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隍信仰是民间重要信仰之一,古代人民寄希望于城隍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城隍祭祀逐渐上升为国家祭祀礼制的组成部分,而城隍庙作为每座城市的标志元素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以庙兴市,城隍庙发展为后来的商贸集会、戏曲杂技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庙会兴起,无疑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本文就城隍信仰的兴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城隍信仰;城隍庙;庙会;商品经济
一、中国古代城市特有的信仰——城隍信仰
历史总会以其特有的方式与后人交流,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珍藏独一无二的史料典籍,而城隍庙则是研究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诉说着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某种精神寄托如何发展、代代相传的史实。城隍信仰是古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反映,是祭祀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是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的生存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土地是大众赖以生存的基础,风调雨顺的祈求更为强烈,城隍庙应运而生。城隍庙作为中国唯一的每座县城必有的庙宇,已经超越了其他一般的宗教庙宇,不仅关联居民的安危,还与城市的兴衰密切相关,逐渐演变成与城市经济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处所。
祭祀作为完善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统治者重视,统治者除了在政治、经济上的集权,还需要在思想领域形成大一统。明代以前修建的城隍庙杂乱无章,明初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完善了城隍祭祀的制度。《明史·礼志三》记载:“洪武二年,礼官言:城隍之祀,莫洋其始……按张九龄《祭洪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庶是依。则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于岳读诸神之坛。”乃命加以封爵。”洪武二年新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城隍信仰制度的发端,因其由最高统治者以法令形式加以确立,使得城隍祭祀晋升为国家祭祀的组成部分。
二、庙会的兴起
每座城市都有个叫做城隍庙的地方,它无疑成了民间信仰的见证,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是大多数民众共同的心理诉求,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隍信仰作为文化意识领域的组成部分,为大型“庙会”集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隍神给居民带来庇佑,居民的烧香祭祀也使得城隍庙得以生存延续,城市经济发展了,居民生活有了保障,城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有更多富余的资金去修建庙宇;相反,在贫困交加中生活,人们对生活日益绝望,求神无果,城隍庙也会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因此,城隍庙的兴衰与城市的发展共生共荣。随着城隍信仰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依赖,加之祭祀活动的大型化、正规化,明代以后的城隍庙已不仅局限于承担祭祀功能,而是集祭祀、商贸集会、戏曲杂技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兴盛之时,到明清时期酝酿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交易异常活跃,城隍庙功能的拓展正是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并最终成为城市中最热闹,最受关注的集市贸易场所。“城隍庙内去烧香,百姓纷陈在两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网掷钱忙。”庙会的日期成为商品集中交易的时间,得益于人流众多,在约定俗成中如期举行,多安排在重大祭期,交易更为集中,市依附于庙,祭祀香客的汇集使得交易异常频繁。庙会上所售多为土特产,价格实惠,符合一般居民消费水平。演绎的戏曲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富有浓郁的风土情调和生活气息。历届庙会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熙熙攘攘。清人德硕亭《草珠一串》云:“滥贱沙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精明的生意人借庙会沾神仙的光摆摊好发财。清光绪年间,西安城隍庙遭遇火灾主要原因就是小商品市场过于拥挤,商品失火而致。以络绎不绝来祭祀的群众为市场,在城隍庙周围逐渐形成中心商业区,也成为全城最大的娱乐中心。
三、城隍信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城隍信仰的崇高性使得祭祀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城隍祭祀已经取得普遍共识,于是城隍庙香客众多,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敏锐的商贩嗅到商业契机便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故逐渐在其周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网点。每年定期举行的城隍庙会,热闹非凡,商品交易极为活跃。由城隍信仰而衍生的这种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对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积极作用。
2.城隍信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以文化特有的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常常表现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愈发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催生文化产业的出现、兴起,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而城隍庙在其历史演变中功能的转变,使其承担了文化传播和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功能。庙会中的戏曲杂技表演成为民众娱乐的重要形式,是庙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民间戏曲,民间歌舞,民间技能得以传承并在竞技中发展创新,博采众长,既构成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从而为表演者拓展收入来源得以生存延续下去。
3.经济的发展除了和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外,有利的政治环境背景对经济的良性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史实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城隍信仰作为众多人的心理倾向,在当时人们思想还未摆脱愚昧束缚的条件下,这种信仰使得人们的心理得到发泄与安慰,思想的禁锢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众的心理平衡与慰藉,从而使得民众安于“男耕女织”的现状,城隍神以其绝对的权威钳制人们的思想,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知水平有限和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权威的存在尤为重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伦理的健康发展,约束市民的行为,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四、城隍信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古代民众的信仰受限于经济政治环境,过度的依赖神灵使得群众愚昧无知。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除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根深蒂固和科技落后这两个重要原因外,城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从科学的角度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商品的质量,而只是寄托于城隍神来改变不利的商品贸易现状。
城隍信仰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并在明朝“扶正”上升为国家祭祀的组成部分。城隍庙的兴衰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共生共荣,虽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总体而言对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土有.共生共荣: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关系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程汉杰.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J].考试周刊,2008.
[3]郑土有,王贤淼.中国城隍信仰[M].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郑土有,刘巧林.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5]黄超.城隍信仰初探[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