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烟花是为了安全,怕引起火灾,怕伤到旁人,更怕无意外的身中剧毒。
当蛇年的烟花爆竹于2月5日在北京统一上市。一场空前的抵制烟花的风暴早已热浪扑来。在很多人看来,不放烟花不会有性命之忧,倒是放了烟花难保健康安全。
于是作家都向公知迅速转型,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微博上发起“春节期间遇雾霾空气污染禁放烟花”投票,有超1700人参与调查。数据显示,近85%的网友赞成“我同意遇污染天禁放烟花”,仅15%左右的网友表示“反对”。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也于2月5日首次推出了“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根据风、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将“适宜”燃放、“不太适宜”燃放、“不适宜”燃放依次分为1、2、3级。根据7日发布的“北京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9日(除夕)至12日(初三)总体为2级“不太适宜”燃放,13日(初四)为3级“不适宜”燃放,14日(初五)至15日(初六)为2级“不太适宜”燃放。
其实禁放烟花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
1994年,在北京城春节上空飘荡了上千年的烟花,随着政府一纸禁令烟消云散。北京市政府从1993年12月1日起,规定在城市中心的八个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者要处以100元到2000元的罚款。随后,全国陆续采取禁放政策的城市共有282个。
这条禁令是顺应当时民意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和八个城区近郊区人大、政府对8万多市民的调查统计,赞成禁放的占84.6%,反对的占13.2%,持保留态度的占2.2%。
禁令的理由和今天民众的呼吁别无二致:安全和环保以及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
后因执行这项禁令的社会管理成本相当惊人。禁改限的呼声日益高涨,到2004年已有105个城市解禁,其中包括上海、杭州等城市。北京当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3%表示应该完全禁放,66%的人认为不应禁止,但应有所限制,11%的人认为应该完全放开。
2005年,北京市政府再度顺应民意,并以“执法成本很高、社会效果不好”为由,将严禁了12年的烟花放出管制牢笼,完成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轮回。
如今,本是春节讨吉利、营造喜庆氛围的烟花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安全和环保,因为它惹着了PM2.5这个给很多人带来噩梦的颗粒物。2月17日,环保部通报春节期间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月9日—15日,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74个城市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4.7%,超标天数比例为45.3%。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最大超标倍数为4.7。
刚刚回京的人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消息:中国科学院公布了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最近的强雾霾事件,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专项组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在北京地区,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
控制雾霾需从控制污染物排放着手。禁放烟花到底会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多大效果,在各界尚有争论。但近些天来的雾霾天气让人们不得不防。据媒体相关报道,在尚未禁放烟花的情况下,北京市春节期间的鞭炮销量同比下降45%,少卖鞭炮25万箱。
是否禁放,政府还来不及做决断。只是不知道如果再度禁放后,北京居民会不会在短暂的欢呼后,寂寞难耐下再度向往烟花满天、爆竹声声的热闹?随后“执法成本很高、社会效果不好”的呼声再起?毕竟,这个城市已经历一次从禁到限的轮回——且都是在顺应民意。而任何一次“朝令夕改”都是政府公信力的透支,都会造成社会管理资源的无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