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结,源自对历史的回想和文化的考量

2013-12-29 00:00:00高洁
人民音乐 2013年1期

恒璐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母亲都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他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并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钢琴。1989年到英国利兹大学留学,1990年获得该校作曲专业的音乐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该校作曲专业的第一位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至今,从事作曲专业的教学、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作为一位现代作曲家,姚恒璐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在钢琴、声乐、交响乐及民族器乐等领域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室内乐《七重奏》、第一交响曲《升华》等,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作曲教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的见解并取得了厚重的成果,可以说是一位在音乐创作和作曲技术理论领域双丰收的作曲家。

姚恒璐跟手风琴的结缘还要从他的青年时代说起。他读初中二年级时,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被分配到山西浑源县下乡插队,成为一名“知青”。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一架手风琴陪他度过了五年的日日夜夜,使他与手风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这种“情结”正是他日后从事手风琴创作的根源。

自2001年起,姚恒璐开始涉足手风琴音乐创作领域,至今已先后创作了九首作品,其中有独奏曲:《幻想曲——天使的国度》(2001)、《舞动的风采——献给年轻的心》(2009);手风琴室内乐:为笙与传统贝斯手风琴而创作的《簧片的对话》(2002),2003年为手风琴与大提琴而作的三首作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半个月亮爬上来”随想曲》、《盘丝缠》;手风琴四重奏《梨园随想曲——赋格》(2005),以及为手风琴与板胡等乐器创作的八重奏《长安行》(2012?雪,手风琴乐队作品《春之律动》(2005)等。

《幻想曲——天使的国度》是姚恒璐创作的第一首手风琴作品,这是一首富有浪漫色彩和现代气息的乐曲,其音响基础建立在一个对称性的十二音序列上。四个三音组是由相同的大二度+大三度(半音数2+4)构成,每个三音组的外衍都是三全音:同原型三音组相比,其后3个三音组分别与原型构成移位倒影I、逆行倒影RI的关系,音程的统一造成了″全音″系列的音响基础″和声场″。每个三音组的首音,也形成了特有的规律(见谱例1)。

谱例1:“全音”系列的音响基础“和声场”

作品分为五部分,由不同的节拍律动、特定的演奏音色构成特殊的结构形式。乐曲的开始极具幻想色彩,展示了沉思柔顺与活泼跳跃两种主题形象,把听众带入神秘的天使国度中。接下来分别运用了震音、八度轮指、抖风箱、滑奏等技法,尾声以音阶式和音块式的节奏型做铺垫,逐渐进入高潮并结束。尽管这首作品运用了十二音序列的创作手法,但其音响具有极强的可听性,可以说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思维结合方面做出的成功尝试。

《舞动的风采——献给年轻的心》是一首为自由低音手风琴创作的独奏曲。作品创作之时(2009年),正值作者身体极度不佳的状况中,可以说“舞动的风采”这一主题是作曲家与病魔抗争、战胜自我获得新的升华的一种精神体现,并由此去获取一颗“年轻的心”①。乐曲以富于律动的旋律线条为主题核心,充满青春的朝气,表达了一种奋发的精神状态和睿智聪慧的神情。

作品采用了以特定音程为主体的十二音半音化调性组织,共分为六部分:以充满遐想的引子导入,并以主题的核心音调为出发点,分别以快速变化的节律、颤音、轮指、抖风箱等技法来构建作品各部分的结构布局,最后以富有动力的高潮结束。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艺术创作的崇高使命正是要表达对生命的礼赞。这首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极富动力性和感染力,既有外形的描绘,更具内涵的称颂,仿佛在接受着生命的精神洗礼。

