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这种知识大观性质的学术工具书,在大数据时代具有其日益精炼的实用性。继《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文版于1995年出版后,焦点版《摄影百科》(The Focal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由美国焦点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的出版,可谓切实对应了时下中国社会空前的摄影普及形势,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摄影百科》是当今世界摄影界公认的翘楚,初版于1956年,正当传统摄影工艺技术、摄影工具和摄影实践处于旺盛的创新发展期。这部已经持续修订发行过四版的专业巨著,半个世纪以来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功绩。继其于1969年缩编过的“书桌版”(Desk Edition)之后,为因应数码影像新时代,又特别编辑发行了这部“简明版”的《焦点摄影百科全书:从第一张纸质照片到数码革命》(The Concise Focal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 From the First Photo on Paper to the Digital Revolution )。
本书主编申明最新版本宗旨:“在胶片与数码混合实践的时代,为了向使用者提供简明而全面的摄影知识和资源,本书同时兼顾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探讨。为了更精准地传达信息,摒弃了以往百科全书的字母顺序编辑结构,采用按照科目划分的格式。这正是我所希望探索与传统百科全书不同的独特著述方式,能够给使用者在越来越广泛的互联网资源中形成互补作用,求得对行业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之道。”
除了编辑体例的独创之外,每部分内容中的新成果新信息,也如迷眼乱花,让人应接不暇。下面就翻译中印象深刻者,略举几例。
在“第一部分 摄影的历史演变”中,乔治·伊斯曼国际摄影和电影博物馆的学者格兰特·罗默以“摄影史的当代思考”举纲:尽管摄影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其所蕴含的潜在本质问题则是:“什么是摄影?”和“什么是照片?”了解摄影史有助于认识摄影。随着新世纪摄影事物的迅猛发展,现在有必要重新认知和修整包括摄影的起源、进展和电子影像的演变对记录、复制和信息技术等媒介影响在内的摄影史。也许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最有趣的和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想使摄影成为什么?”
在谈及19世纪摄影技术的演变时,该书回溯“摄影”(photography)一词的来源和摄影术发明之争的前尘轶事,不仅知识范围超过平常所知,且论述也煞有趣味。除了卷入之中的尼埃普斯、达盖尔和贝亚尔、塔尔博特,更认为约翰·赫谢尔爵士(Sir John F. W. Herschel 1792-1871)以其最先做出海波定影碳酸银纸本底片和玻璃版卤化银影像的实际成就,足以令其列入摄影术发明人,但出于对塔尔博特的礼貌谦让,他居然以助人为乐的品格没有公布自己已然成功的业绩。而对于国人一直懵懂着的画意派和纯影派之纠结,此处追究出19世纪后期西方艺术的派生脉络:“作为一派艺术运动的印象主义者引发了绘画在摄影世界里的角色反思,于摄影术发明50年之际解放了绘画对摄影的制约。这使得画意派运动必须重新定义照片应该是什么。摄影,一向备受赏识的特性是能够无限地复制自然事物,而用一个词来说明画意摄影—就是‘反摄影’(antiphotographic)。”画意摄影乃是“反摄影”,这也让我们的“常识”吃惊不小。
《摄影百科》对推动摄影史进步的历史人物的考证更为细密、理性,并特设了“摄影技术创新者小传”一章。编辑所做的取舍,基于“单独个人所做的贡献对整个摄影产生深远影响”之理念:摄影的某些事物取决于某些很个人的因素,每个摄影师之于一条道路是一个先行者。在所有摄影史里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还有几个以往被忽略了的重要人物,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位英国天文学家和先驱摄影化学家约翰·赫谢尔爵士。1819年他发现能够完全溶解银盐的硫代硫酸钠,在塔尔博特和达盖尔宣称发明了摄影的1839年,他就独立发明了氯化银玻璃版负像摄影法。赫谢尔慷慨大度地向以上二人和其他人,把自己发现的硫代硫酸钠或称“海波”定影液免费推荐给他们使用。广为称道的“摄影”(photography)这个词,事实上是由在巴西的法国人赫库莱斯·弗洛伦斯(Hercules Florence)造词于1834年;赫谢尔则提出了正像和负像(negative and positive)、乳剂(emulsion)和快照(snapshot)等摄影术语。他研究了太阳光谱的光化作用,并发现了卤化银、氯化物和溴化物、硝酸银等不同的光谱敏感性,还揭示了柠檬酸盐、酒石酸铁和双铁柠檬酸铵的光感性。他发现了红外辐射造成已曝光影像衰退的赫谢尔效应,成为许多现代研究潜影之摄影性质的出发点。1842年赫谢尔以其发明的氰版照相法(cyanotype)制作出第一张蓝图(blueprint),并启示了用胶片制作缩微图像文件的方法。
