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摄影工作会议在陕举行
10月20日至22日,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中国摄协在陕西渭南组织的专题摄影采风活动,并在此期间召开2013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顾问张宇,副主席索久林,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主持。
王瑶在工作报告中通报了中国摄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划的九大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指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国摄协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要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不断调整职能、方位和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对今后的工作重点,王瑶强调,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强化报国之志,强化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摄影人应有的贡献。一是鼓励广大摄影人深入一线,与时代同行,为时代写真;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三是鼓励摄影人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四是拓展摄影的大众化水准,努力使摄影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五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队伍建设。
与会者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本次会议卓有成效,既谋划长远又求真务实,对摄影事业发展和摄协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新思路。与会者还对中国摄协工作提出意见建议,针对各自工作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困难等,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职能、开展公益活动及工作创新等问题展开研讨。
王瑶认真听取了与会者讨论,并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二是希望大家坚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的艺术情操。三是希望大家强化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四是希望大家坚持发扬团结合作的奉献精神。
中国摄协表彰服务基层先进
10月21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陕西渭南组织专题采风期间,对近年来在以摄影文化服务基层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会员,以及在“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进万家”志愿者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团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中国摄协联合各团体会员于2012年7月启动“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送万家”摄影志愿服务活动,各地申报志愿者达近9000人次,共组织214次活动,赠送作品3.2万余幅。中国摄协经研究,决定表彰一批为该公益活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先进团体会员单位和先进个人。重庆、山西、北京、吉林、上海、贵州、甘肃、河南、江苏、河北等省、直辖市摄影家协会受到表彰,宁夏、江西、福建、辽宁、天津、内蒙古、广东、山东、云南、全国公安等地方和行业摄影家协会受到表扬。根据各团体会员的申报,共评出先进个人232人。此次表彰活动是为倡导“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会员进一步树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而举办的。
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双黄蛋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于10月24日至30日在京举办。摄影周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策划的“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是摄影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周与双年展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套装在以中华世纪坛为主场地,同时在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王府井步行街、尚8艺术区等文化场所举行的展览和活动中,有些像一个摄影活动的双黄蛋。
