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军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经过数十年特别是近3年来的快速发展,产品门类较齐全,产业聚集现象较明显,产值提升迅速。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以国企为核心企业,国家长期投入,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均较高。但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这方面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影响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发展和国内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根据研究,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的演化阶段可分为4个阶段,即:积累成长——投资与扶持——创新与产业深化——和谐发展与竞争优势。目前处于投资与扶持阶段,并已经为创新与产业深化阶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竞争力培育有着鲜明的特点。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为铁路等轨道交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正确分析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现有基础与条件,有利于对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超常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历史长,从业人员较多,但资本、高级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仍显不足,高级要素的相对紧缺仍制约着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与竞争力的提升。
1.1.1 投资主体日渐多元化,非国有资本扮演重要角色,但相对提升竞争力而言仍不充分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投资主体日渐多元化,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多种资本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结构。以2011年为例,全市投资额为849亿元,其中非公有制投资为568.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2.1%。不断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增加了株洲轨道装备制造业的活力,但各类非国有资本实力弱小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继续维持。
1.1.2 人才储备丰富,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株洲地处长株潭核心区域,具有湖南传统的人才优势,但就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而言,人才储备虽较为丰富,但结构并不合理。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龙头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多,且每年有大量的国外技术人员参与服务活动,但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的同时人才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而且长期存在人才高培养、高流失现象,人才问题需认真对待。
1.1.3 新产品研发投入增加明显,产品更新加快,但配套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仍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轨道交通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措施,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含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拥有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了9 600KW、7 200KW六轴大功率交传电力机车、A型城轨车辆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大装备。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拥有中国最大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研发中心(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交传货运重载干线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25%和10%以上。同时,电力机车在国外的市场持续增加,以第一季度为例,在国际大单的带动下,城际动车出口同比增长92%,达到4.44亿美元。
此外,国家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内需,正在全面实施2万公里干线铁路建设和大城市地铁、轻轨建设计划。4年间,国家拟安排铁路建设投资2.4万亿元,20个大城市的地铁与轻轨建设总投资近2万亿元,平均每年完成1.1万亿元投资,其中,用于装备采购的投资每年在2 500亿元左右。这都为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市场机遇。
株洲市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件等产品在2009年已经涵盖电力机车与铁路车辆所需的35%左右,形成了以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铁路道岔、车载电气系统、铁路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多类别产品系列,预计2012年本地配套率将达到50%左右。同时,区域内的相关行业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能力,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机电设备制造业等是湖南较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相关原材料供应。此外,还可能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
但从总体上讲,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仍有不足。一是产品本地配套率还有提升空间;二是关键零部件配套半径过大,大多在外省配套甚至全球采购;三是配套形式多停留在市场交易型和订单合同型层次,很少能上升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型和股权结盟型。因此,无论从外部关联产业来看,还是从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企业来看,株洲轨道装备制造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因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区域竞争优势就是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株洲轨道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4.1 已经形成一批有影响的轨道交通企业,规模经济水平与中心企业规模逐步提高
根据目前的发展及相关规划,到2012年底将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150亿元企业各1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1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家。整个轨道交通产业群将在电力机车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铁路车辆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铁路工程机械与轨道系列产品等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电气化制品及新材料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机车与车辆配件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50%。到2015年,上述五大产品系列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50亿元、120亿元、140亿元、340亿元和450亿元,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60%。
1.4.2 企业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
株洲的轨道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强活力和潜力,但行业内企业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集群内企业合作不足造成了技术与管理知识扩散的难度,配套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高科技设备生产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这方面仍需做大量努力。
1.5.1 政府因素分析
政府通过其政策扶持可创建出一个产业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目前株洲市已经在增强科技投入与培育产业链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节能环保也更引起了重视,产业发展的瓶颈正在一个一个的解决。不可忽视的是条块分割的企业和科技管理体制将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仍影响着装备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对相关政策的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南。
1.5.2 机遇因素分析
国家正在全面实施2万公里干线铁路建设和大城市地铁、轻轨建设计划,用于装备采购的投资每年在2 500亿元左右,这是株洲轨道交通业面临的首要机遇。同时,电力机车在国外的市场持续增加,为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黄金机遇。其次,新型工业化道路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极大地提升了湖南本地相关产业竞争力,相关配套产品不断升级,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本地化水平、质量水平越来越高,对轨道交通产业的支持能力越来越强。
从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此阶段的竞争力。
2.1.1 全面落实国家与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深化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相关政策措施。目前,从国家层面与省政府层面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如增值税转型政策;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的政策;省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湘政发 [2009]1号)文件中明确的各项政策以及株洲市的《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倡导企业与上下游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组建战略联盟等等。