再比如法国摄影出版商、发明家和摄影师路易·德塞尔·巴兰夸特-伊沃拉德(Louis-Désiré Blanquart-Evrard 1802–1872),1851年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创立了第一家摄影印刷及出版公司。他开发出取代以往低效率的印刷业务的高新技术,扩展出作为大众产品的销售照片生产,并激发了用原作照片出版大印数书籍和照相簿的营业规模。主要得益于他的努力,遂使照片在1850年代得以普及利用。
不仅对摄影发明人的回顾颇具声色,该书对19世纪经典照片的选择与传播过程之回顾,亦少有平常历史叙述的沉闷。众所周知,摄影史经典照片之首乃是印证摄影术起源的那幅《窗口景象》,而该照片有三个复制版本:尼埃普斯所创作的有记录的第一张照片,标题为“勒古拉斯的窗口景象”(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于1826年摄于法国的Saint-Loup-de-Varennes地方。此照片为用照相暗箱拍摄的锡铅合金版“光像图”(heliography 日光蚀刻法),曝光时间至少8小时,用照相暗箱摄制的独幅唯一影像。此影像有三个复制版本:第一个版本于1952年3月复制于英国的柯达研究实验室,为明胶工艺的银盐照片;第二个版本是由赫尔穆特·金斯海姆(Helmut Gernsheim)于1952年3月20-21日在英国的柯达研究实验室复制,用水彩画纸基的明胶工艺银盐照片;此影像深为金斯海姆所重视,他是一个著名的摄影收藏家、历史学家、此百科全书第一版的顾问和撰写者。尼埃普斯影像的最新版本,由哈瑞·兰索姆中心和保罗·盖蒂博物馆于2002年6月联合复制。对其他摄影史经典照片的回溯,也多有出彩之处;如此系统地回顾摄影史的原始图卷,人类影像历史的发端情形登时历历在目。
那么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所理解的摄影,究竟如何定义?《摄影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摄影真正的定义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的过程,它通常需要通过辐射的光能量,作用于光敏表面的机械或电子的照相机设备,从而获取影像。这个过程一直被描述为科学和技术的方法,但是摄影还以其影像的社会影响,对文化给以视觉定义。随着摄影的发明,它永远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
而关于20世纪摄影艺术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该书指出:摄影作为一项现代文明的产物,其要义“是由贯穿文化、政治和技术活动,而浮现的一种以‘现代性’名义的前卫事物,它抵制的不仅是传统的因袭,而且还有艺术的陈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摄影还扮演了向西方艺术传统基础发起挑战的角色。”
20世纪摄影中,摄影除了指向社会问题之外,还指向人的欲望与虚荣,无可否认,时尚摄影和魅态、情色摄影是20世纪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对此单设一章,并对其关系和演变作了梳理,并精到地指出:从19世纪的时装摄影,演变到20世纪的时尚摄影,再到21世纪的Fashion Photography,已经合Glamour和 Pornography于一炉,魅态与色情珠联璧合,巧妙透射出时尚的底蕴。本章基本勾勒出自摄影术发明仅十年光景,便派生出来的时装摄影一脉流泻至今的演化生态,其中涉及世界摄影史上若干神通广大的绝代奇才和摄影怪手,当然包括时尚灵魂的那个布罗多维奇。其实,摄影术本身就是一派现代社会的时尚表现,以时尚之术渲染时尚之物,摄影在这个题材上可供发挥的想象力浪漫无比。或许,时尚摄影的本质就是超现实,至少是现实社会理想层面的靓丽折射,如当初时装摄影的画面人物,无非是窈窕淑女、温良绅士、满目的美妹帅哥加珠光宝气。后来,“审美”理想由唯美而变调为“魅态”,于是做作的风情将时装带入作为生活方式的时尚摄影。进而,时尚摄影显露出其妖冶放浪的本性,色情意味突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窥视,大辣辣地公然裸裎亮相挑战社会道德规范。因而,对时尚摄影的深层分析,无疑掺和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传播学以及政治学以至于性学的基因编码与斑斓元素。
本章内容最具挑战性和争议性,对此撰文作者并不讳言:“不管职业与业余混杂的性摄影和性电影的规模和程度如何流行,色情影像在公众舆论中仍然备受争议。性在西方文化中乃是一种私人愉悦行为,观看他人的性表演则是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现今的性,比之1960年代的性解放更其萦绕人心,我们的视觉文化也越来越被纷纭的性影像所充塞。时装摄影和艺术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混合体的‘时尚—艺术摄影’。色情影像无可置疑地对这两种摄影形式都有所影响。时尚潮流建构的性别同一性,反映了我们的性幻想。恋物癖亚文化和时尚诱惑吸引力的阴暗面,几十年来给设计师和摄影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性敬畏文化’,只要界线划在什么是‘正常的’和什么是‘败坏的’之间,时尚摄影就能生存、兴旺、并且挑战和考验我们。”
文章所述为西方时尚摄影的发展历程,正好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时尚摄影的参照以至超越的一具标杆。也许,时尚摄影史发挥的竟是一部淋漓尽致的《聊斋志异》。西方时尚摄影的审美情趣之移情,恰似蒲松龄的《聊斋》文采之神魂。也许蒲松龄刻画得更为入木三分,时尚摄影恰如那篇《画皮》故事所隐喻的道理。所有的时尚照片都是“摆拍”出来的,然而,如许的欲望彰显,实则暗含着社会纪实摄影的某个本相折面。时尚摄影表现为一种“糖衣炮弹”式宣传,勾世人在“养眼”悦目的快感里“和平演变”,甚或纷纷自我移情为时尚影像的画中人,就像蒲松龄笔下的那些美丽狐仙,令凡人明知被其魅惑而甘愿就范。