2003年是“非典”的一年,也是作曲家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潜心创作的一年。他应一位演奏家之邀,为手风琴和大提琴创作了三首室内乐作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盘丝缠》和《“半个月亮爬上来”随想曲》,其中前两首作品在2003年第二届中国手风琴作品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一、二等奖。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根据哈萨克同名民歌的主题改编而成,作品采用了传统的变奏手法,共分为五部分:首先由手风琴以自由模仿的复调线型奏出甜美的主题旋律;接下来进行了四次变奏,分别以不同的织体形式、逐渐加快的速度,形成了一种远关系调性布局:降E大调—C大调—D大调— 降E大调。尾声以异常静谧的气氛结束。

《盘丝缠》是一首构思巧妙、富有诗意的作品,作者把“盘”和“丝”比拟为“盘子”和“丝绸”,代表人类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方面“衣和食”;同时,又借此用来表示“键盘”和“弦乐”,“缠”字则十分形象地表达出二者和谐相伴并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全曲由五部分组成:引子是一个有活力的小快板;第二部分柔板,复合的模仿线条如穿针引线般游荡在各个声部音色间;第三部分采用了手风琴抖风箱和大提琴的震音,展现出竞技般的场面;第四部分则以键盘演奏出快捷的、飞行般的旋律构成了主题的变形,并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尾声在半音化的起伏跌宕中富有动力地结束。

手风琴和大提琴是两件具有不同韵味和魅力的乐器,在创作中,作者充分发挥了两件乐器的特性,使二者以其各自独有的音色,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前两首作品,选用了熟悉的传统民歌主题,但却采用了远关系的调性布局。相比之下,《盘丝缠》这首作品更具现代感,音响始终游离于有调性与无调性之间,无论是旋律线条的走向,还是演奏技法的使用,使得两件乐器时而各显其彰、时而互补对答,使人在畅想中得到完美的享受。

《簧片的对话》是为笙与手风琴而作的一首作品。“笙”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手风琴是西洋乐器,两件不同的乐器却有着密切的渊源。据说,中国的笙被介绍到欧洲后,引起了欧洲一批簧乐器的兴起,其中就包括手风琴。从发音原理上看,手风琴属于“自由簧气鸣乐器”。由此可见,笙是手风琴的“老祖宗”这一事实,应是确定无疑的。②因此,这是一个寓意深刻、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这首小品将两种异域同族的乐器编制在一起,试图以“对话”的方式将其融合,进而达到一种新的音乐意境。

全曲分为七部分,采用了主题“倒置”的结构形式,完整的主题出现在作品的3/4处。乐曲以简朴的五声性引子开始;接着以簧片的震音和手风琴轮指引出主题的雏形;随后以笙的花舌、手风琴和声分解与节奏上的竞奏,同其后出现的一首带有中国西北风韵、悠扬婉转的主题旋律形成了鲜明对比;接下来以手风琴抖动风箱、笙逐次叠加音高的方式,使音乐在激情中结束。

由于两件乐器在构造、音高律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和声的处理方面容易产生矛盾,两种簧片的音色相融相弃,这些都对作曲家提出了较高的挑战性。在创作中,作曲家巧妙地处理将两件乐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两件乐器的演奏特色,并产生了一种极佳的演奏效果。

《梨园随想曲——赋格》是作曲家根据他的同名弦乐合奏改编而成的一首手风琴四重奏作品。用手风琴表现中国戏曲音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实践。京剧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了手风琴与京剧音乐结合的优秀作品,如杨智华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打虎上山》,李遇秋创作的《京剧脸谱》等。这首作品是作曲家根据个人对于京剧音乐的内心感受构思创作而成?熏其结构采用了“随想曲——赋格”的西方音乐体裁形式,体现了一种中西文化合璧的意识。乐曲以赋格的形式呈现出最初的主题面貌(见谱例2)。

谱例2:

