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式道德学习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使其成为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个案呈现与分析表明,小学生关心他人需要成人适时指导,在体验关心、实践关心的过程中学会爱与被爱,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
城市小学生;关心他人;道德学习
徐友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侯晶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如今,过分注重道德知识灌输的传统道德教育日益受到批评,道德从“教”走向“学”,“道德学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注重道德情感因素的关怀式道德学习受到广泛关注。关怀式道德学习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使其成为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种关系性关怀的形成是A洞察到B的需要,通过动机移置对B实施关心行为,与此同时B接受A的关心并反馈的过程。这种关系并不是说“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像贴标签一样永久地贴给不同的人,良好的关心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在交流和接触过程中双方交换位置和角色。[1]
笔者在J市某小学与学生的交流中,深感孩子间的那种关心—无论是热烈的还是默默的—的真诚。作为道德学习主体,小学生有其能动性,但作为未成熟的道德学习主体,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关心品质的形成呢?在把研究问题聚焦于小学生关心他人情况后,笔者采用方便抽样方式,选取一名小学四年级女生M作为研究对象。笔者与M于2012年2月相识并成为其家庭教师,在近8个月的接触中,逐渐对其有了较深了解。M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其生活环境、观念态度在城市小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M关心他人的个案呈现与分析
(一)个案呈现
1.关心同学、老师的维度
(1)“他们好得很”
访谈者:你觉得同学、老师需要你的关心吗?
M:不需要,他们都好得很。
访谈者:怎样一个“好得很”呢?
M:一般都没有事啊。因为讲关心,得是发生什么大事后。
可以看出,M对“关心”的理解就是对方遭遇了“大事”,而这种“大事”在她看来还未发生。访谈中,笔者对M进一步澄清了“关心”的概念,说明不一定非有“大事”才需要关心。她若有所思,但想到的主要还是学习上的一些互助行为。
(2)“表现不好的得努力”
访谈者:你说成绩不好的没有朋友?大家对成绩不同的同学看法不同吗?
M:会呀,表现不好的人就得努力呀。
访谈者:你是指成绩方面?
M:嗯。
访谈者:成绩好的同学不喜欢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
M:对啊。
访谈者:你觉得呢?
M:我就这样子啊。
访谈中,M多次提到“表现好”。在她看来,“表现好”是成绩好,这样的学生可以当班干部、会有朋友;“表现不好”是成绩差,这样的学生会被同学歧视、没有朋友。因此,“表现不好的”要努力提高成绩以提升自己的地位。
(3)“离心情不好的(同学)远点”
访谈者:如果同学心情不好,你会怎样?
M:就离他远点。
访谈者:如果是好朋友呢?
M:那就问他怎么啦。
访谈者:他会怎么回答呢?
M:他会讲这几天心情不好,我说“哦”,然后他就说“不要理我”,我就赶紧走了。
在一次闲谈中,M说伤心时大哭一场就没事了,不可能去和别人说。当同学心情不好时,M不会“招惹”他们,会“找别人玩”。对于好朋友,她也会表示一下关心,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2.关心家人的维度
(1)“他们不需要”
访谈者:你觉得爸妈辛苦吗?
M:不辛苦。他们放假,我们不能放。
访谈者:爸爸上夜班,熬夜不辛苦吗?
M:上夜班的话,他都要睡到下午三点多,到五点才去上班。
访谈者:那你觉得爸妈需要你的关心吗?
M:不需要。
访谈者:为什么?
M: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我关心呀。
对于家长的辛苦,M没觉得,甚至认为自己更辛苦,因为父母放假的时候,自己还得上学。
(2)“等我长大后吧”
访谈者: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M:母亲节。
访谈者:向妈妈有什么表示吗?
M:没有。
访谈者:有没有想过买枝花?
M:真的没有。
访谈者:没有做过,但有没有想过?
M:有。以后给她买金戒指、金项链,但要等我长大后吧。
在M看来,家长不需要自己的关心,母亲节对自己而言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自己需要家人关心,但是对家人的关心只能等自己长大了、有能力了才能付诸实施。
(3)“没有什么感觉”
访谈者:有时候妈妈不太舒服,你会怎么做?
M:帮她弄药,给她喝药。
访谈者:家人身体不舒服时,你有什么感觉?
