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星经理谭旭到菜鸟经理刘格菘,6年间中邮核心成长如坐过山车般,从风头浪尖跌落至谷底,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只基金成立6年,净值缩水过半,基金经理几易其手。根据2013年半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中邮核心成长基金份额净值仅为0.4446元,不仅在中邮创业旗下多只偏股基金中垫底,在同类基金中亦属靠后。而正是这样一只被基民戏称为“别人跌的时候你在跌,别人涨的时候你还在跌”的“最差”股基,目前份额却高达为121.16亿元,占中邮6只偏股基金总份额的55.6%,为中邮创业基金份额之最。
就在今年8月底半年报出炉前数天,中邮核心成长逆势调整基金经理人选,擢升了一名“菜鸟”经理刘格菘,与此前的邓立新共同管理该绩差基金。公开的履历显示,刘格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主任科员,中邮创业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并无独立管理任何基金的经验。
从明星经理谭旭到菜鸟经理刘格菘,6年间中邮核心成长如坐过山车般,从风头浪尖跌落至谷底,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大胆启用新人,能否让该基金挽回颓势?
净值严重缩水,被套者甚众
多家银行理财部客服经理向本刊记者透露,由于中邮核心成长表现惨淡,他们已经不愿向购买者推荐该项基金。殊不知,如今门可罗雀的破落户,曾经也是朱门贵公子。中邮核心成长基金成立之初即由明星经理谭旭管理,并在其任期内实现了9.19%的回报率。
一位在中国邮政工作的老基民告诉记者,中邮核心成长面市之初曾被普遍看好,可谓是抱着金蛋出生,当时他身边不少同事,甚至与同事沾亲带故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纷纷解囊申购,一“基”风行,洛阳纸贵。
中邮核心成长基金成立于2007年8月17日,根据当年年报显示,其期末基金份额总额超过423亿份,而仅仅一年之后,2008年报披露的期末基金份额总额将至372余亿份,净值年度跌幅高达60.32%,其表现在120只同类基金中已排在100名之后。这时不少基民已经开始知难而退,用脚投票,赎回了自己的基金份额。也有不少人骂着娘坚守下来,“在网上骂得最响的往往是心存一丝侥幸的人,不抱希望的早就默默的赎回,看都懒得看了,哀莫大于心死。”前述老基民说。
2009年,沪深300指数上扬96.71%,中邮核心成长净值年度涨幅也水涨船高,达到77.80%,比行业平均涨幅还高出了近6个百分点。这样的表现在此后数年可以说绝无仅有,即便如此该基金也未能挽留住基民的信心,不少人反而趁机逃出,中邮核心成长在此后几年可以说一泻千里。截止今年8月底,中邮核心成长在同类基金中仍然相对靠后,有180余万持有人处于亏损状态。
经理频频换人,翻盘神话难再现
翻开中邮核心成长的基金经理变更记录,6年之内该基金共经历了5位经理,其中只有彭旭在位时,实现了9.19%的回报率,不过从基金成立之初上任到离开,彭旭管理这只基金仅171天。2008年2月5日盛军接替彭旭成为新的基金经理,直到2011年3月24日离开,成为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个人,并留下了最差任期回报率-32.29% 。盛军之后上任的谭元春在独立管理该基金56天之后,迎来了一位共同管理人邓立新,两人执掌时间为348天,创下-23.66%的回报率。此后的2012年3月4日,谭元春离开,邓立新独掌中邮核心成长,直至今年8月22日,任期回报率为-7.21%。此后,邓立新又迎来一位新的共同管理人刘格菘。
而此次中邮创业将一个没有任何基金经理任职经验的新人放到旗下最大基金挑大梁,着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频繁更换经理的结果是基金业绩越来越差,任用年轻的基金经理等于是用基金持有人的血汗钱试错。
不过对于任用新人,中邮创业基金总经理周克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明星经理谭旭离职之后,周克开始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的基金经理和主力研究员。2012年公司旗下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以76.75%的收益率成为股基年度黑马,而其管理者任泽松在提升为基金经理之前也和刘格菘的情况一样,是一个从事证券管理仅一年的菜鸟。
周克的这一思路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可,他们很快发现,任泽松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规模不足1亿元,这连刘格菘的百分之一还不到,对小白鼠管用的药剂,注射在人的身上未必会产生同样效果。
坐享巨额管理费,进取缺乏动力
尽管表现如此糟糕,中邮核心成长却是中邮创业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根据2013年半年报显示,该基金当期发生的基金应支付的管理费为97,566,828.07元。按照其说明,中邮创业基金的管理人报酬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50%的年费率计提,逐日累计至每月月底,按月支付。计算公式为:日基金管理人报酬=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1.50%/当年天数。而在中邮创业旗下的数只基金中,中邮核心成长的基金净值占比过半,可以说公司一年的管理收入大半依赖该基金。因此有基民讽刺说,如果该基金涨起来,基民肯定逃走,这样一来管理人只能去喝西北风了,所以是涨亦忧,跌亦忧。
在投资方向上,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从其持仓情况来看,中邮核心成长基金不能有效踩准市场节奏,行业配置和择股能力较弱。比如在2012年底的周期股行情中,该基金重仓股中仅有两只地产股,而在今年经济复苏情况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其将配置重心转移到金融、地产及白酒板块,对于医药、文化传媒、电子信息等成长板块则鲜有涉足。另外,从其股票仓位的变动情况来看,虽然基金经理有一定择时意识,但仓位控制与市场走势也有一定偏差。总体来看,该基金风格不够鲜明,且在时机把握和个股甄别能力上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