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中国开放大学建设的根本目标与选择模式,提出中国开放大学在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自身内涵建设中,将呈现出体系建构网络化、建设模式多元化、网络平台社会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学科建设课程化、支持服务信息化、学习模式个性化、人才质量标准化、合作交流常态化、特色呈现差异化十大走势。
【关键词】 开放大学;建设目标;模式选择;走势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37—04
在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开放大学相继建立之后,传统的电大系统似乎走到了尽头,地方电大转型发展建立新的开放大学已迫在眉睫。中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将走向何方?是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电大系统,还是尽快构建新的开放大学体系?中国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方向与发展走势又如何?笔者在简单分析开放大学建设目标与模式选择的基础上,试对这一敏感问题进行探讨。
一、开放大学建设目标与模式选择
研究中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基本走势,需要以开放大学建设的根本目标为逻辑起点。2012年7月31日,时任国务委员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揭牌仪式上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现代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1]”。由此可见,中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具有三大目标,一是基于教育改革的角度,要破除应试教育的制度壁垒,促进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二是基于学习者的角度,要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服务,履行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三是基于国家的角度,要落实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时代责任。
开放大学建设的基本走势,与开放大学建设的模式选择具有必然的联系,多样化的模式选择将使开放大学的发展精彩纷呈。在社会学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2]”。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模式,是旨在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整合有关资源构建开放大学体系,及开放大学各层级各类型教育的综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的总称。纵观国际上的开放大学,其关键在于体现开放的大学理念、学术水准、办学特色、特殊任务和教学方式,也有类似的 “公开大学”、“放送大学”、“放送通讯大学”等内涵基本一致,名称却有较大差异的开放大学。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尤其是地方开放大学建设,理应遵循开放大学的建设规律,但还必须具有开放大学的区域性特点,各地方开放大学需要在任务确定、服务人群、平台资源、服务体系、办学评价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建设地方开放大学,特别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办出特色,避免“一个模子”同质化情况的出现,以满足不断变化且日益增长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实现开放大学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根本目标。
二、开放大学建设的基本走势
在我国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虽然还只有几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深入实施,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必将在国家经济、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和国人终身学习的期盼中加快步伐,并呈现出十大走势。
(一)体系建构网络化。在开放大学体系建设问题上,存在着“破”与“立”、“多”与“少”的问题。如果“破”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体系”,而不能“立”开放大学的“体系”。显然不是国家“办好开放大学”的初衷;如果只建国家开放大学和几所地方开放大学,不但满足不了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而且还破坏了电大固有的“体系”,将致使一些省级电大因“管理”和“指导”的缺失而难以为继,显然也不是国家“办好开放大学”改革目标所使然。从教育部已批准的开放大学架构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开放大学体系,显然是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多元互动、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地方开放大学及其延伸到基层的办学机构、学习中心所构成。这个体系目前已见端倪,其发展的趋势将形成网状结构,并逐步覆盖到全国城乡,否则开放大学就不可能承担起“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开放大学的体系建构可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它发展的走势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开放大学网络化体系。
(二)建设模式多元化。开放大学的建设模式,实际上就是怎样建设开放大学的问题。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当属远程教育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相当部分的省级电大在举办远程教育的同时,也举办高职教育,并同时拥有一块普通高校的牌子。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出现了“单一模式和兼职模式[3]”,并在全国44所省级电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基于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各自不同的基础、环境和需求,在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转型建立的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的多元化将成为新的走势。地方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单一模式、双元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形态。所谓的单一模式,即以单一的远程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为依托进行开放大学建设。双元模式的开放大学,则依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和教学团队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在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融合发展中形成自身的特色。混合模式的开放大学,其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与服务并举,各类教育在开放的环境中融合沟通、协调发展、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开放大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要求,应该说这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最为理想的模式。
(三)网络平台社会化。网络平台是开放大学向社会展示形象、传输信息、服务学习者的窗口。传统的电大网络平台,无论是中央电大还是地方电大的平台,可以说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与开放大学的开放性本质要求不甚吻合。在电大的这些平台上,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即使是在电大系统内部也远未实现。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的开放大学,不但需要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先进,数字化的融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面向社会所有成员的教学服务平台,而更重要的是,开放大学的平台必须具有公益性,并向社会开放。从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和地方的开放大学来看,都把面向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建设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建设开放大学服务社会的网络平台,是开放大学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开发、吸纳、整合教育资源,面向学习者和社会大众开放服务,提供资讯、资源,使之在展示开放大学形象的同时,以社会化的定位成为学习者心灵的归宿。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定位和推动学习革命的价值取向,将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一大走势。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无论是英国开放大学,还是香港公开大学,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开放大学,都非常重视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网络教育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有学校强大的学科和师资队伍在作支撑。显然,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专业化水准,不仅是衡量开放大学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开放大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先上马、后备案”的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历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电大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建设新型的开放大学,如果不出新招,仅仅依托社会教育资源,走“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老路,这种以利益获取为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很难适应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我国不同区域的开放大学,无论其环境与条件如何,但在其发展中都将不可避免地要把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发展十分突出的地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和学术水准较高,以专职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无疑将成为我国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趋势。
(五)学科建设课程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专业是联系学科与课程的桥梁,“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主要是由课程来实现的[4]”,课程内容的构成,则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开放大学是新型的高等学校,有没有学科建设?需不需要重视学科建设?回答是肯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也不同。与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开放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学科建设上,其侧重点无疑应放在课程建设上,以传播、应用学科知识为重点,通过建设高品质的课程,带动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营造学术环境,打造自身的学科特色。把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发、建设、整合、提供高水平,数字化、模块化的课程上,是国际开放大学的一大特色,中国的开放大学,无论其环境和条件如何,不但要重视学科建设,而且还要加强高质量、网络化、精品化的课程建设,形成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建设课程化,不仅反映了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的特点和侧重点,而且也将成为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走势。