摄影周以“摄影·聚焦世界”为主题,内容包括开幕活动、系列展览、摄影讲堂、专题活动四大部分30余项。摄影周的专题展《影像、时代、印记》以时代发展的脉络为线索,汇集了国际国内众多摄影名家名作。特别展《北京瞬间》通过国内外摄影家的视角,描绘北京巨变的真实瞬间和北京城市文化的多样与繁荣。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是“灵光与后灵光”。本雅明提出的“灵光”一词一直是被看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重要概念。策展人之一蔡萌对主题的阐释为:“今天在‘后灵光’时代的艺术,正处在一种以人造的、社会学的‘灵光’去模拟与重构、弥散与生成出一套新的艺术价值和标准的过程之中。”在此语境下,双年展通过“主题展”、“国际展”、“爆名展!”和“收藏展”四部分,力图展现在新媒介和新技术背景下的摄影状态,力图理清当下的中国摄影与过去的摄影、国际的摄影之间的参照关系。主题展侧重展示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国际展以“地图上的点”为主题,汇集了近年来一些活跃的西方摄影师作品。爆名展以青年摄影策展人提名的方式进行,策展人针对各自主题,策划展览中的小单元,进而呈现出他们对当代中国新摄影状态的思考。收藏展以“本土与西方”为主题,是从美籍华人靳宏伟新近收藏的藏品中挑选出部分精品。
本届摄影周除吸引业内人士外,还增加了大众的参与度。在“专题活动”部分特别设置了专家见面会、图书角计划、随手拍大众手机摄影有奖活动、新媒体新技术体验坊等一系列专题活动。
丽水摄影节,包容与转向并呈
“中国第15届国际影展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于11月10日圆满闭幕。本届摄影节共推出展览200余个,展览照片多达6000余幅,参展摄影家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但丽水摄影节的精彩绝不在于照片堆积数量庞大,而在其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价值的摄影文化。在当今推崇“多样性+个性+探索性(当代性)”的背景下,国内外的摄影节基本上是“主题展+个人展”的路子(主题展由心思各异的个展构成),不少摄影师对这种趋势巧加迎合,经常以极端的视觉风格和展览形式“出柜”,脱颖为“新锐”。摄影文化与传统的联系渐行渐远,肤浅、浮躁、“快餐”流行,攒个个展、占个地盘、成名15分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摄影心理。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丽水摄影节核心展的第15届中国国际影展,愈加彰显了其独特地位:首先,它是国际摄影节中少见的高水平的大型综合展,视野开阔,大气磅礴,制作精良,风格多样;其中许多获奖摄影师都有举办个展的能力,但在国际影展中仅有几幅作品入选,这使整个展览得以保持相当高的水平。其次,主办方中国摄协的官方地位,决定了这个展览追求的是稳重大气,既有与厚重传统的血肉联系,又有对多样性美学的包容——在摄影文化越来越追求当代艺术之不稳定美学、“无效率艺术”的情势下,中国国际影展发挥了类似于稳定器的作用。
本届摄影节另一个亮点,精准地呈现了当前中国摄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转向。当前中国的社会进程,决定了问题意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当然也应该是中国当代摄影的核心内容,许多摄影师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从以前单纯追求画意之美,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方面,在欧阳世忠、唐浩武等一批摄影师的展览中都有突出表现。对“转向”的关注,也同时显示了摄影节具有扎扎实实的学术水平。而高校学生作品联展中涌现的一批高水平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校表现尤为突出。
展览之外,摄影节期间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专家见面会、“感受丽水”摄影大赛、摄影采风、器材展销、丽水文化展演等。10日晚,经鲍昆、矫健、于德水等7人组成的评委会认真严格的评选,《摄影与书》《星星的面纱》《出发点》等10个展览被授予“摄影节大奖”,《禾生》《水滴》《三峡游记》《中国铁道工》等30个展览被授予“最佳展览奖”。
2013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揭晓
10月17日,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揭晓,出生于新西兰的摄影师罗宾·哈蒙德(Robin Hammond)以《判罪——危机中非洲国家的精神健康问题》(Condemned–Mental Health in African Countries in Crisis)摘得大奖,并获得3万美元的奖金以帮助他完成这个已经拍摄了两年的项目。该项目记录了非洲几个地区的精神健康问题,以及虐待与忽视精神病患者的现象。同时,摄影师西班牙摄影师哈维尔· 阿尔塞尼亚斯(Javier Arcenillas) 凭借项目《红色笔记》(Red Note)获得了5000美元的尤金史密斯助研奖,该项目关注的是丁美洲的暴力犯罪问题。
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以关注人道主义问题的长期纪实项目为资助对象,今年的这两位获奖者是从42个国家的184名项目提交者中选出的。
11届露西奖颁奖典礼在纽约举行
10月27日的夜晚,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摄影家、策展人、评论家、图片编辑和出版人等各类精英,他们盛装出席露西奖(The Lucie Award)第十一届颁奖典礼。露西奖是由美国非营利慈善机构露西基金会于2003年创立,旨在表彰全世界摄影业界最杰出成就而举行的年度颁奖盛典。露西基金会在设立露西奖的名称时,之所以选用“Lucie”,是因为该词具有“光线”的含义,贴切地反映出摄影与光线的密切关系。
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夜晚。中国摄影家李振盛成为首位华人摄影家荣获露西纪实摄影杰出成就奖,使得他跻身曾获得露西奖的其他著名摄影大师的行列,其中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勒松、马克·吕布、威廉·克莱因、约瑟夫·寇德卡、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荒木经惟和安妮·利博维茨等。当晚,中国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在向李振盛颁奖之前表示,他为李振盛获奖而感到骄傲,“这并非因为李振盛是一个中国人,也不仅仅因为他的摄影成就;而是,李振盛先生所跻身的这群大师行列,是在良知与痛感的永恒关系中,用镜头,使人类对自身的行为保持震惊”。