2.1.2 执行好株洲市已经出台的中小配套企业支持政策。目前株洲市已经出台了系列鼓励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建立与健全企业配套协作沟通交流机制。保证入园企业新改扩建项目生产科研用地和生活配套用地,并一律按现行政策规定的株洲工业用地基准地价供应,园区可在其承受范围内制定进一步的地价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一定要利用好、执行好。
2.1.3 加快引进轨道交通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进国内外拥有强大产业背景和雄厚产业实力的大公司、大财团,通过实施大项目,给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注入发展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购销网络等要素,扩大主体企业规模,提升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产业配套仍是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短板、较弱的环节,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是当务之急。
2.2.1 通过政策鼓励配套企业壮大与完善产业链
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如已经出台的对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配套企业,新上生产性建设项目规划报建时,免收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其他企业投资总额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报建费用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逐步扩大本地配套产品的采购份额。
2.2.2 鼓励配套企业对接先进技术标准
从株洲的情况来看,中小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是阻碍其成为核心企业供应商的主要因素。同时,核心企业是否在本地采购比较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也取决于本地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可敦促本地配套企业对接各类质量技术标准,通过诸如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0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等国际认证,或执行中心企业所采用的国颁标准、省或部颁标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等。
2.2.3 构建有效配套模式,推进高级合作
构建符合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特点的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的配套模式,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网络,形成密切而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中小企业的专业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战略联盟的配套关系,扩大核心企业向配套企业的技术扩散,强化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人员支持,使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2.2.4 大力营造良好配套环境,扩大“集聚效应”
首先,营造积极发展配套的思想环境。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实现“大而强”、“小而精”的思想。其次,通过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增强本地优势企业为其提供产品配套,培育区域完整的产业链条。主动为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搭建沟通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专题式会议洽谈、信息发布、新产品推介等一系列工作,交流配套信息。第三,完善中介机构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由于贴近市场、熟知企业的需求,是推动配套的长效力量。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龙头企业优势特征非常明显,但配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管理与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与之相比差距明显,龙头企业向中小配套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知识的扩散非常关键。
2.3.1 健全行业协会组织,提高中小工业企业自身素质
行业协会在协调产业配套方面具有政府难以发挥优势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积累发展能力;通过中介组织提高中小企业现代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通过行业协会规范与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增强企业的实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2.3.2 加强产业群内的人才培养,树立产业群内的大“人才观”,科学地使用好现有人才
鉴于装备制造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企业必须注重培养具有突出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龙头企业可加强同各类院校的合作,实施“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分享学校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2)确定产业群内的大“人才观”,群内企业做好人才交流与协助,在协会的协调下实现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共同进行一线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新技术培训,形成技术人才梯队。(3)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不同层次的对口培训,不断提高本土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或者共同派选有潜力的员工赴国外交流学习、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4)对无力开展员工培训的中小企业,可由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或政府部门进行不同形式的补偿。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与黄金时代,具有较强大的发展能力,但仍需认清目前的现实,稳健发展,不断创新为演化到创新与产业深化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2.4.1 执行好目前政府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如市财政按重点主机企业当年新增本市企业配套零部件采购金额的0.5%~1%比例给予主机制造企业资金奖励,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对主机企业1%~1.5%的技改贴息。配套企业享受市《关于加快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和《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等。
2.4.2 完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政府可进一步破除垄断,加速竞争市场的培育,通过市场竞争的外力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要通过加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装备制造企业竞争行为的规范有序,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应引导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市场、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等直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配套设施,健全和规范技术创新交易秩序制度,从而降低创新技术交易成本。
2.4.3 加强装备制造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技术创新是企业内多资源、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绩效考评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与之相适应,以营造激励员工创新的适宜环境。为此,企业加强内部激励机制:一是应改革产权制度,将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应调整内部组织形式、规模和结构,为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提供条件,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三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创新个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2.4.4 分阶段落实好《行动计划》中的技术创新目标,加强产学研联合消化创新成果。即:到2012年及2015年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家及3家。整个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及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提高到60%及70%。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部门的作用,利用财政科技资金,建立公共科研“孵化器”,整合大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对中小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节约中小企业的人才、财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职教城落户石峰区的资源优势,培养符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消化技术创新成果。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龙海峰.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企业技术开发,2005(9):34-36.
[3]罗海藩.长株潭城市群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何海军.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小企业配套政策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储运,2011(11):114-116.
[5]周凌.湖南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