(六)支持服务信息化。支持服务是支撑远程教育的一个轮子,这已在远程教育领域形成共识。广播电视大学在30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支持服务模式,但实事求是地讲,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支持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不兼容的情况。有学者指出,信息化将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显然,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支持服务中具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建设新型的开放大学,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独特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支持服务的信息化,并以此改善电大教学支持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提升开放大学教学支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5+1”试点的开放大学在其建设方案中,都把教学信息化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我们完全可以预见,随后跟进建设的地方开放大学,也必将突出信息化在教学信息的互动传输、资讯服务、学业评价、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改革,并带动开放大学办学的现代化。教学支持服务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开放大学建设不可逆转的重要走势。随着“宽带中国”计划的实施,支持服务信息化将在中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中,迸发出新的活力,引领开放大学的办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七)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在电大开放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集中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等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学习实践。在这些学习方法或模式中,教师指导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不但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而且还有利于挖掘学习者潜能,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教育思想,因而备受关注。建设开放大学,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将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个性化”与“个别化”学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是内涵,要求教育者必须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上下工夫,以适应不同个体学习的需要,可以说,它是远程教育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后者强调的则是学习的方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集中学习的一种方式。中国的开放大学将面向一切有学习要求的人,他们在学习的内容、方式、目标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差别化、个性化的学习才能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尽管个性化的学习对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和支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它无疑是开放大学不断追求,并致力于实现的重要目标。
(八)人才质量标准化。质量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概莫能外。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都把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内容和竞争力精心培育。远程教育虽然有自身的价值观和质量观,但并不否定人才培养要有较高的质量。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的教学质量滑坡,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诟病。建设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如何保障,特别是在各自独立办学的开放大学体系中,如何保证中国开放大学的质量,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鉴于中国的开放大学体系与印度的开放大学体系在国情和结构上有类似的地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在开放大学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我国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完全可以借鉴印度开放大学的模式,由国家立法或授权,或由教育部直接制订影响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素的质量标准,如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人才质量评价等的规范和标准,构建开放大学国家质量评价、监察机制等等,通过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保证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对此、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都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
(九)交流合作常态化。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发展的一个基本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等各个领域。广播电视大学的交流与合作,虽然看起来比较频繁,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交流更是如此。但不容讳言,广播电视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内部可以说是非常表面化的,更多的还是情感、思路、经验等的一般性交流,合作就谈不上了。可以说,在全国电大大一统的体制下,地方电大基本无合作可言。电大外部的交流与合作,除中央电大与国内高校和国际上的开放大学有一定的交流合作外,省级电大中就犹如凤毛麟角。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交流与合作将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还是地方开放大学,在从“办学机构”向“大学实体”的转型中,为自身发展计,都将不可避免地萌动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学习成熟经验、借力增强实力、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中国开放大学在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而且还具有多角度、多层级的特点,既有开放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开放大学与社会相关领域,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开放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有实质性的进展。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提升,发展开放大学特色,提高开放大学办学能力。
(十)特色发展差异化。广播电视大学办学30多年,其最大特色就是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延伸到县的办学系统。而开放大学就不一样,试想,各自独立办学的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在追求特色发展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同质化的情况。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使然,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将在发展中,无可否认地要千方百计形成自身区别于他人独有的特色,特色发展差异化将成为中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又一走势。一方面,国家和地方的开放大学,虽然都称之为开放大学,但各自追求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由此决定了其特色发展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建立的文化背景、发展基础、环境条件、服务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也由此决定了开放大学之间追求的发展特色具有差异性。再者,只有培育出了不同于其它高校的特色,国家和地方的开放大学,才能在中国高等学校体系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将使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新局面。
三、结束语
开放大学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战略转型、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路径。建设什么样的开放大学?怎样建设开放大学?是建设中国开放大学需要作出明确回答的重大问题。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更加开放的视野,采取多种模式建设开放大学,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发展,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开放大学体系,无疑将有助于履行“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且日益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要,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从外延到内涵将呈现出十大走势,这十大走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具有的规律性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开放大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参阅文献]
[1] 刘延东. 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EB/OL]. 北京:中央电大时讯网,2012,(8).
[2] 余善云. 社区教育研究与实践[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8).
[3] 徐美恒. 关于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创新的设想[J]. 哈尔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20.
[4] 余善云. 中国开放大学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J]. 上海:开放教育研究,2012(2),47.
收稿日期:2013-03-15
作者简介:张海深,硕士,主任助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办 (400052)。
余善云,教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处(4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