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不改中原韵 一腔赤诚咏京城

2013-12-29 00:00:00王捷
人民音乐 2013年1期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承办的“中原乐风”河南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于2012年8月20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作为河南省优秀剧(节)目北京展演月中的重头戏,河南民族乐团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积极准备了这样一台极具地域风情和艺术高度的音乐会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原人民的心愿。

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始终处于祥和热烈的氛围中,一曲曲洋溢着中原戏曲音乐风格的作品在指挥家张列和河南民族乐团的共同演绎下,将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地域风情以及作品中的真挚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强烈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以致于在观众们的盛情要求下加演了三首作品(刘文金的《乡村的节日》、刘湲的《火车托卡塔》、赵季平的《好汉歌》),再次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这场音乐会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个特征:

一、地域性强 风格鲜明

从音乐会的标题“中原乐风”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场以河南音乐风格为主的音乐会。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戏曲大省,上世纪80年代据可查剧种约有三十余种之多,较为著名的剧种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落腔、道情戏、四平调、坠剧、豫南花鼓戏、二夹弦等,更有像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长期以来,河南戏曲在剧目创作方面也有了较大的突破,除了传统题材的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军戏外,新中国建立后,剧目拓宽到了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剧目,代表剧目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五福临门》、《香魂女》等。新世纪的到来,河南省政府更加关注戏曲文化的保护和发扬,自从河南卫视的招牌栏目《梨园春》播出之后,河南戏曲文化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低谷之后,重新焕发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在这场音乐会上演(包括加演作品)的12首作品中有8部作品具有浓郁的河南风韵,其中以《编花篮》、《云台山素描》、《戏台》、《全家福》以及《山村的节日》为甚,同时这几部作品大半都是首演,也是音乐会上重点推出的佳作。由于河南是一个戏曲大省,戏曲文化几乎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原乐风”立意的根基必然也是建立在中原戏曲音乐文化上的。在这几部作品中,都不约而同、直接或者间接地运用了中原戏曲的音乐。

在《编花篮》(张一兵作曲)中,竹笛主题虽不是完整地再现原曲旋律,但是却抓住了原曲中最有特征的旋律进行重复发展,之后又是拉弦乐器和低音弦乐上对主题进行重复。打击乐的加入使音乐织体逐渐丰富起来,各种音色交相辉映,此起彼伏,随后中间部是拉弦乐奏出了中段主题。(见谱例1)

谱例1:

在这个中段抒情主题中,不难看出依然是原曲的派生,只是在情绪上由原来的欢快愉悦变为祥和温馨的抒情乐段。这种徵调式升Ⅶ级音(变徵)的进行正是河南梆子中的标志性进行。中段之后是织体再次逐渐丰富,通过一个精彩的音乐交接的过渡,原曲旋律终于完整地在竹笛上进行了华彩再现,最后这一主题在辉煌的管乐为主的吹奏中结束。这一作品对河南戏曲音乐的运用基本属于直接引用,并对此做出了较大的展开。

再如在《戏台》(张一兵作曲)这部作品中就大量地直接引用了河南豫剧中的最具特征的几个唱段。这部作品是描写一部戏剧的过程,从乐队定弦、演员上场、戏剧道白到全局高潮浓缩了一部大戏演出的过程。中部主题则是对豫剧中“二八板”音乐的直接运用。(见谱例2)

谱例2:

篇幅所致,这个唱段并不完整,它首先由拉弦乐器奏出,然后经过竹笛、拉弦、弹拨等共同奏出的另一个唱段后,由唢呐再次高亢变化地吹出了这一个唱段。之后在第三部分中则直接引用了大量的花脸“剁板”唱腔。可想而知,这部作品的河南味儿有多浓。

对中原戏曲音乐进行变化引用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云台山素描》中,作曲家周虹紧紧抓住河南戏韵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写出了既有浓厚的中原风情,又极具个人特征的旋律。(见谱例3)

谱例3:

这是第一乐章“云台山门”的中部由弹拨乐演奏的轻盈欢愉的小快板。在这个小主题中,调式调性完全符合徵调式升Ⅶ级音的典型特征;同时又融入一部分民歌进行的因素,这说明作曲家已经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个性渗入其中。

二、兼顾多元 趣味盎然

虽然这场音乐会是表现河南地域性音乐的专场,但是主办方同样也关注到了在专场音乐会中注入一些多元的因素以使音乐会更加丰富多彩。所以,除了河南籍作曲家的作品之外,音乐会巧妙地间插了陈怡的琵琶独奏《点》、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觅》、姜莹的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以及加演中刘湲的《火车托卡塔》等四首风格各异的作品。除此之外,像刘文金和关峡虽然都是河南籍作曲家,但他们身处北京多年,无论从创作理念上,还是创作水准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全国性。比如在关峡的《霸王别姬》中,虽然在某些片段中还能够听到中原戏曲音乐的因素,但是这部作品中音乐材料更多还是从京剧中汲取的。在刘文金的早期作品(如《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等)中,明显带有浓郁的豫北音乐的风格,但在中后期的创作中,尤其是他的一些大型作品(如《长城随想曲》、《雪山塑魂》等),在技术和音乐语言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挑战,致使作品在思想深度上和艺术高度上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这首《山村的节日》明显具有河南音乐的韵味,但同时也有较大的突破,作曲家已经将此曲的音乐材料扩大到北方戏曲音乐。除了河南戏曲的痕迹外,我们还能够听到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的因素,个性鲜明、积极乐观、豪爽明快,非常符合北方人民欢庆节日的性格。

