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关注,在旅游业作为 “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发展倍受推崇。本文在对我国过去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一是旅游废墟问题,二是旅游发展方法改进问题,三是旅游发展观转变问题。
关键词: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人类发展最优途径、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大势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何谓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比较成型的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显著标志,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持续发展大会上就形成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该会议文件对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表述,提出可持续旅游应符合以下五个目标 (Var,1991 )。此后,Nelson和Bultler(1992)编著了《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规划和管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研究者的论文,首次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这两份文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为世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具体操作程序。
可持续发展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在苦苦追寻与倍受争议的焦点。本文在对过去我国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旅游废墟
当5·12汶川地震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永恒的记忆之后,人们怀着一种追思与哀悼的情怀去到一片废墟之中,怀着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缅怀地震中逝去的灵魂。于是,废墟伴随旅游的发展成为国内新兴的目的地。当然,到废墟去旅游并不是今天才兴起,早在几百年前,巴黎郊外的皇岗修道院、奥赛博物馆不也正是以一种废墟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吗?只是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旅游的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当废墟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地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时,我们更多应该关注于由于旅游开发管理不当而形成的旅游废墟。如果说废墟旅游带来的是希望的话,那么旅游废墟所带来的是一种绝望、是一种心痛、是一种对旅游资源的亵渎。站在一种学术研究的角度,本文以“旅游废墟”及“tourism ruins”作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Elsevier science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时发现,目前还没有有关“旅游废墟”的相关研究,只有少数关于废墟旅游的文献。鉴于此,本文根据对实地的考察将旅游废墟定义为:“只因开发不当、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而非自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游客稀少、经营亏损、关停衰败的旅游设施、景点和景区。”
旅游废墟的形成并不是毫无缘由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不当,二是管理不善。开发不当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有伤风化的建设,过度开发,破坏自然景观,人为去编造一些牵强附会的所谓传说、故事及粗制滥造工程的泛滥。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垃圾遍地、废水横流,民风刁蛮、坐地收钱,市场混乱、经营失控,利益失衡、社区冲突,贫富悬殊、社区动荡及超承超载、竭泽而渔诸多方面。而造成这些现象广泛存在、促成旅游废墟形成的根源之一在于旅游发展的方法不当。
二、旅游发展方法改进
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旅游发展的方法直接关系着一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方向,也是决定一个景区(景点)是否会成为旅游废墟的关键。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方法的改进应该从决策、规划、开发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是决策。决策是人类最基本的管理活动,是决策者依据某种价值观进行利弊权衡和利益取舍的活动过程。正确的决策是正确行为及其结果的前提。旅游的发展决策属于系统性特别强、利益影响特别广泛和深远的公共决策。在决策的过程中,如何考虑各方利益、如何保障利益和谐,既涉及现在的代内利益相关者,如属地政府、居民、投资者、经营者、旅游者,也涉及代际利益相关者,如后代子孙,还涉及旅游资源。因此,如何做出正确、可持续的决策非常重要,而决策是否可持续、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考虑各方利益;第二是如何保障利益的和谐。
其次是规划,即如何科学地进行旅游规划,避免规划失灵的问题。规划失灵是目前全国旅游发展当中普遍性的问题。政府或景区往往花费巨资去请一些知名专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旅游规划的设计之上。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规划都成为了摆设,对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开发,即在招商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制度性的缺陷所带来的招商失败。招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避开招商陷阱?通常招商陷阱有三种类型。一是恶意圈钱。二是力不从心。找一个企业做一个工业项目和一个旅游招商完全是两码事,做企业做产品简单得多,但是要开发一个景区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是理念差异。人们对旅游需求、审美、产品、经营等,在理念上有差异,不能跟区域协调配套,都会导致招商失败。
三、旅游发展观转型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30多年发展历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以往的发展观也随着旅游发展浪潮高涨而面临挑战。要想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态势,就需要旅游发展观的转型,而其关键在于明确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及产品同质化问题。
首先是开发与保护问题。过去的发展总把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现在即便是在保护前提下的开发,但归根结底还是开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旅游资源、什么是开发,直到现在都没有人做一个很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开发不是破旧;开发不是投入,其实很多旅游资源不用投入,它就已经存在;开发不等于修路、建房、建景观,如果把开发等同于破旧,等同于投入,等同于修路、建房、建景观,那这样的开发观念势必会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开发的认识与什么是旅游资源的认识直接相关的是何谓旅游资源。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指一种良好的民风民俗,保持了自然的良好的生态和一种居民生活场景,所以成为了良好的旅游地。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同质性产品的出现比比皆是。目前,旅游景区景点广泛存在的开发热、旅游热、规划热、产品建设热、经营热都同质化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照搬某些模式的情况。对于景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首先需明确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产品,什么样的需求才是可持续的。
四、结语
在旅游发展浪潮高涨的今天,回顾我国30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全国各地争相发展旅游业的形势下,也许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冷静地沉思什么样的发展对于旅游业而言才是可持续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发展、开发的过程怀着敬畏、感恩、欣喜之心,秉承求索、追问、慎独之神,宁可不为、不要胡为,宁可少为、不要多为,宁可慢为、不要快为,以确保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涛,张秋菊,赵连荣.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1).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净,李好好.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3(01).
*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自然景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项目编号:GDQN2011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