接着以随想的自由体裁形式进行了三次变形,采用了带有戏剧性的发展手法,对作品的形式、内容与风格进行了积极探索,再现了京剧的神韵和特色。这首作品以现代创作技法为构思基础,同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极强的可听性,展示了作曲家对京剧艺术的独到理解和深刻感受,为中国手风琴音乐注入了新的创作观念,也为手风琴的民族化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长安行》是为手风琴、板胡、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打击乐而写的一首八重奏作品。这是一首再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恢弘历史篇章。全曲由“炎黄源地”、“秦兵马俑”、“汉风”、“盛唐”、“钟鼓回声”五部分组成,采用组曲联奏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历代古都长安的璀璨文化,表达了作曲家对华夏悠久历史文化的崇高敬意。

这首作品是为西方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而作,两者音色互补,造成一种中西合壁、音响均衡的完美效果。手风琴作为主奏乐器,在重奏中起到主导作用。板胡具有鲜明的地域音响特征,旋律取材于秦腔的音调,由作曲家提炼而成,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形象地烘托出古都长安的神韵风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首具有宏大题材的室内乐作品可以说达到了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境界。

通过欣赏作品并与作曲家的多次交谈,笔者认为,姚恒璐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的作曲家,他的手风琴创作体现出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准,这得益于他所积淀的丰厚生活阅历和扎实的作曲功底。1976年,他从山西大学音乐系作曲专业毕业后,还曾在大同市雁北地区的文化局、艺术馆从事音乐辅导创作等工作;80年代调到北京人民电台文艺部担任音乐编辑,奠定了较强的文字阐述能力,并使他接触了大量的音响实践,多年来他一直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作资源。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6年的刻苦攻读,使他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音乐的实质?熏奠定了坚实的作曲技能和多样化的创作功底,更开阔了其艺术视野和国际性的创作理念。姚恒璐的手风琴创作是他成熟期的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首首是经典,每一首作品都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由此也使得21世纪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创作中,他既注重现代创作技法的运用,又充分发挥了手风琴所特有的演奏技巧,并使二者达到了妙趣横生的融合。他也非常注重乐曲的可听性,他认为,音乐的审美是建立在作曲家与听者之间的纽带,作曲家应当具有“培养听众的意识”,做到“技艺在心中,美感留汗青”③。娴熟的创作技法仅是他成功的一个方面,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和结构思路才是使作品成熟的可靠保证。音乐创作中的表现需求和审美态度决定着作曲家的技法实施,同时,也是展示作曲者的内心音响想象、美感取舍和逻辑思辨的音乐创造性源泉。姚恒璐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与追求。

音乐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姚恒璐在年少时与手风琴结缘,并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在他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对于历史的绵绵回想使他产生了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同时,多年来对于音乐文化的不懈追求,也使他的创作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他的作品从创意、选材都立意深邃,比如《盘丝缠》、《簧片的对话》、《长安行》等,每一首作品都饱含着意蕴深长的文化气息和创新精神。同时,他的作品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无论是音乐素材的选择,还是技术手法的使用,都显得那么自然生动,流淌出鲜明的民族文化情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手风琴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创作风格和规格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21世纪,则是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一批新的关注手风琴音乐的作曲家,在创作题材、体裁、风格和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拓展,在借鉴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和表现民族特色方面做出了尤为可贵的尝试?熏如毛竹的《酒狂》、殷琪的《情赋苗岭》、胡晓鸥的《魔幻世纪》、代博的《京韵》、宫晓霞的《醉京风》等系列优秀的作品。而姚恒璐的手风琴创作则是一个典范,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创作思维相结合方面,他的《幻想曲——天使的国度》,《舞动的风采——献给年轻的心》独具特色;在室内乐创作方面,他的《簧片的对话》、《盘丝缠》、《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长安行》等也堪称佳作,为中国当代手风琴音乐的进一步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演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眼2?演高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手风琴艺术传播》,《黄钟》2003年第1期。

演作曲家姚恒璐提供给笔者的作品乐谱、音响、图片等资料。

①2012年8月,笔者与姚恒璐教授的交谈记录。

②王域平《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音乐》2002年第5期。

③姚恒璐《我们这个时代的作曲家——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之我见》,《福建艺术》2011年第1期。

高洁 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