陈怡的琵琶独奏《点》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此曲以“永”字八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之不同动势为想象依据,音调素材取自陕西秦腔苦音。演奏上吸取了传统文、武曲的技法,乐曲结构和旋律乃至基本定弦法均与传统大相径庭。引子强音开头,滑音、扫弦、推拉揉吟的技术之后紧接快节奏和弦。第一部分开始虽然是散板,但颇有戏曲中紧打慢唱之张力,之后不同的音域和力度变化,皆融文、武之技,更接近秦腔风格。高潮的写法则用60小节由低音到高音快速的节奏音型,层层移位、模进,逐步冲向情绪的最高点。

赵季平的《觅》和姜莹的《丝绸之路》有其共同的地方,比如两者都采用了民族管弦乐的形式来诠释西域大漠的诡秘和悠远。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运用了神秘奇妙效果的和声进行作为表现手段,多用略带黯淡的低音区与和声色彩来描绘荒漠的广袤无垠与生命的荒芜。而姜莹则以极具西域和中东音乐风格的旋律来征服听众,并且在音乐进行中并没有太多的悲暗的色彩,多以明快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调式作为手段,来描绘丝绸之路上商队的乐观行进和载歌载舞的场面。(见谱例4)

谱例4:

谱例4是由拉弦乐器奏出的主题,这个主题在音乐发展中起了到核心作用,尤其是这一主题的后半部分,其中的音型化动机被之后的音乐多次发展变化。中间由弹拨乐奏出的特征节奏也是之后音乐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技”“艺”兼备 情真意切

“技”,既指作品所拥有的作曲技术含量,又含指挥和乐队在演奏上的技能与合作的契合度;“艺”,既指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上的深度,又是指挥和乐队在音乐表现过程中的艺术造诣。总之,在这样一个对于河南民族乐团和河南作曲家都不同寻常的夜晚,尽显中州人民豪爽豁达的性情和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

作为本场音乐会河南音乐风格的曲目代表《云台山素描》,其完整版属北京首演,作曲家将四个乐章分别以云台山的四个景点为题:云台山门-猕猴谷-云台瀑布-红石峡。整个布局似一个完整的旅行线路,四个乐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以“云台山门”中“高亢主题”为其主导,分别在第一乐章的首尾以及第四乐章的尾部出现,起到了统领全曲的作用(见谱例5)。

谱例5:

这个主题是由乐队全奏出现,雄壮而巍峨,形象地描绘了云台山的高峻险拔与奇秀壮丽。整部作品不仅布局合理,乐风纯正,而且在音乐发展手法和乐队配器技术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对于《编花篮》和《戏台》两个也是北京首演的民风淳朴的民族管弦乐来讲,虽然在素材方面过多依赖河南戏曲本身,但是在各个部分的衔接和逻辑方面,又具有独特而新颖的构思。对于民族管弦乐队色彩的运用更是游刃自如,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过渡与华彩乐段。

《善哉——嵩山少林》也突破了一般创作歌曲的范畴,在歌曲主体完整的情况下,作曲家王澄泉主要在乐队伴奏和引子、尾声等处大做文章。作品开始以木鱼、钟琴的音色为主,突出表现佛教音乐的禅宗道义,颇有“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霜风吹寒月,窈窱虚中上。”(唐代文人张说)的意境。男声的演唱主要以吟唱形式为主,这也是突出中国佛教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引子过后的主题流畅悦耳,属于典型的五声性旋律风格,调性统一稳定,乐队与声乐之间相得益彰,彼此交融,共同构筑了一副古色古香、苍松藏幽的千年古寺。乐曲的尾声与引子形成了前后呼应,使得作品结构统一。

在乐队演奏方面,河南民族乐团除了驾轻就熟于本省风格的乐曲之外,更是大胆演奏具有国内、乃至国际水准的作品,比如《觅》、《霸王别姬》、《丝绸之路》等,他们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当晚到场观看的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率先起立为他们鼓掌,以示祝贺。

结 语

作为大力弘扬民族音乐的一部分,本场音乐会着实为今后的做法做出了表率:高质量、高水准地将本地音乐文化的精髓,通过长期根植于本土并拥有高水准的作曲家的再度创作带入全国的舞台,甚至世界的舞台。

谈起本场音乐会的不足,所选的河南风格的作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材料的运用方面有些过分拘束于本土音乐,并在音乐进行过程当中展开不多,没有深刻挖掘精髓的内涵;2.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和声、调式、调性、配器等技法偏于简单,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这些瑕疵在所难免,笔者相信,通过在创作中不断积累,以及当前新生力量的不断补充,地方音乐创作一定会蒸蒸日上,不断涌现出令人惊喜的新作。

参考文献

演吴蛮《我演奏琵琶独奏曲〈点〉》,《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演赵季平《一次难忘的艺术合作》,《人民音乐》2000年第9期。

王捷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