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以创新支撑地方政府发展也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及现状分析,从而提出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与路径,旨为区域制定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自主创新;工业企业;现状分析;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黑龙江省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打造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新发展动机,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一)自主创新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对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是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创新改造力度,可以为黑龙江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参与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创造良好机遇,便于省内各大中型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和更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着力发展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黑龙江省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自主创新能加速企业改革进程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重工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但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未完全到位,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国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扶持下,科技部对东三省创新基金申报项目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黑龙江省应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加快企业改革进程,积极推动企业的创新体系的运转。
(三)自主创新能创造经济新增长点
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黑龙江省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寻找以自主创新为契机创造六大产业以外的经济新增长点。例如,对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带、企业孵化器、制造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同时,全方位地培养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提升各领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增强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二、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与政府力度较弱
目前,黑龙江省拥有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石化工业、医药工业、木林工业及食品工业六大工业,并且大部分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多数体现于此。但事实上六大产业还处于能源消耗型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加之地方政府创新服务能力不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不到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其在国内外竞争力较弱,从而影响黑龙江省优势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自主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不匹配
目前,除国家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以外,其他政策方面并未体现相关政策支持,各项政策之间相互脱离,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导致各项创新政策的整体效力被削弱。而黑龙江省也只是在国家下发的关于自主创新的基本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单纯地进行了一些条款的修改、补充,致使黑龙江省自主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时机存在一定偏差,没有配套的后续政策,不具备长效的自主创新引导机制。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自主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不相匹配,随意性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差,不利于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企业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偏低
黑龙江省多数企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产品缺乏特色,品种单一陈旧,科技含量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特色产品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致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虽然部分产品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出口创利能力及盈利能力较差。多数企业会选择保守稳妥的技术战略,而不选择自主创新,致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科技产品市场竞争力及获利能力较弱。
(四)创新资源稀缺与创新人才匮乏
一方面,由于黑龙江省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和企业研发经费不足,加上引资能力又一般,致使创新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较突出。另一方面,科研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和院校,而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较少。究其原因,一些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人才的潜能不能充分得到释放,最终导致创新人才流失。因此,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较缺乏。
三、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六大产业拉动创新体系发展
黑龙江省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必须在把握六大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便有效引导和加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上的保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方式的转变,形成一个优势产业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增长的局面。
(二)建立专项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
黑龙江省应在原来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并灵活运用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对进入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投资的产业和项目予以一定的支持。例如,机械装备业、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原材料工业、生态环境与治理工程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对于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总会存在利弊,政府应灵活地尝试与运用,避害就利地发挥税收优惠的功能,提升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投资抵免、亏损结转、特别准备金、加速折旧、费用扣除、延期纳税和以税还贷等。
(三)完善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
黑龙江省应加大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建立优质的资金扶持体系。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财政资金的扶持体系。政府应设立专项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将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列入政府财政职能。二是金融信贷机制。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应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将贷款投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三是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并与之配套设置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如风险准备金制度,即根据业务量的比例提取准备金以冲抵坏账损失。
(四)打造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
黑龙江省的产品普遍缺乏专利和品牌。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企业也只是凭借经验或传统观念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价,缺乏专利和品牌意识,缺乏对自身商品的品牌保护和防范意识。企业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努力打造符合企业文化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使其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效应。
(五)加强创新人才的衔接与培养
人才储备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各行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地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优秀的研发队伍,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研、科研基础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学术创新带头人,不断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也可以引进科学家、专家和工程师等人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针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进行职业再教育与培训,使其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及先进的技术知识,丰富自己的创新理念,从而有益于新产品的构思和创新发展。对于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政策,通过政策留住创新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四、结束语
提高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省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提升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找寻最终路径。
参考文献:
1.仇菲菲,庞智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1).
2.马钦玉,杨胜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11).
3.王鹏飞,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4.王庆功,丁子信.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2007(3).
5.郭亚军,姚远,易平涛.一种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
6.P.COOKE.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emergence,theory,challenge for action[A].P COOKE.ETAL.(Ed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seconded[C].London:Rout ledge,2004(1).
7.李随成,姜银浩.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9(8).
8.Jessie P.H.Poon and Alan Mac Pherson.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Asian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ume,2005(12).
9.万君康,李华威.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J].科学研究,2008(2).
10.宋河发.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
11.孙斐,黄卉,辛江龙.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12.Morten T.Hansen.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perpetu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employees with disabilities[J].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2005(23).
13.孙鸿鹏,宋焕斌.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9(2).
14.张铁男,李夏琴,张亚娟.企业核心理念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J].学术交流,2008(5).
15.王树林,戴兵.基于模糊积分评价法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16.尹艳冰,赵宏,刘绍伟.基于改进模糊积分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6).
*本文属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2247)。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