M:没有什么感觉呀。
访谈者:身体不舒服会很难受的,我记得你上次感冒还哭了呢。
M:(“呵呵”地笑了)但是他们都会去上班啊。
如果家人身体不舒服,她自己会尽点力(弄药)。她自己不舒服会难过得大哭,可是对家人却“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他们都会去上班”。
3.关心邻居、陌生人的维度
(1)“不想和邻居聊天”
访谈者:以前在农村时和邻居熟悉吗?
M:嗯。
访谈者:那时候有没有互相关心帮助过?
M:(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有关心啦!
访谈者:就是一些小帮助吗?比如缺东西,会怎样?
M:哦,那就借别人的,但现在不会了。
访谈者:现在和邻居聊过天吗?
M:没有。
在农村与邻居的交往较为频繁,在小事上也会互帮互助。如今在城市生活中,邻居变成了没有交集的陌生人,谈不上关心、帮助了。
(2)“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访谈者:你有没有跟陌生人说过话或帮助过他?
M:(语气相当坚定)不可能。
访谈者:为什么?
M:陌生人不都是坏的吗?
访谈者:谁告诉你陌生人都是坏的?
M:(叹了一口气)小时候家长就跟我说不能跟陌生人讲话哦。
访谈者:今天我在图书馆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向我求助,还给了我他联系方式了呢。
M:和陌生人不能乱讲话。他给你写了什么,你都撕掉扔进垃圾箱,千万不要理睬他。
对于与陌生人是否要交流这一问题,M显得很惊讶。“陌生人不都是坏的吗?”“千万不要理睬他!”她的言语中透露出她对陌生人的高度警惕。
(3)“他们太脏了”
M:最近有一个外国人给乞丐吃薯条,成了“薯条哥”。
访谈者:你会那样做吗?
M:(摇头)看到乞丐都很那个,太脏了。
访谈者:除了太脏,还有什么感觉?
M:没了。就觉得不该跟他们讲话。
访谈者:乞丐向你要钱,你会给吗?
M:那些要钱的乞丐,不一定是真的,要到钱他就带回家给自己用了。
访谈者:乞丐要钱不给自己用,给谁用呢?有没有觉得有些乞丐挺惨的?
M:(打断访谈者)没有。
从生活环境看,M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量较大,然而她对乞丐的态度并没有因“薯条哥”而有所改变。“太脏了”“就觉得不该跟他们讲话”“不一定是真的”,这些话表现出她对乞丐的厌恶与蔑视。
(二)个案分析
1.关心的敏感性不强
初次与M提及要对她进行访谈,她表现得很积极,不时地询问访谈的准备情况。然而,当真正进入“关心他人”这一主题时,M表现出负面情绪,认为“没什么说的”,这从侧面可以看出M对“关心”话题本身很排斥。对M而言,有“大事”才需要去关心,可是“我们班的事才少呢”(暗指班里没有大事发生)。在对别人需不需要自己关心这一问题上,她认为陌生人、同学、老师甚至家人都不需要自己的关心。“他们好得很”“他们不需要”“他们太脏了”……对于关心他人,M表现得较为淡漠。
2.关心的行动能力不足
对心情不好的同学,M会察言观色,“离他远点”。对于朋友,自己的关心往往被别人的“不要理我”打发了。M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假设你的朋友东东是一个害羞的人,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得让人听不清。作为好朋友,你会怎么做呢?M回答:“不要太害羞了,勇敢点,大声回答问题是很好的表现,同学、老师会更加喜欢你的。”问及班上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并鼓励过他,M说:“他和我说话就很大声啊,他一直这样,在学校声音都很小。”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面对这样的同学时,她也没有给予关心和帮助。
3.缺乏自我反思
当对朋友的关心被无情拒绝,M会若无其事地接受,未曾想过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当同学因成绩的缘故而受到不公正对待时,M并未对其合理性有所怀疑。生活在充满家人关心的环境中,自己总是索取着,至于对家人的关心得等到自己长大再说。看到邻居,犹如见到陌生人,却从没想过为什么打声招呼这么难。知道“薯条哥”事件,也只是把它当做“新闻”,仅仅一则消息而已,却没有想过为何自己对乞丐的态度与别人有如此大的差别。
二、影响M关心品质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生活环境安逸
M的爸爸谈及M关心他人这一话题时有所感触:“她还小,这个年纪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玩,哪里会想关心他人。她中午在学校外面的饭馆吃饭,一顿就要12块钱,晚上回来两顿没肉就要叫嚷了。生活得这么安逸,根本就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怎么会想到别人需要关心。”在M看来关心很重要,但这种关心是单方面的,仅限于家人对自己各方面需求的满足,可是他人(甚至包括父母)却“没有什么大事”能让自己关心且自己也没能力去关心。
(二)学业成绩身份化
对M而言,“表现好的”与“表现不好的”之间有且应该有明显的界限,她只能和“表现好的”交往、做朋友。关心他人的动机产生于相遇,如果用成绩把人划分等次,只和“表现好的”玩,那么相遇何以发生?学业成绩往往被不加掩饰地身份化,成为青少年身份的象征。根据成绩给学生贴上标签,对同学交往以及关心氛围的形成有不良影响。
