。就像提到德国工业就会想到汽车一样,北欧工业设计的代名词是家居。北欧人强调简单结构与舒适功能。比如设计一把椅子,除了造型更注重从人体结构出发,讲究它的曲线如何与人体接触时完美地吻合在一起,使其与人体协调,倍感舒适。比如很多椅子的椅背根部是留有空隙的,这可大有讲究。

“人体工学原理”这个专业名词早就成了一个大众概念,但要这却是个极其精密复杂的学科,其学科只有一个词,琐碎。研究人体工学的人首先要研究人体结构,对常见体征的研究精确到厘米;分类也十分精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要分别照顾到。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特点,还要研究人类的常见行为、各个人种的文化特色和各个地域的生活习惯。

以比较简单的工作用座椅为例。设计一把符合人体工学用的工作椅至少要考虑6个方面:坐高、坐深、坐宽、坐面曲度、座面倾斜度和靠背。

坐高是指坐面前缘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这是影响坐姿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腰椎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发现,没有靠背的椅子坐高为400mm时,腰椎的活动度最高、疲劳感最强;稍高或稍低都能减轻腰部疲劳。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喜欢坐着矮凳劳动,在酒吧间做高蹬活动。

坐深是指坐面的前沿至后沿的距离,劳累了一天,很多人回到家都会做到沙发深处看看电视。事实上,坐面过深,会使膝窝处产生麻木的反应,并且尤其对于工作椅,坐深更好浅一些,一般380~420mm之间比较适宜。

光是看这些精确到毫米的数据,就已经让人乏味疲倦了,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压力和身体机能。所以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回到之前提过的椅靠背,常见的椅子靠背都是垂直略向后倾斜的。但是人若笔直地坐看,躯干得不到支撑,背部肌肉紧张,容易疲劳,靠背就是支承躯干的,基部最好有一段空隙,使臀肌不致受到挤压。当然,靠背也有繁多的数据,再次就不赘言了。

北欧设计师对人体工学迷恋到什么程度,看看其代表品牌宜家就知道了——这个家居品牌居然有一款人体工学枕头套,没错,不是枕头,是套。其特点是“可吸收和排出水分,令您整夜保持干爽”。

北欧风格的主色调是白色、米色、浅木色等,但由于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非常寒冷,有些地方还会出现极夜。因此,温暖鲜艳的纯色在北欧家居中也不少见。寒冷和长夜让北欧人在室内活动的机会更多,北欧设计擅长在家居上下功夫也就不奇怪了。

日本:人工雕琢的“自然崇拜”

日本设计崇尚自然、古朴,注重“简素之美”。日本的很多建筑,简朴得连油漆也不刷;日本人认为木材是有生命的,如果人为的涂上化工油漆,反而会影响其寿命,也破坏了物体的简素之美。

日本的简单与德国的极简或北欧的简约是不同的。相反,日本人喜欢精雕细琢,他们的简单体现在材料上——尽量用原料本身的特质满足功能需求。比如同样是保鲜盒,韩国著名的保鲜盒品牌是在塑料和玻璃的加工上做文章;日本却偏偏用木头。日本秋田县大馆市以制作便当盒和寿司盒闻名,这些合资都是用杉木制成的。因为杉木能吸水,而且有利于保持食物不易腐烂,就像过去的中国喜欢用檀木箱子装衣服一样。

日本家具设计师岩仓荣利设计的一张桌子可以卖到200万日元(约13.5万人民币),仅外形并无特异之处,但桌面是用树龄达500年的山毛榉树干完整的断面剖成的。在岩藏看来:“这张桌子的纹理呈现了树的内心,这样的家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以代代相传,这就是最奢侈的。不需要人做更多的工作,大自然已经足够丰富了,我们只需要体会。”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在设计石头博物馆时,更是自然崇拜到了极致。这个博物馆只用一种石材,室内采光也只用最简单的手法——用砖砌出一排排的孔洞,让自然光从这些孔洞进入室内。

功能主义是因为将功能强调到了极致才简单,而日本设计则是为了将简素发挥到极致,反而彰显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