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子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源安全涉及经济安全,也涉及国家安全,清洁燃料的供给能力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基础之一。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5亿吨油当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到本世纪中叶,预计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将达到30多亿吨油当量。虽然目前我国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不到美国的1/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次能源构成比例不同的是,我国以煤为主,煤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63.6%。然而,正因为我们无节制地使用煤炭,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201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已达到1亿吨,天然气缺口为400亿立方米。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
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居世界首位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也非常丰富。中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每平方米6000兆焦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按风电发展迅速的国家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中国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量可能超过30亿千瓦;海洋能可利用的资源量估计约为4~5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亿吨标准煤,已探明储量就有31.6亿吨标准煤;现有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薪柴、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物等,资源总量达7亿吨标准煤。总之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了24万兆瓦,比2004年增加了50%,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升传递着“绿色经济”正在兴起的信息。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
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其原因之一,是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按照2003年的煤炭开采速度,中国的煤炭还可以开采80多年,而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海湾地区的石油在不足40年之内也将枯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无论哪个国家,都在朝着高效使用可再生能源这一方向努力,以求获得技术突破。从而在真正的能源危机来临之前,摆脱被动的局面,获得世界的主导权,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问题。一位西方政客说得好:“21世纪的能源科技,将会极大地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如今,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倘若我国能够攻坚克难,掌握核心技术,那么扭转能源格局,乃至世界格局都并非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