(三)班级关怀氛围缺乏
“我们老师说:‘我很忙,不是流血事件不要找我。’”“老师就在我们面前叫他‘傻子’呢。”一次,M兴奋地谈起他们的春游,好多惊险的游戏,那些身高不达标准的同学只能看着别人玩。至于游玩的地点,也由老师决定,同学也不敢有意见。从M的话语中,丝毫感受不到她对那些“不能玩的同学”的同情,那句“我们班有些矮子不能玩”透露出些许嘲笑。作为老师,我们若不能以身作则,注重情感上的熏陶、引导,又怎能期待教育出一个有爱、懂爱、会爱的人?
(四)对陌生人过分警惕
M对陌生人怀有极其戒备的心理,“陌生人都是坏的”。正如在《祖母》的故事中,陌生人是“狼”,“狼”是要吃孩子的,不能给他打开房门,也不能轻易给他打开心门。这就有了面对陌生人时的戒备,面对不同于自己的人时的提防。[2]一定的安全意识是必需的,但过分的警惕可能对孩子关心能力的迁移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正如M所说:“长大了更不会(关心陌生人)啦,因为从小就不会,长大了就更不会啦。”
三、促进关心品质形成的道德学习策略
(一)体验关心,学会受爱
1.运用关爱的语言,创设关怀氛围
要让孩子成为懂得爱、会爱的人,我们需要认识到仅是拼命挣钱让他们过丰富的物质生活,抓紧教学、传授道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若不能让他们体会到关心、正确理解关心,又怎能奢望他们去关心他人?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纽带,说出口的话是一种有力的“具有灵魂”的力量。家长应多和孩子交流生活,而非仅仅关注其作业、考试的分数以及名次。在班级里,老师应积极创设关心的氛围,让孩子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当然,关爱不是溺爱,需要坚持一些根本性的原则。不能在孩子胡搅蛮缠时退让,对孩子也要学会说“不”。
2.培养孩子同情心,引导其体悟关爱
对同情心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同情心是指对他人困境的一种移情,而亚当·斯密指出同情也应包括对别人快乐的同情。“同情快乐让人心情愉快,只要没有妒忌作怪,我们就乐于沉浸在极度的欢乐中。”[3]笔者认为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同情时,要注重对苦难和快乐两种类型情感的同情。有的孩子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对他人的快乐却妒忌。此外要掌握度的问题,如果过分同情,可能让对方觉得被怜悯,这对被关怀者同样是一种压力。道德学习除了需要记忆、思考、想象外,更重要的是靠体验、领悟。关爱品质的获得,需要在关爱的心理文化氛围中生活,接受感染、熏陶,自己去体验、感悟。[4]
(二)实践关心,学会创爱
1.关心能力的培养
关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成人在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的同时,也应让他们明白在有些事情上,他们是能够而且应该去关心、帮助他人的。以捐款为例,老师应该做的不仅仅是通知大家捐款,而更应该让这些事件通过图片、视频或者讲述等方式让他们有所感受,从而产生对受灾人民的关切之情。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捐钱而非仅仅是要捐多少钱,也许这对低龄儿童有较大困难,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教育,终究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2.爱的迁移
迁移学习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创设多种情境,运用迁移理论,反复实践,才能积淀为一种稳定的行为。[5]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一文中从关心自己、关心亲近的人、关心陌生人到关心动植物和地球、关心物质世界和知识,阐述了一种关怀圈理论。从爱己推及到爱人,这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让孩子学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别人的痛苦或快乐产生一种共情,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懂得爱、会爱、创造爱的人。■
参考文献:
[1]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
[2]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
[3]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0.
[4]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12):37-43.
[5]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8.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