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剧场,两个舞台

2013-12-29 00:00:00
中国摄影 2013年11期

2013年8月29日,经过4天紧张、高效的评选,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工作在浙江省丽水市落下帷幕,并将在11月初首次亮相浙江丽水。本届国际影展评委采用类别分类评选、一评到底的评选方式,评委由中外摄影家共18人组成,数量较往届多出7位。

本届展览分主题类和非主题类。主题类为“女性”(只征集纪录类作品)。非主题类包括纪录类、艺术类和商业类。“女性”主题类评委由索久林、阿兰·萨亚格和于文国、冯建国、埃利·伯克曼担任。非主题的纪录类评委由王悦、徐步、原瑞伦、金世权(Kim Sea Kwon)和克罗迪奥·布鲁福勒(Claudio Brufola)担任。艺术类评委包括李学亮,鲍昆,彭邦,约翰·沃尔特(Johann Van Der Walt)和亨瑞·曾(Henry Zeng)。商业类评委由王达军、石志民、尼克拉斯·贝林吉尔(Nicolas Berlingieri)担任。

本届国际影展一改往届观看纸质照片的评选方式,实现完全电子化评选,评委们在电脑前即可完成评选工作。组委会特意为本届国际影展准备了一套评选系统软件。这套软件是在之前中国摄协举办的多个展览评选软件的基础上,针对本届国际影展的特点升级优化而成。

对于这种现代化评选方式,评委们一致评价“便捷、省时、省力”—省去了以往来回走动,观看摆在桌子上的纸质照片“长龙”,或者坐成一排“拉洋片”式的评选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保存了体力。而且,每一位评委都有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观看作品上。评委阿兰·萨亚格在谈到这次评选流程的时候说,他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效率”。评委原瑞伦认为,这次评选利用了现代化的图片库管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评选的公开、公正性。评委鲍昆认为,评选的程序严密、有序,大大减少评选结果的争议性,最大程度保证了评选结果的公正性。采用电子征稿和评选的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方便了国外参评者投送作品参评,另一方面,针对本届国际影展来稿量大的特点,电子化评选比较方便,可以减轻评委体力消耗。也有评委指出,电子化评选不便于照片之间平衡比较,从而也对评委对照片的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由于来稿量多让评委工作量很大,但评委们依然表现出认真、敬业、包容、乐观的精神,在评选过程中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艺术观念碰撞。在评选总结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表示,本届国际影展评选工作进展顺利,结果让人欣慰。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举办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吸引国际和国内摄影家参与最多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赛事和展览,自1981年经中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4届,回顾历史数字可以看到,历届累计已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摄影家近36万幅参赛作品。本届比赛共收到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7189名摄影人投送的作品共计76398件(150559幅),数字再创新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余来,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摄影事业也不例外。198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正式加入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简称国际摄联,FIAP),此后参加了历届国际摄联大会。中国的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获得国际摄联支持的国际性赛事展览,其获奖和入选作品都可作为申请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和申请国际摄联荣衔的条件之一。多年来国际摄联所倡导的沙龙摄影风范、唯美摄影风格无疑是国际影展评判作品的重要标准。

从本次影展的一些新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顺应时代变化,力求让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影展焕发出新的面貌。主题类和纪录类的设立,表明国际影展的大剧场中,正在接纳更丰富的摄影力量。组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充分肯定了本届国际影展的征稿结果,并向中外评委、嘉宾介绍了本届国际影展首次设立女性主题、举办国别展、短期培训交流课程和实行推荐人奖励制度等特点。第一,首次设立“女性”主题展,征集真实、全面、客观反映全球女性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纪实类作品,通过摄影唤起全球大众、政府和媒体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今后国际影展还会关注全球发展的不同问题,例如,水资源、儿童、教育、贫困、疾病等问题,希望通过影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第二,首次设立国别展,本届国别展设立国家为法国,因为摄影术发明于法国,明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本届国际影展希望把代表法国现当代摄影水平的展览带到中国来,带到丽水来。第三,首次设立推荐人制度,希望能更广泛、多渠道地征集优秀作品参赛。第四,首次设立国际影展大师班,为中国摄影师、尤其是青年摄影师,面对面与专家们进行深入交流、探索创造条件。通过每届的继承与创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

如今的评选与赛事,是一把三刃剑,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积极参与影展 、影赛不仅是彰显自我摄影才能的机会,也是一种交流创作心得,提高摄影技能的有效方式,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获取好成绩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怎样打比赛?如何挑选作品参展?如何赢得评委的眼球?怎样对待获奖与否?这些因素考验着每一位参赛者的智慧;同时,多元化的摄影生态也在考验着评委的权威性和眼光;影展的成功与否,更取决于规则的制定和自身的定位,本届新增设的CPA奖牌(即中国摄影家协会奖牌)和丰厚的奖金都表明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30余年的发展后迎来了最大的一次变化。如中国摄协国际部负责人陈静所比喻的,主题类和纪录类的设立,极大丰富了国际影展的内涵,一个剧场两个舞台同时竞技的局面正在形成。

如今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爱好者的队伍规模与日俱增,摄影上手快等特性使之成为很多人陶冶审美、尝试艺术创作的首选方式。随之而来是究竟如何界定摄影的记录性和艺术性,如何理解作为艺术的摄影,如何把握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媒介的特性等问题也成为当下国内摄影界热议的话题。本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的转型即是在此背景下所做的尝试性的回应。本刊在选登此届国际影展四种类别作品的同时,结合目前对摄影艺术探讨,综合评委、观察员、媒体各方面的建议和反馈,梳理国际影展评选中出现的新思路和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