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报表汇总了公司过去的业绩情况,是评价公司经营成果的基础。与此同时,将财务报表信息与商业、经济信息结合起来,则是企业管理者做出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决定着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自身的管理方式、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等不同的因素,许许多多的企业报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审查企业财务报表,选择适当的、正确的审查方法是至关重要。本文从阐述我国企业财务报表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始,并针对以虚增利润、隐瞒利润的造假提出具体的审查方法,望对同行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财务报表;造假;审查方法
尽管财务报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值得人们信赖的财务报表也出现的许多的问题,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掩盖经济利润的真实性,而这些不实的报表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无非是潜在的危害。
一、企业财务报表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以虚增利润为目的的造假
以虚增利润为目的造假主要是公有制企业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企业领导人希望快速晋升或者尽可能多的拿到奖金,无疑选择虚增利润是证明自己业绩的能力最佳方案。虚增利润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第一,虚构销售收入,虚列应收账款。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企业为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经常会虚拟销售客户,开出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与此同时,还会虚转成本造成虚增利润。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第二,虚减销售成本,多转入利润。有些企业不按合理的销售配比原则结转销售成本,导致企业库存商品账面金额与实际库存金额不一致。第三,将计入损益的借款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虚增利润。第四,弄虚作假未达账项,调动利润。一些企业将费用支出压在银行未达账项中,不进行账务处理。
(二)以隐瞒利润为目的的造假
选择隐瞒利润造假的主要是私有制企业,私有制企业本着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宗旨,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无疑是这类企业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避税的直接办法就是将财务报表的利润尽可能的隐瞒,为达到此目的,一般隐瞒利润的方法有:第一,隐瞒收入,如销售收入不入账,作预收账款处理,将应做收入的款项在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以达到少计当期收入、减少当期利润的目的。第二,扩大成本开支范围,挤占成本费用,如虚构成本,虚列负债,将应计入“递延资产”、“待摊费用”、“福利费用”的支出项目挤入当期费用,或者以企业的客户无需销售发票为前提。当客户单位需要开具销售发票时销售企业就可能通过虚构成本来隐瞒利润。第三,购置固定资产,计入生产成本。借此方法,企业不仅可以挤占生产成本,隐瞒利润,偷逃企业所得税。
二、企业财务报表的具体审查方法
有些企业基于各种利益因素考虑,运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企业以实现利润。这种行为掩盖了企业本身真实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决策,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隐患。下面具体提出企业调整利润的比较实用审计对策:
(一)针对报表虚增利润的审查方法
针对虚构销售收入、虚列应收账款的造假形式,笔者认为应该首先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年度生产能力来对照企业的销售量,通过三者的对比以检查生产能力与销售总量之间是否存在异常。也可以抽查企业季末或年末的销售合同、出库凭证等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并针对企业应收账款中的可疑客户发询证函证加以确认等。
针对虚减销售成本、多转入利润的造假形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加以解决。第一,检查销售成本的结转方法;第二,通过计价测试的方法来确保企业期末存货单价没有异常;第三,对比企业实际存货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及金额(可以抽样盘点),看是否存在异常或差异性;第四,通过查询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经营、投资以及筹资方面的现金流量情况,从而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通过将计入损益的借款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和弄虚作假未达账项,以达到虚增利润,我们可以利用财务制度约束这些不正当手段,如行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均可计入在建工程;原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的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停止利息资本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无力消化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中。对这种造假形式的审查方法就是按照准则规定的条件,重新计算应计入在建工程的利息费用,看是否按准则规定计算利息费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二)针对报表隐瞒利润的审查方法
对于隐瞒收入,将应做收入的款项在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以达到少计当期收入、减少当期利润的目的。需要认真对企业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挂账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检查,对其余额大且长期不变的款项进行重点审查,与此同时,应通过抽查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出库凭证、收款收据等相关业务记录,对存货进行实地监盘,并进一步向客户函证,以查明是否存在通过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来隐藏收入,揭露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关于扩大成本开支范围,挤占成本费用的不正当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审查方法是对企业的原材料账和仓库的验收入库进行对比,一些企业部分原材料的购进只有仓库的验收入库单,没有购进原材料的发票,只进行暂估入账,虚列应付账款,而虚列的材料通过领料单逐步进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达到隐瞒利润的目的。所以审计时重点检查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业务合同、查清支出的性质,依据是否充分、合理。
利用购置固定资产,计入生产成本这种造假手段,一般企业采取假账真算的办法,在假原始凭证的基础上,依照规范的核算程序和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计处理,假中有真,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对此类造假行为的查核对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这样才能有效的揭露此类造假行为。因此,对检查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三、案例分析
虽然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出《企业会计制度》了,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着财务报表造假的现象,而且作假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许多环节都能做得“天衣无缝”。例如2010年的“胜景山河事件”就是利用虚增收入,造假上市,具体情况如下:
(一)胜景山河虚增产能案
胜景山河即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家专业化、高科技生物酿造黄酒的大型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它的创始人姚胜,2003年9月发起成立公司,在2010年11月26日,这家名不见经传的黄酒企业获得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批文。根据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从人均产能方看,古越龙山人均产能99.9吨/年,金枫酒业人均产能238.6吨/年,而胜景山河的仅有35名生产人员竟能产出1.6万吨/年,即人均产能457.1吨/年,由此可以看出实力和业绩的巨大反差,胜景山河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在高手林立的黄酒市场异军突起,是公司拥有极强的销售渠道,还是掌握了独有的经营模式呢?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财经类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对胜景山河进行了调查。发现胜景山河在其财务上的造假主要是通过虚构数据,以及将其他企业产能算为己用。在利益的驱使下,虚增产能,夸大人均产能,编造销售成果,这些都是胜景山河在招股书中妄图欺骗投资者的手段。
(二)启示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企业造出来的“奇迹”难免会引发质疑和关注,同时说明了我国的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制度,提高相关业务员技术水平,严惩造假者。以使企业更加规范经营,提高制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四、结论
总而言之,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经济指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审计人员审查报表时要适用恰当的审查方法,以便快速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的问题,找出疑点,明确审查重点。审查人员要熟知企业财务报表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提高相关业务技能,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张运霞.企业虚增利润的手法及审计[N].财会信报,2005.
[2]张丽.企业隐瞒利润的主要手段及对其审计方法[J].河南科技,2006(08).
[3]龙昊.胜景山河IPO涉嫌造假暴露重重怪相[N].中国经济时报,2012.
[4]王克飞.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索[J].现代商业,2010(36).
[5]周璟.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若干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作者单位:辽宁省葠窝水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