既然是一部百科全书,那就不能不谈摄影的理论和批评。
在此评介美国摄影社会很丰厚、而中国摄影界最薄弱的这一主题,笔者颇觉难以着手。只得摘引几处论点聊为话头:
“关于‘摄影与艺术之差异’的有特色理论往往不容易被认知,摄影具有复杂的多重应用性、结构性和文化性。”
“施蒂格利茨以《摄影作品》刊物开始确立‘正典’的传统典范,权威化地遴选那些以任何严肃历史标准都被认为足够重要的艺术家。他的光辉之处在于他能够制度化地通过组合一间画廊、一份刊物、一批艺术家和作家的联合工作而创立一段历史,这对建立摄影作为艺术,给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自1920年代后期建馆起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使命就是引导公众关注现世代的艺术和设计。摄影获选作为引导现代走向的特定文化对象,在1937年由博蒙特·纽霍尔,组织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首次重大摄影展览。作为艺术史学家的纽霍尔,以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叙事方法和与现代文化史相连的事物,从而推出一个重要的思维构架。纽霍尔策划的影展,成为塑造公众对已有媒介理解的核心力量。”
“1940年代末和整个1950年代,米诺·怀特试图建立一条将哲学探询导入摄影的途径,与之并行的是主观实验和存在主义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中的觉醒(有人认为这种观念还体现于垮掉的一代诗人和纽约派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创作)。他提倡阅读照片应该超越其表面所见,而去探索作为启示来源的影像内涵,最后当作语言表达的桥梁。这是鼓励发现环境里惊人的抽象美的实验平台,因而使拍照能够产生诗意的隐喻。”
“街头摄影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悠久传统,但是弗兰克倾斜取景和可变焦距的构图策略,导致了1960年代的摄影新方式,如即时性和偶然性的景物排列和对诡谲的人类行为的感应,挑战了米诺·怀特及其同伙表现的那种隐喻性的作态。盖瑞·威诺格兰德和李·弗里德兰德,两人都认同弗兰克的公路之旅的重要意义,他们拍摄出形式模糊和看似挑战任何明确主题的照片。威诺格兰德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的照片拍到了看起来像照片的世界’,显示出其颠覆姿态的理论观念。”
“摄影理论作为社会人文产物在1970年代,日益以对下列事物的批评反应来证明自身的作用:城市景观、文化差异、国家动乱,种族和性别压迫、政治和战争。对媒介剧增的兴趣也提升了公众对摄影的广泛认识,与之相关的对未开发资源的收集、鉴赏、学识、博物馆扩充照片收藏、高等学府开设艺术和艺术史课程,这些都是确信摄影之重要性的显著迹象。而且批评家们也把摄影现象,视为讨论当代文化问题的一片沃土。这以苏珊·桑塔格1977年出版的评论文集《论摄影》最为代表,她站在代表新锐知识分子的立场,来关注超越任何摄影师的具体意图之影像潜力的多重意义。”
“与艺术圈子相对孤立的讨论同期,一个外在而严谨的新批评观念,由符号学和社会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他认为就广告和新闻图片的多义功能之于后现代社会的政治、种族主义和经济动荡的诱导手段而言,所谓的照片就是‘有编码的信息’”;“还有约翰·伯格以其著作《观看之道》(1974)和《看(1980),强调照片作为视觉文化一个方面的重要性。”
本章如是预言:“也许摄影的现代化历程培养了更大的热情去认识这一媒介的国际视野。数码摄影和电脑的发展使未来的形势复杂化,这一战略性的发展,激发摄影外在的传统工艺技术演化,因而引起摄影文化观念及其意义的进一步讨论。”这种讨论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新时代的不同问题,比如数码影像与数码观众、摄影的证据作用与作伪等,读者正可自己去阅读了解。
所有的摄影百科全书,无疑都是摄影文化生成的基因库,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凡认真求学、治学、论学,古往今来无不注重先哲荀子所言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基于常识的学术关键,在于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史论知识的殷实积累与磨练。总而言之,这即为此《摄影百科》的至要学术价值,实为一个健全摄影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建项目。
译后记补注:被中文译为“百科全书”的洋文Encyclopedia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ἐνκύκλιoς(拉丁转写: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和παιδεία(paideia,指“教育”)。其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摄影百科全书就相当于一座含纳摄影各科知识的博物馆。作为译者,我期待《摄影百科》的有效传播,会对中国摄影社会的常识普及和学术提升,起到克服浮躁作风而踏实进取的良性作用。
2013年7月16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