身着唐装的李振盛在接受该奖时激动地表示,在他五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的镜头始终聚焦中国平民百姓,拍摄他们的悲欢与艰辛,记录他们走过的风雨历程,留下数以万计的历史碎片。他有一个信念:“在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村里,任何角落发生人为造成的大灾难,都应当成为全人类共同记取的教训。记录苦难是为了不让苦难再发生,记录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本届颁奖典礼,还向美国摄影家约翰·怀特(John H. White)颁发了新闻报道摄影杰出成就奖。怀特是美国资深的新闻报道摄影家,也是最早从事该行业的黑人摄影家之一。他一直为《芝加哥太阳时报》拍摄新闻照片,直到今年5月与他在该报的全体专职摄影师同事一道被报社解雇。因此,他获得露西奖,也是对他本人以及他的同行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美籍芬兰摄影家阿诺·拉斐尔·闵奇恩(Arno Rafael Minkkinen)获得艺术摄影杰出成就奖。闵奇恩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一直在世界各国旅行,并以大自然和大城市为背景拍摄自己的身体与这些景观融为一体的作品,形成了具有独特摄影语言的风格。获得本届人道主义奖的美国女摄影家丽莎·克里斯丁(Lisa Kristine)是一位走遍100多个国家用影像记录土著人民文化的摄影家。近年来,她与“解放奴隶”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拍摄世界各地仍然存在的现代奴役现象。她的作品不仅揭露被奴役者的状况,同时还能发现他们的尊严和美感,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露西基金会为德国著名艺术出版人贝内迪克特·塔申(Benedikt Taschen)颁发了远见卓识奖,塔申的出版策略一直坚持用高品质的印刷、独特的视角和低廉的价格来吸引读者,而且还在选题和制作方面独树一帜,通过这种方法将艺术带入更加宽广的公众视野。今年该出版社因推出萨尔加多题为《创世纪》的摄影画册,而同时获得本届年度最佳摄影出版人奖。
此外,美国资深时尚摄影家维克托·斯克雷纳斯基(Victor Skrebneski)获得时尚摄影杰出成就奖。《华盛顿邮报》摄影总监玛丽安妮·葛兰(MaryAnne Golon)获得年度最佳图片编辑奖、英国泰特美术馆策展人西蒙·贝克(Simon Baker)和绍尔·马夫里安(Shoair Mavlian)共同获得年度最佳策展人奖。今年刚改版的美国《光圈》杂志获得最佳摄影杂志奖。
露西基金会每年还举办“国际摄影奖(IPA)”公开赛,评选一位年度最佳国际摄影师奖,今年获奖者是美国摄影家布鲁克斯·克罗夫特(Brooks Kraft);并向年轻摄影师卡洛塔·卡达纳(Carlotta Cardana)颁发“年度发现奖”,他们分别获得1万和5千美元的奖金。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侯赛因·法米尼(Hossein Farmani)在颁奖典礼上宣布,明年将为中国和俄国专门举办露西摄影奖,进一步扩大露西基金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江融)
黟县国际摄影大展开办摄影讲习所
11月2日至6日在安徽黟县举行的2013中国黟县国际摄影大展,和平遥、大理的摄影节一样,有诸多的展览和讲座,也在努力拼合本土和国际之间的缝隙,在旅游的热闹背景下,也留下了许多真诚的摄影者的背影。一个名为“屏山一期摄影讲习所”的摄影教育活动成为此次大展的亮点,受邀参加的王庆松、安哥、姜健、彭祥杰、杰拉尔德·普赖尔(Gerald Pryor,美国)五位摄影家在带领100名学员在黟县屏山村观看展览、开展学术讲座、点评学员作品,四位中国授课者都是活跃在中国纪实和艺术摄影一线的摄影家,他们以摄影展览和阐释自己的作品切入讲座,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到2010年以来摄影发展的线索,同时在课堂上下与学员们就拍摄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讲习班的授课者之一彭祥杰充满感慨地说:“活动出乎预料,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还在认真地思考摄影的问题。老师和学员之间的紧密互动,缩减了睡眠和欣赏美景的可能和时间。”该活动的组织方期望在未来通过中国乡村实践公益性质的“屏山摄影讲习所”模式,把黟县屏山古村逐步打造成为汇集摄影展览、摄影教育、摄影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的基地。
袁毅平学术思想研讨会京召开
10月13日上午,袁毅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郊稻香湖景酒店举行。88岁的袁毅平和北京高校摄影学会理事长殷强、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多所高校摄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的领导、学会顾问、摄影理论界专家、在校研究生代表等共同出席了会议,探讨了袁毅平的摄影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方面的大量成果对中国摄影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浮生二十四小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11月14日,摄影家杨凯生的新作《浮生二十四小时》发布会在三联书店举行。该书共收入杨凯生摄影作品过百幅,配文则以散文诗的形式出现,或者抒发人生感悟,或者对画面做诗意解读,简洁明快,朴素新颖。“杨凯生的摄影作品安静凝练,耐人寻味,技术精熟却从不炫技,对生活理解深刻却从不故弄玄虚。一切的一切,都蕴含在平和的画面元素中,融化在朴实的意象组合中”(见《浮生二十四小时》序二),这种平和朴实正好给读者创造了一种慢读细品的空间。来自中国作协和中国摄协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参与了发布会并对作品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