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之抉择 难以两全的孝道

2013-12-29 00:00:00
世纪人物 2013年3期

春节回家过年,围在父母身边尽孝道,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就是这个“孝”字难坏了不少人。在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许多人的团圆梦难圆,去谁家过年成了艰难的“抉择”。除了自己的父母,还有对方的老人需要你来孝敬,懈怠了哪边都不妥,但分身乏术,怎么办?

作为80后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成家立业了,很多家里的娇娇女、独苗苗都成了人家的儿媳妇。中国人讲究的是“夫权制”,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嫁进门的媳妇要把婆家当成第一亲人,自己的亲爹妈反倒要靠后站。于是,理所当然的、顺理成章的老祖宗定了规矩,儿媳妇必须要回婆家过年!否则,就叫乱了体统!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们陆续建立家庭,“年夜饭在男方父母家吃”这一传统习俗的壁垒,已经被逐渐攻破。两个人陪伴四个老人,做子女的,谁也不忍心让父母孤孤单单地过年。

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老人的说法往往是:其实在哪边过年都一样,只要他们自己过得开心,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哪个父母心里不想着让孩子在自己身边陪着自己过年?爷爷奶奶想念孙子孙女,外公外婆想念外孙外孙女,这是在情理之中的。

回谁家过年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有消息说,因为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离婚的比例在逐年升高。如果为了去谁家过年这事儿伤了感情,那真不划算。理解万岁,但问题摆在面前谁也不能忽视。于是,有人专门为回谁家过年定了方案。

方案一:公平型,轮流坐庄,不偏不向,今年男方,明年女方。夫妻双方约定,如果今年到男方父母家过年,明年就要到女方家。一年一轮,不偏不向。不过轮到陪自己父母那一年时,也别忘了抚慰一下做出牺牲的一方。

方案二:个性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新年过半,再回小家。年三十到初三,小夫妻俩可以各回各的父母家过年团聚,初四开始,小两口再团聚。如果有了小孩,跟着妈妈去外公外婆家还是跟着爸爸去爷爷奶奶家倒成了问题。

方案三:合家欢型,您家俺家,合成一家;您娘俺娘,欢聚一堂。把双方的老人都接到自己家里一起过年,这样就真的大团圆了。花费有点大,但皆大欢喜。

方案四:时尚型,双方老人,共同组团,一起出游,在外过年。小夫妻可以带上双方父母,组建一个旅游团到外地去过年。这种方案虽然花费较高,但一年就一次,大家都开心。

方案不错,但如果习俗不同,小两口就犯难了。

在很多农村地区,在男方家过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城市读大学、工作、结婚,城市的这一风俗已经慢慢淡化了。“双独家庭”的新形势让很多“城乡结合”的年轻人感觉左右为难。

曾伟是山东临沂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张婷是河北某城市的女孩,婚后第一年,曾伟告诉张婷:“按照老家的风俗,结婚后第一年必须回婆婆家过年。”于是,张婷便跟曾伟回临沂农村过了一次传统新年。“虽然婆婆家天寒地冻的,过年的习俗很麻烦,可是我感觉还挺新鲜的。可到了第二年,我觉得肯定是去我家啊。结果他跟我说,今年还是去他家过,我就不乐意了,难道以后年年都要去吗?”张婷很不满。

为了这事,曾伟也受了不少委屈。曾伟的父亲觉得儿子很没出息,“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定不了,什么都听你媳妇的,过年必须回来过,不然邻里乡亲们得怎么笑话咱们?”曾伟的岳父岳母也给曾伟打电话:“我们给你们准备好房间了,还买了一套新的床上用品,就等着你们回来住呢。”

为这事两人没少吵架,张婷不说,曾伟家太霸道了,而曾伟却觉得,张婷太不懂事,老家的习俗哪能说破就破,可丈母娘也不是好惹的,闹不好,两家就要为这事闹次大矛盾。回谁家过年,曾伟、张婷都犯难。

还记得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对在异乡生活的夫妻在单位年会时抽中了春节出外旅游的大奖,他们欢欣雀跃,并告诉父母过年不回家。父母电话里为他们高兴,却在放下电话后独自神伤。就在那天夜里,男主人梦到,自己和妻子开心地游玩,自己的父母却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孤独地过年……于是他和妻子放弃了那张春节豪华游的机票。

总之,过年了,老人盼子女,子女思父母,无论和谁在一起吃年夜饭,都不要忘了向身边冷清的亲人们问一声好!同一时间,孝道难两全,但哪怕没在他们身旁,也别忘了去尽心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