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电影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其发展受到三股力量的影响: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推力、顾客需求拉动力和电影人的首创驱动力。中国电影产业要不断推动技术发展,回归对中国文化的演绎,艺术与商业并重,创新盈利模式,走全球化发展之路,加强电影产业研究。
关键词:电影产业;顾客需求;市场竞争
一、引言
中国电影产业化是伴随着2003年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开始的。十年来,我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10年票房首都突破百亿大关,到2013年突破170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82.73亿元,占全部票房总额的48.46%。在应用先进的电影技术上,中国电影研究所、中影集团等单位直面挑战,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打破了美国IMAX格式对巨幕电影市场的垄断。2012年,共有12部国产3D影片登录市场,《一九四二》、《十二生肖》等影片也尝试通过IMAX、中国巨幕等技术手段,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的视听震撼。
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影产业应处在质滞后于量的阶段。2012年,票房收入超过2亿元的国产影票数量偏少,并且竞争力相对低下。中国电影的技艺提升空间仍然很大。中国电影产业普遍存在投资模式固化、缺乏创意、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三股力量”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三股力量的影响: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推力、顾客需求拉动力和电影人的首创驱动力。
(一)市场竞争推动力
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允许更多的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并提高美国片方分账比例。中国将在原本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引入国外大片,增加了电影市场竞争。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产电影必须进一步提高整体制作水平,才能进入市场。这有利于国产影片的优胜劣汰,有利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国内电影大企业而言,必须加速品牌建设,积极促进电影产业的规范化。对于电影中小企业而言,应该走特色化发展的路线,从“小众”中走出大市场。引入的国外大片,多以先进技术制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
(二)顾客需求拉动力
2012年底,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三天过亿,七天4亿,半个多月票房破十亿的神话让我们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中国电影成功的根本。《泰囧》制作成本只有3000万,没有3D,没有国际大牌……乃至有人评价他是“三俗”。其实仔细思考,它并不“俗”。《泰囧》的成功反映了我们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致命的弱点:对顾客需求的漠视。
电影是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体验经济时代,观众不再是被动的看客,不是你拍什么他就看什么。只有抓住观众的消费需求的电影才能叫好又叫座。电影产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电影企业作为盈利性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电影才能促进电影产业链的延伸,才能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电影人首创内驱力
康健民在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指出“中国电影人要主动补课,尤其要积极深入实际,了解群众生活。只有这样创造出的作品才能征服本土观众、征服世界市场。”电影人不能只借助“大牌”效应,更不能走“山寨”路线,要到生活中去,将生活升华为艺术作品。每一位电影人都有一个艺术梦,艺术梦的实现依靠的是首创精神。姜文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始终在他的艺术之梦中飞翔。
当然,激发电影人首创精神的关键是电影产业的体制问题。一是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扼杀电影人首创精神的罪魁祸首。二是我国的版权制度,只有尊重版权,才能激励原创,发展电影产业。
三、双轨并举发展中国电影产业
以技术与文化并举、艺术与商业并重、走出去与引进来并行和研究与产业发展互动等措施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一)技术与文化并举
《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场景全部邀请国外特技专家制作,几分钟的特技耗资巨大。导演冯小刚感叹:中国没有自己的电影产业。没有技术做支撑,产业无法发展。我们要关注电影发展产业链上每一个阶段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香港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电影发展基金,用于电影人才的培养。发挥后发优势,多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拥有者进行交流。
电影是精神文化作品,其精神文化价值是第一位的。中国的电影,特别是大片,如果想在与世界强者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善于感应时代脉搏,善于捕捉中国现代大众文化中的时代信息,提升电影的文化品位,拓展银幕审美维度。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门类,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文化产业。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历史与当代的激荡中,让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复兴的载体。
(二)艺术与商业并重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品必须要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如果一味追求娱乐性必然会带来狂欢过后的孤独,电影企业如果一味的娱乐大众,最终将被全球化的竞争市场所“娱乐”。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性,不顾商业性,不顾顾客的需求,就会走台湾电影失利的老路,逐渐失去市场,失去了艺术展现的舞台。因此,电影产业的发展要艺术性与商业性并重,这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电影放映前期的营销活动,电影放映期间的互动活动和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将艺术与商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同时可以创新盈利模式。我国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单一,只有票房收入一个盈利途径。反观国外电影产业的发展,衍生产品是其重要的盈利来源。迪斯尼公司推出电影之后,会进一步通过衍生产品创造多条产业链,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玩具、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在市场上被顾客认可,能够使影片的影响力持续扩散下去,使影片永葆青春。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并行
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这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打破封闭的格局,逐步走向国门之外,在海外市场上得到了可喜的拓展。国内电影进军海外市场的方法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拿到国际电影节、电影展上去评奖或参展,一个就是去找海外影片发行商出售版权。国内电影在走出去时,要保持本土特色,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西方影评标准。要建立国内电影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联盟,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两岸四地电影产业集聚起来,整合各自优势,与欧美、日韩电影产业进行竞争和合作。
我们可以继续吸引全球制片人和导演来中国拍摄影片,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能培养起一批优秀的电影演员,并且也能为中国的制片人和导演提供与国际名家合作的机会。国际大导演在中国拍电影,必能支持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人才的发展,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同时,通过电影在全球的公映,能够将中国形象和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研究与产业发展互动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我国电影产业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从文献分析上来看,1983-2011的30年间中国内地仅有大连理工大学1篇论文跻身全球高水平电影产业研究成果之列,香港地区有10篇。整个大中华地区发表的国际高水平研究文献数量还不及美国一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然,我国电影产业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从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电影产业的发展期,研究文献数是飞速增长的。电影产业的研究将为电影企业提供发展对策参考,将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处在电影产业发展期,从国家层面应当加大对电影产业研究的支持力度;从中观层面讲,电影产业研究者应增进与电影企业的合作,在实践中出真知;从微观层面讲,研究者应当提高外文能力,多向国际知名的期刊投稿,增加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机会。
四、结论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关键。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实力的电影人,需要多元化的观众群体,需要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环境。
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但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明朗的,并且中国有一大批有着崇高的艺术精神的电影人,必能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借中国经济腾飞之力,将中国电影产业推向高潮。
如果中国电影产业能够突破现在的瓶颈,将不仅是对电影产业的大利好,也是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好,也能为中国文化的构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锐.中国电影产业化思考[J].学术纵横,2011(10).
2.黄式宪.“后百亿时代”:以文化自律与创新推动电影产业再度振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孟展.1983-2011年全球电影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电影文学,2012(5).
(作者单位:邹平电影发行放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